在家艾灸的具体操作方法

艾灸方法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在施灸过程中还是要注意患者的体位、施灸的顺序和时间以及施灸时灸量的掌握。只有对症施灸,才能让疾病好的更快一些。

寻找合适的施灸体位

施灸常用的体位有坐位和卧位。坐位分为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仰靠坐位;卧位分为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

坐位

俯伏坐位

患者坐在桌前,桌上放一软枕,患者伏在软枕上或者用双手托住前额,暴露施灸部位。此体位适用于头后部、项部、背部的穴位,有时也适用于前臂穴位。

侧伏坐位

患者侧坐在桌前,桌上放一软枕,患者侧伏在桌面上,露出施灸部位。此体位主要适用于头部两侧的穴位。

仰靠坐位

患者仰面靠坐于椅上。此体位适用于头前部、面颊、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治疗。

卧位

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上肢放于体侧,下肢自然分开,腘窝下可垫以软枕,全身放松。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四肢的治疗。

俯卧位

患者自然俯卧床上,胸前可垫软枕,踝关节也可垫软枕。此体位适用于项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的治疗。

侧卧位

侧卧,上肢放在胸前,下肢微屈。此体位用于肩、肋、髋、膝以及上下肢外侧的治疗。

注意施灸的顺序

施灸时除了要求有合适的体位外,还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来施治,才能提高灸疗的效果。施灸时,一般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阳经后灸阴经。艾炷灸时宜先小炷后大炷,壮数宜先少后多。在施灸过程中还应结合病情,不必拘泥于此顺序。

掌握好灸量

施灸时灸量的掌握是决定施灸效果的重要因素。灸量的掌握看似简单,但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经验积累,才能在艾灸过程中准确掌握,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灸量的决定因素

灸量是指施灸时向体内导入的热量。这主要取决于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部位的面积大小以及施灸时所达到的热度高低。不同的灸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施灸时间的长短由患者的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因素来决定。若是慢性病,则疗程长灸量大,若是急性病,则疗程短灸量小。

施灸时面积的大小和所达到的热度主要由施灸时艾炷的大小、壮数、火势、艾条灸或温灸器灸的时间等决定。艾炷大、火势大、壮数多则灸量大,反之灸量小。艾条灸或温灸器灸时间长灸量大,反之灸量小。

以艾炷灸为例谈灸量

1.按照每次施灸用量的累积来算,施灸壮数少则1~3壮,多则十几壮乃至上百壮。急性病每日可灸2~3次,慢性病可每隔3~5日灸1次。保健灸每月可灸3~4次。每次灸的壮数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病情来把握,每次不应多于10壮。

2.身体强壮的青年、男性、体质较好者宜用大炷,壮数可多。身体较弱者、体虚者、老人、小儿、妇女宜用小炷,壮数要少。

3.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臀部、腹部等宜用大炷,壮数宜多。头面部、四肢末端、多筋骨的地方宜用小炷,壮数宜少。若直接接触皮肤施灸,以小炷为宜,每次灸3~5穴,每穴灸5~7壮,小儿要减少用量。

4.根据病情施灸。对沉寒痼冷、元气将脱者宜用大炷,壮数宜多,以补充阳气、温散寒凝。对外感风寒者宜用小炷,以温经通络、驱散外邪。使用不同的灸法所需灸量也不同,若用艾条灸,则温和灸每日10~15分钟,回旋灸每日10~15分钟,雀啄灸每日5~15分钟。温灸器灸相对时间较长,但也应少于30分钟,根据自身病情和灸时的感受而定。

灸量的使用是很讲究的,施灸者要不断地摸索和研究,要在艾灸过程中灵活掌握用量,不能生搬硬套规则,要根据病情的性质、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施灸部位的不同综合考虑,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