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吃大艺:记忆中的老北京小吃
- 冯怀申
- 923字
- 2020-06-24 19:05:27
自序
大时代,小手艺。择一事,终一生。
我叫冯怀申,今年62岁。我从8岁起,就和面粉打交道。17岁拜师学艺,18岁开始天天做200斤面粉的烧饼。那会儿,多半个北京城的人,都吃过我打的烧饼。
现在,可着四九城,也没几个人能吃上我的烧饼。
不是爷们儿的玩意儿不好了,是学起来麻烦,没人会了。
现在什么都讲究快节奏。
买菜讲究一站式购物,都是净菜,回家热热就吃;
上网讲究算法,我今儿在网上写个“烧饼”,打开淘宝,会显示“要不要来俩烧饼”;打开百度,会蹦出来“xxx提供全自动烧饼机”;头条会问我“德云社的烧饼讲了电视上不让播的段子”;打开微博能看到“天价烧饼话题讨论”;
结婚讲究闪婚闪离,结婚证的印油渍还没干透,就要红本换绿本;
唱歌都来不及写曲子,拿起来就念,嘴快的跟租来的似的,看好几遍字幕,才知道孩子叨唠的是什么。
……
我学艺的时候,师父确实让我练速度,但是没告诉过我,过日子也要快。
生活里的快和慢,是相对的。有时候,快,让你忽略;而慢会你让发现美和珍贵。
有的时候,我开玩笑,说00后的孩子们,真幸福。没吃过我们的苦,但也没吃过什么真手艺的东西。
北京小吃,蒸、炸、煮、烙,哪一样都是手艺,外国人都吃的一惊一乍的,可搁咱们自己,都让烘焙给轰了。几千年传下来的几百样玩意儿,在现代工业的努力下,快努力绝种了。
审美,是一种能力。
珠穆朗玛峰,爬上去多辛苦,还有生命危险,爬上去图什么呢?
登顶的快感,电梯能代替了么?
手磨咖啡那么麻烦,功夫茶那么耗费时间,喝它干什么呢?
仪式感带来的享受,是一次性饮料能代替的么?
买菜做饭油烟味大,不仅费劲还会弄脏厨房,为什么家家装修都还给厨房留了一席之地?
烹饪的乐趣和感动,是外卖能替代的么?
用六个小时做的芸豆卷的口感和齿感,是任何机器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这些,您得见过、吃过,才知道里面的快乐美好。
我们的生活,没了这些看上去很费力的东西,会显得粗俗而无趣。
相信,这样的生活是各位不想经历的。不论您几岁,做什么工作。
所以,就有了这本书。
借当下很时尚的一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一辈子就做了面点这一件事。不能让这点手艺在我这儿断了根。这是我的使命。
一辈子很短,也许只能做这一件事。
我想把它做好。
也希望各位看官,都能把日子过的有趣而美好。
冯怀申
徒弟作品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