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客心理学:社会工程学原理
- 杨义先 钮心忻
- 10511字
- 2020-08-28 00:30:09
前言
所有信息安全问题,几乎都可以归因于人。具体地说,归因于三类人:破坏者(黑客)、保卫者(红客)和使用者(用户)。当然,这“三类人”的角色相互交叉,甚至彼此重叠。不过,针对任何具体的网络空间安全事件,他们之间的界限还是非常清晰的!因此,如果把“三类人”的安全行为搞清了,那么网络安全的威胁也就清楚明白了!而人的行为,包括安全行为,几乎都取决于其“心理”。在心理学家眼里,“人”就像一个木偶,而人的“心理”才是拉动木偶的提线;或者说,“人”只不过是“魄”,而“心理”才是“魂”。所以,网络空间安全的根本,就隐藏在人的心里。因此,本书希望借助于心理学、社会学来揭示信息安全的人心奥秘!
从有人类开始,安全问题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且紧密相连,战争、犯罪、盗窃等常伴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安全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是确保人们能够从事其他事情的前提。安全是人类的本能需要,要保障人类的安全,首先,人类自身要有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能力;其次,要有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心理;最后,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作为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网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密切相连,一些信息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因此,信息安全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稳定,还关系着国家安全。在影响信息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信息安全的真正主体。
可惜,在过去数十年里,全球信息安全专家们几乎把“人”给忘了,主要埋头于技术对抗;反而是黑客们,常常利用所谓的“社会工程学”(以下简称“社工”)来攻击“人”,并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把用户和红客打得落花流水。比如,大到伊朗核电站被攻击,小到普通用户被“钓鱼”,黑客攻击的第一枪,几乎都来自社工。事实上,社工的具体攻击方法,无穷无尽;但是,本书希望努力穷尽所有的社工攻击的基本“元素”,因为所有社工攻击方法也都只是这些有限个“元素”的某种融合而已,就像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有限种(上百种)元素就能组成宇宙中无数种物质一样。本书给出的社工攻击“元素”其实也只有数百种,被黑客常常使用的就更少了。
那么,信息安全界为什么会把“人”给忘了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出现了问题。更具体地说,至今大家都片面地把网络看成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冷血”系统,认为可以通过不断的软件升级、硬件加固等技术方法,来保障信息安全;但忽略了那个最重要、最薄弱的关键环节,即“热血”的“人”!其实,完整地看,只有将软件、硬件和人,三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形成一个闭环;只有保证了这个闭环的整体安全后,才能真正建成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其中,人这个最重要环节,既可以是最坚强的,也可以是最脆弱的。更明白地说,硬件和软件其实是没有“天敌”的,只要不断地“水涨船高”,总能够解决已有的软硬件安全问题;但是,“人”却是有“天敌”的。所以,赢人者,赢天下;胜人者,胜世界!
由于“三类人”的目标、地位和能力等各不相同,所以在网络空间安全攻防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因素也会不同。本书将重点探索最具网络特色的黑客心理;因为,若无黑客,几乎就没有安全问题。但遗憾的是,黑客过去存在,现在存在,今后也将存在,甚至还可能越来越多。所以,别指望黑客自然消失,而应该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发动攻击,以及在他们的破坏行为中到底是什么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黑客心理”和“犯罪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黑客多是一些高智商者,黑客们知道其行为的法律含义;但为什么还是要那样做呢?从动机角度来看,形象地说,这主要源于以下6种心理(本书各章将给出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此处只做简略概括[1])。
自我表现心理:许多黑客发动攻击,只是想显示自己“有高人一等的才能,可以攻入任何信息系统”。他们喜欢挑战技术,发现问题,显示能力。他们认为,信息本该免费和公开。因此,蔑视现行规章制度,认为相关制度不能维持秩序,也不能保护公共利益。这类黑客,既有反抗精神,又身怀绝技,还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他们的主要原则是“共享”,所以,热衷于把少数人垄断的信息,分享到网上。他们期待成为一种文化原型,盼望被人们认识。他们把“非法入侵”当作智力挑战,一旦成功,就倍感刺激和兴奋,认为这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好奇探秘心理:因猎奇而侵入他人系统,试图发现相关漏洞,并分析原因;然后,公开其发现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这类黑客,以青少年为主,他们持逆反心态,想干些出格的事,以引起成人注意;他们藐视权威。
义愤抗议心理:这类黑客,讲义气,想助人,对他们认为的“不公事件”,以攻击网络的行为来替朋友或他们认为的需要帮助的“弱者”出气,或表示抗议。
戏谑心理:这种恶作剧型黑客,以进入别人信息系统、删除别人文件、篡改主页等恶作剧为乐。
非法占有心理:也叫“物欲型黑客”。他们以获取别人的财富或数据资源为目的,是一种典型的犯罪行为。甚至有的黑客,雇用或受雇他人,专门从事破坏活动。这种黑客,危害极大。
渴望认同心理:这类黑客,追求归属感,想获得其他黑客的认可甚至进行黑客技能的比拼。这既是一种自我表现,也是获得伙伴认可的需要。
此外,还有自我解嘲心理、发泄心理等,都是引发黑客行为的心理因素。特别是,还有少数“心理变态型黑客”,他们从小家庭变异、生活环境恶劣,或遭受过来自社会的打击,由于心理受过创伤或对社会现实不满,所以长大后就想报复社会。
反过来,黑客发动攻击时,又利用了被害者的哪些心理呢?归纳起来,至少有四种。
恐惧心理:这是一种负面情绪,它是由“据信某人或某物可能造成的痛苦或威胁”所引发的危险意识。比如,电话诈骗犯,利用多种途径,营造恐惧感,要求受害者“赶紧汇款,以避免血光之灾”等。
服从心理:假借某些人或机构的权威,迫使受害者服从其命令。比如,假冒执法机构,要求受害者配合提供相关信息等。
贪婪心理:利用受害者对事物(特别是财富)的占有欲或“贪小便宜”的心理,来实施攻击。比如,以祝贺“中大奖”为由,诱骗受害者上当。
同情心理:声称自己或亲属、朋友有难,急需好心人帮忙,诱发受害者的同情心而实施攻击行为。
除黑客的攻击外,还有许多心理因素,会引发网络保卫者和使用者的不安全行为。归纳起来,至少有6种(由于红客和用户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所以此处只给出简略的概括;更全面、深入的探讨将在今后出版的《博弈系统论——黑客行为预测与管理》中给出。当然,若仅从本前言篇幅来看,此部分又已经很多了)。
省能心理:人总有这样一种心理习惯,即希望以最小能量(或付出)获得最大效果。但是,从安全角度看,这个“最小”的度,如果失控了,那么目标将发生偏离,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包括安全问题在内的后果。许多信息系统被攻破的原因,都是因为它几乎是一个“裸网”,没有或只有形同虚设的防范措施。省能心理,还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力、图方便、得过且过等惰性心理。这一点,在使用者身上尤其明显。比如,许多用户,在设置密码时,只用000000或123456这样的“弱口令”,让黑客一猜就中。又比如,许多用户,不严格按照管理规范进行操作,而是自作主张,略去了一些“烦琐”环节,给黑客开了后门等。
侥幸心理:由于多方面原因,网络安全事件(特别是严重事件)并不会全都公布;再加上,每个人被击中的次数并不多,所以有人就会误以为“安全事件是小概率事件”。特别是,当他发现“某人某天,虽有违章操作,但也安全无恙”时,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就会放松警惕,这就为安全事件埋下了“延时启爆炸弹”。
逆反心理:在某些情况下,人的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不良情绪,会使人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比如,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破坏者和使用者,都会受“逆反心理”的引诱,从事不安全行为。比如,对使用者来说,许多明令禁止的操作,明明知道有危险,却偏要“以身试法”。
凑兴心理:俗话叫“凑热闹”,它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从众式和好奇相融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又缺乏经验的人群身上。他们想从凑兴中,满足好奇心或消耗剩余精力。凑兴心理,容易导致不理智行为。比如,许多计算机病毒,就是在用户的“凑兴心理”帮助下,在网上迅速扩散的。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就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网络作为桥梁,将所有人连接成规模各不相同的群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成员之间将形成相互间的“认同意识、归属意识、排外意识和整体意识”。所有行为,包括安全行为,都会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和支配,无论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
注意与不注意:人的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某一事物,这就是“注意”,它具有明确的意识状态和选择特征。人在对客观事物注意时,就会抑制对其他事物的印象。“不注意”存在于“注意”状态之中,它们具有同时性。也就是说,你若对某事物注意,那么将同时对其他事物不注意。注意和不注意,总是频繁地交替着。无论是保卫者还是使用者,他们的许多不安全行为,其实都源于“不注意”;实际上,如果大家都注意安全、小心谨慎,那么,破坏者就无缝可钻了。比如,软件或系统的安全漏洞,都是保卫者的“不注意”产物;用户被钓鱼网站欺骗,也是因为“不注意”真假网址的那一丁点差别而已。但是,“不注意”无法根除,任何人都不能永远集中注意力。除玩忽职守者外,“不注意”不是故意的。“不注意”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意识状态的结果,不是原因。
人的许多心理因素,都与安全密切相关,比如人的性格、能力、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感知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个性缺陷和行为退化等。
(1)性格与安全。常见的性格有认真、马虎、负责、敷衍、细心、粗心、热情、冷漠、诚实、虚伪、勇敢、胆怯等。性格既有先天性,也有可塑性。因此,就应该努力培养那些对安全有利的性格,比如工作细致、责任心强、能自觉纠错、情绪稳定、遇事冷静、讲究原则、遵守纪律、谦虚谨慎等。同时,也要克服那些不利于安全的性格,比如下面的8种性格,就不利于安全。
第一,攻击型性格者。这类人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喜欢冒险,喜欢挑衅,喜欢闹纠纷,争强好胜,不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这样性格的人技术很好,就更容易出大事。
第二,性情孤僻者。这类人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一般这类人性格较内向,不善于处理同事关系。
第三,性情不稳定者。易受情绪感染支配,易于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受情绪影响长时间不易平静;因而,易受情绪影响,忽略安全。
第四,心境抑郁、浮躁不安者。由于长期闷闷不乐,他们的大脑皮层无法建立良好的兴奋灶,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因此容易失误。
第五,粗心大意者。这类人马虎、敷衍、粗心。这是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第六,优柔寡断或鲁莽行事者。在危急条件下,惊慌失措、应对不当、错失时机,这类人常常坐失发现漏洞和灾难应急的良机,使本可避免的安全事件发生或扩大了危害程度。
第七,懈怠者。这类人感知、思维、运动迟钝,自由性、主动性差,他们反应迟钝、无所用心,也常引发安全问题。
第八,懦弱、胆怯、没主见者。这类人遇事退缩,无主见或不敢坚持原则,人云亦云,不辨是非,不负责任,因此难于正确地应对安全问题。
(2)能力与安全。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它们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感觉能力和想象力等智力要件;特殊能力指在特定情况下的奇异能力,如操作能力、节奏感、识别力、颜色鉴别力和空间感知力等。能力是安全的重要推动因素,同时也是制约因素。比如,思维能力强的人,在面对重复的、一成不变的、不需要动脑筋的简单操作时,就会感到单调乏味,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反之,能力较低的人,在面对力所不及的任务时,就会感受到无法胜任,甚至会过度紧张,从而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只有当能力与任务难度匹配时,才有利于避免安全问题。
(3)动机与安全。动机是人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由“需求”驱动的、有目标的行为;或者说,它是为达目的而付出的努力。动机的作用是激发、调节、维持或停止某种行为。动机也是一种“激励”,是由需要、愿望、兴趣和情感等内外刺激的作用而引发的一种持续兴奋状态。动机还是促进行为的一种手段,不同的动机,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因此,在安全因素分析中,动机是重要因素。
(4)情绪、情感与安全。情绪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前者包括满意、愉快、热情、希望等,后者包括不满、郁闷、悲伤、失望等。情绪对行为的效率、质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它与能力的发挥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可提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增益作用”,能激发安全动机,采取积极态度;而消极的情绪,会让人带着厌恶的情感去看待安全,具有“减损作用”,采取消极的态度,从而容易引发不安全行为。此外,由于安全是一种基本需要,所以当安全问题顺利解决时,就会给当事者带来喜悦和兴奋的感觉;但是,如果被黑客攻击,受到伤害,就会不安,产生负面情绪,损失大时甚至会忧伤和恐惧。
(5)意志与安全。意志是“自觉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即规范自己的行为、抵制外部影响、战胜自己的能力。意志对安全行为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一,推动人们为达到既定的安全目标而行动;第二,阻止或改变与安全目标相矛盾的行动。在确定了安全目标后,就需要凭借意志力量,克服困难,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能否充分发挥意志的调节作用,至少应考虑下列两方面:一方面,意志的调节作用与既定目标的认识水平相联系。对安全目标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意志行动力。比如,若对安全目标持怀疑态度,则意志行动就会削弱甚至消失;只有真正理解了安全目标,才能激发克服困难的自觉性,以坚强的意志,为实现安全目标而持续努力。另一方面,意志的调节作用与人的情绪体验相联系。意志也体现了自制力,而自制力又与其情绪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不稳定的情绪,对意志有负面影响。遇到挫折时,如果情绪波动,不能自我约束,从本质上讲,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意志的调节作用,在于合理控制情绪,克服不利于安全的心理障碍,并调动有利于安全的心理因素,坚持不懈地实现安全目标。
(6)感知觉与安全。感知觉是指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最简单的认识活动,是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它是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光亮、颜色、气味、硬度等。知觉就是“在感觉基础上,人对客观事物的各属性、各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如外观大小等。但是,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仅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人们还需要利用“感知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加工过程,以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例如,为了保证网络安全,首先要使大家感知风险,也就是要察觉危险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处理,识别风险,并判断其发生的可能及其后果,才能对安全隐患做出反应。因此,安全预防的水平,首先取决于对风险的认识水平;对风险认识越深刻,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
(7)个性心理特征与安全。某人身上经常性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就是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稳定的类型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它虽然相对稳定,但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也是可以改变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后天条件不同,因此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甚至独一无二。对待安全持有不同态度的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认真负责,有的马虎敷衍;有的谨慎细心,有的粗心大意。对待前人的安全经验,有的不予盲从,实事求是;有的不敢抵制,违心屈从。在安全应急时,有的人镇定、果断、科学、理性;有的人则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垂头丧气。个性心理特征对安全影响很大;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常常是引发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8)气质与安全。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气质,进行有区别的管理。例如,有些人理解能力强、反应快,但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这种类型的人,就应从严要求,并明确指出其缺点。有些人理解能力较差,反应较慢,但工作细心、注意力集中;对这种类型的人,需加强督促,对他们提出速度指标,让他们逐步养成高效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有些人则较内向,工作不够大胆,缩手缩脚,怕出差错;对这种人,应多鼓励、少批评,增强其信心,提高其积极性。另外,面对高风险工作,在物色人选时,也要考虑其气质类型特征。有些工作,如个性化较强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需要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活泼好动、善于交际的人去承担;有些工作,如软件漏洞检测等,则需要仔细、情绪稳定、安静的人去做。这样既人尽其才,又有利于安全。还有,在安全管理中,应适当搭配不同气质的人。比如,对偏抑郁型的人,因为其不愿主动找人倾诉困惑,常把烦恼埋在心里,所以应该由活泼的同事有意识地找他谈心,消除其情感上的障碍,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利于安全。
(9)个性缺陷对安全的影响。一些个性有某种缺陷的人,如思想保守、容易激动、胆小怕事、大胆冒失、固执己见、自私自利、自由散漫、缺乏自信等,会对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个性对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态度的影响。比如,若对待安全风险的态度有问题,那么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将很大。既然“态度决定一切”,那态度当然也能决定安全。第二,动机的影响。动机是想努力达到的目标,以及用来追求这些目标的动力。总之,人的行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靠和良好的个性、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动机,有利于安全保障工作。
(10)行为退化对安全的影响。人,只有在理想环境下,才能做出最佳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灵敏性和灵活性;人,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行为,有时会出现缓慢而微妙的减退,比如:若劳动时间太长,就会产生疲劳;若生活节奏被强制打破,就难于发挥最佳体能;若失去完成任务的动力,就会表现出懒散懈怠;若缺乏鼓励,就会泄气;若突然面对危险,就会产生应激反应;等等。
许多信息安全问题,其实都是某种失误造成的。所谓失误,就是行为的动机或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失误的性质主要有:
第一,失误不可避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失误率可以测定。
第二,工作环境可以诱发失误,故可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防止失误。
第三,下级的失误,也许能反映上级的职责缺陷。
第四,人的行为,反映其上级的态度。比如,仅凭直觉去解决安全问题,或仅靠侥幸来维护安全。
第五,过时的惯例,可能促发失误。
第六,不安全行为,是操作员引发的、直接导致危害的失误,属于失误的特例。级别越高的人,其失误的后果常常越严重。
失误的类型很多,它们对归纳失误原因、减少失误、寻找应对措施都有帮助。所以,下面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失误分类法。
第一种分类方法,按失误原因,可以将失误分为随机失误、系统失误和偶发失误三类。
(1)随机失误,是由行为的随机性引起的失误。由随机的掉电或“宕机”造成的数据丢失就属于随机失误。随机失误往往不可预测,不能重复,主要指非人为操作的影响。
(2)系统失误,是由系统设计问题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起的失误。系统失误主要与工作环境有关:在类似的环境下,该失误可能再次发生;通过改善环境等,就能有效克服此类失误。系统失误又有两种情况:任务要求超出了能力范围;操作程序出了问题。
(3)偶发失误,是一种偶然的过失,它是难以预料的意外行为。偶尔发生的违反规程的不安全行为,属于偶发失误,它主要指与人为操作有关的失误。
第二种分类方法,按失误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失误分为以下三类:
(1)遗漏或遗忘;
(2)做错,包括未按要求操作、无意识的动作等;
(3)做了规定以外的动作。
最后,再来看看失误的原因。从形式上看,用户的几乎所有失误,都源于“错敲了某几个键,或错点了鼠标”。考虑由“感觉(信息输入)、判断(信息加工处理)和行为(反应)”三者构成的“人体信息处理系统”,所谓“不安全行为”,就是由信息输入失误,导致判断失误,从而引起操作失误。按照“感觉、判断、行为”的过程,可对不安全行为的典型因素做如下分类:
第一类不安全因素,感觉(信息输入)过程失误,即由于没看见或看错、没听见或听错信号而产生失误。其原因主要有:
(1)屏幕上显示的信号,缺乏明确、醒目的提示效果,即信号未引发操作员的“注意”。比如:误将数字0,当成英文字母o;没注意到字母大小写的区别;忽略了相关的提醒信息;等等。所以,为确保及时正确发现信号,仅依赖用户的某一种感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屏幕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如字体大小、颜色、声音等),使其具备较强的提示效果,引起用户注意。
(2)认知的滞后效应。人对输入信息的认知能力,总有一个滞后时间。比如,在理想状况下,看清一个信号需0.3秒,听清一个声音约需1秒。若屏幕信息呈现时间太短,速度太快,或信息不为用户所熟悉,均可能造成认知的滞后效应。因此,从安全的角度,若软件界面太复杂,就需要设置预警信号,以补偿滞后效应,避免用户的不必要失误。
(3)判别失误。判别是大脑将“当前的感知表象信息”和“记忆中信息”加以比较的过程。若屏幕信号显示不够鲜明,缺乏特色,则用户印象不深、区辨困难,再次呈现时,就有可能出现判别失误。黑客钓鱼网站,就常利用这种失误,让用户上当。
(4)知觉能力缺陷。由于用户的感觉缺陷,如视弱、色盲、听力障碍等,不能全面感知对象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设计软件界面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用户,尽量克服该缺陷,以减小失误的概率。
(5)信息歪曲和遗漏。若信息量过大,超过感觉通道单位时间内的限定容量,则有可能产生遗漏、歪曲、过滤或不予接收等现象。当输入信息显示不完整或混乱时,特别是有噪声干扰时,人对信息感知将以简单化、对称化和主观同化为原则,对信息进行自动修补,使得感知“图像”成为主观化和简单化后的假象。此外,人的动机、观念、态度、习惯、兴趣、联想等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也会将信息同化为“与主观期望相符合的形式”,再表现出来。
(6)错觉。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它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主观造成的歪曲知觉。错觉产生的原因很多,如环境、事物特征、生理、心理等。此外,照明、眩光、对比、视觉惰性等,都可引起错觉。
第二类不安全因素,判断(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失误。正确的判断,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全面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积极思维。除感知过程失误外,判断过程产生失误的原因主要有:
(1)遗忘和记忆错误,常表现为没有想起来、暂时遗忘或记忆差错。比如,突然受外界干扰,使操作中断,等到继续操作时,就忘了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2)联络、确认不充分。比如,联络信息的方式与判断的方法不完善,联络信息实施得不明确,联络信息所表达的内容不全面,用户没有充分确认信息而错误领会了所表达的内容等。
(3)分析推理失误。在紧张状态下,人的推理活动会受到抑制,理智成分减弱,本能反应增加。所以,需要加强危急状态下的安全操作技能训练。
(4)决策失误,主要指决策滞后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这主要取决于用户个体的心理特征及意志品质。
第三类不安全因素,行为(反应)过程失误。此类失误的常见原因有:
(1)习惯动作与操作要求不符。习惯动作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动作序列,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高度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很难被改变;尤其在紧急情况下,用户会用习惯动作代替规定操作。减少这类失误的措施是,相关软件操作方法设法与人的习惯相符。
(2)由于反射行为而忘了危险。反射,特别是无条件反射,是仅通过知觉而无须经过判断的瞬间行为;即使事先对安全因素有所认识,但在反射发出的瞬间,脑中也会忘记了安全问题。
(3)操作和调整失误。其原因主要是,相关标识不清,或标识与人的习惯不一致;或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操作困难,特别是在意识水平低下或疲劳时,更容易出现这种失误。
(4)疲劳状态下行为失误。人在疲劳时,由于对信息输入的方向性、选择性、过滤性等功能不佳,所以会导致输出时的混乱,使其行为缺乏准确性。
(5)异常状态下的行为失误。比如,由于过度紧张,导致错误行为;又如,刚起床,处于朦胧状态,就容易出现错误动作。
既然将信息安全问题归咎于黑客、红客和用户这“三类人”,可为什么在本前言中,我们却只重点关注了红客和用户这“两类人”呢?因为,在本书的正文中,我们将不再关注他们,而只关注黑客这“一类人”了,即从黑客的角度去探讨如何攻击和防守。所以,本书书名可叫“黑客心理学”或者“信息安全心理学”。又由于心理学只是手段,信息安全才是目的,而攻击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社工,所以本书的副书名为“社会工程学原理”。本书其实是从信息安全角度出发,在心理学的浩瀚海洋中,打捞出涉及安全问题的“珍珠”,然后把它们串成“项链”。从而全面系统地分析黑客社工攻击的心理学特征,进而进行有效防范。
本书面向全民,读者对象既包括信息安全界人士,也包括那些关心自身信息安全的普通读者;所以,我们将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概念,哪怕牺牲一定的心理学严谨性。
必须坦承,由于才疏学浅,我们对心理学知之甚少。所以,为了完成本书的“采蜜”任务,我们在《安全通论》[2]的指导下,翻阅了近两千本心理学专著或教材,并精读了其中的上百本著作,还尽最大努力,筛选、收集、整理了其中对社工攻击可能有用的几乎全部内容。但愿本书能成为黑客心理学的百科全书,当然,今后还需随时补充和完善。本书之所以能由安全界人士完成,这要归功于心理学的如下特点:虽然心理学的研究很难,但是阅读心理学的既得成果并不太难;即使像我们这样的外行,也可看懂。非常感谢全世界心理学家们三百多年来的辛勤劳动,你们的众多成果是本书的源泉;但是,为了不把外行读者搞糊涂,本书不得不略去众多冗长、难读、难记的心理学家姓名。况且,本书完成后,确实已经很难分清“到底哪一滴蜜,采自哪一朵花”了。虽然与所有心理学书籍相比,本书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我们必须申明:本书作者只有集成式创新,所有原始创新均属于全世界的心理学家。
谢谢大家!
杨义先 钮心忻
2019年3月3日于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