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党员干部修身处世的历史借鉴观

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官德的培育和践行,一方面靠政治纪律、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另一方面离不开修身养性的内在自律。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修身处世高度重视,将之贯穿于他为官从政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新思想,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之江新语》的百余篇短论,《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等文章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这一主题均有集中论述。引经据典,是习近平总书记阐释党员干部修身处世基本原则和方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他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世优秀思想的尊重和借鉴,传达出厚重的历史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的官德,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除了历代史学家将道德修养典型人物事迹载入史册外,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著述中,也对修身立德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总结与提炼,不仅有经典语段,更有专论,如《荀子》中有《修身篇》,西汉扬雄所著《法言》中有《修身篇》,宋代吕本中写有《官箴》,等等。这些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党员党性修养的培育和践行,仍有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虽然古代官德修养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但政治文明具有继承性,如果扬弃其中的封建内容,有些东西至今仍然值得借鉴。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可以说就是站在时代高度,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对历史经验进行的科学总结,从而决定了今天官德的时代内涵。”[625]

一 官德修养关乎国家治乱盛衰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中华民族很早就将修身、正己、立德作为为官者理政的根本,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以德为政。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626]。东汉张衡认为,“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627]。唐代诗人罗隐同样认为,“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628]。这些都是把道德修养作为为官的第一要义,突出官德修养在为官上的重要意义。

道德修养,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官德修养好坏、高低,关乎国家盛衰治乱。这一点,中国先哲也有很深入的认识。《尚书·统命》说:“惟治乱在庶官。”《左传·桓公二年》载:“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荀子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629]如果在位者无德无能,赏罚不公,那么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产生恶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对于修身思想重要作用的进一步提升。孟子明确提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630]。儒家经典《大学》,可以说是关于“修身”的一部总纲。朱熹言:“《大学》一书,皆以修身为本。”[631]《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说明,修身立德不仅是为人的起点,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修身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终归宿。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这部书所提出的修养境界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向魏武侯提出了治国“在德不在险”的著名论断。[632]东汉思想家王符曾言:“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633]唐代政论家魏徵强调:“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634]北宋王安石也认为:“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635]这些论述,揭示了国君士大夫个人修身养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时代党员干部修身处世时注重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注重对历史智慧的借鉴与运用。他对历史上立德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636]历史如此,现实依然。他一再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637]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操守和官德修养的好坏,关乎社会风气的正与邪,关乎国家盛与衰、兴与亡。邓小平同志曾警示我们:“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638]道德操守和官德修养也是“问题”之一。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639]因此,他多次强调要从时代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如:“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640]“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641]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处世思想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642]。中国先哲们非常关注为人、为官修身处世的身心培育和道德实践,这是先哲留给我们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一)修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立志是修身的前提。一个人要想修身,首先要立志,志存高远是修身的第一要务。所以“志”既是自我修养的起点,也是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汉初儒生孔臧在《戒子书》中说:“人之进退,唯问其志。”[643]三国名士司马徽在儿子家境极其贫穷的情况下仍强调,“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644]。“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文学家嵇康在《家诫》中明确提出“人无志,非人也”[645]。诸葛亮也非常重视“立志”,提出了“志存高远”这一观念。曾国藩自谓“有志学为圣贤”,发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646]。他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悿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647]

立德是修身的基本要求。修身目的不是独善其身,对于一般人而言是要立德,对于为官者来讲则是加强官德修养。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648]儒家非常注重自身修养,把“修身立德”看作安身立命之本。孟子亦言:“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649]荀子认为:“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650]即使尧、舜、禹这样的“先圣”,也离不开自我修身的锤炼。通过内心修养的积累,是可以做到圣人的境界的,“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651]。《礼记·大学》在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修身思想给予了系统、全面和深刻的阐述和归纳[652],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自我修养达到至善至美的高尚境界,成为“内圣”;然后把这种修养境界上升到治国平天下,实现“外王”。

历代君臣也非常关注为政者立德问题。唐太宗对何为“君之体”有着明确认识,即“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653]与《帝范》相对应的《臣轨》,则是对为臣之德进行思考,作者在文中所提及的忠正、守道、公正、匡谏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传统官德修养要求。[654]宋人吕本中在《官箴》开篇就提出了做官的主要原则,指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655]“清”就是清廉,“慎”就是谨慎,“勤”就是勤勉。同时代人李元弼也说:“谦、和、廉、谨、勤,然不出此五字。推而广之,则达矣。”[656]明清两代则将官德的内涵加以扩展,如明代薛瑄提出为官“七要”,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657]。清代曾国藩从不同角度对修身准则做了梳理、总结,而在官德修养准则上,他反复强调的仍是“清”“慎”“勤”三字,“清、慎、勤,为居官三鉴”[658]。可见,官德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无论如何,“清”“慎”“勤”总是最主要的,表现出古代官德内涵的延续性和丰富性。[659]

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群体取向”“他人取向”或“社会取向”,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处世之道的关注要远远超乎西方人之上。[660]汉代刘歆认为,为人处世是“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具体来讲,“才非交不用,名非交不发,义非交不利”。所以,“交之于人也,犹唇齿之相济”。[661]有人对中国传统处世之道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十二个基本范畴,即宽、恕、中、诚、信、和、忍、让、防、藏、圆、报。[662]这些从人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无论对当时还是今天,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修身处世的方法

如何达到圣贤那样的自我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境界?中国先哲们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经验总结,提出了诸多修身处世的方法。《礼记·大学》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儒家修身路径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由己自得的修身方法。修身作为一种道德自律,与外在礼法规则约束相对,它强调的是主体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主动、积极的内在认同。当颜渊问孔子何谓“仁”时,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63]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自觉修身。“为仁由己”就是强调人内心的一种修养自觉。孔子反对那种不是“为己”而是“为人”的修身思想,即“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664]。他还提出,要具备“君子”品格,须有三个渐进的修身环节,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665],其中后者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提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666]。这实际是强调一种“自得”,《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的“自得”说,就是要自觉地使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不断充实和提高,注重自我人格的培育和完善。孟子还提出了“存心养性”的修身方法:“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667]

躬身反省的修身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68]《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曾参是孔门弟子中善于反省的,他曾对自己提出如下要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69]孟子亦重视反省的修身方法,《孟子·尽心上》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反求诸己然后才能身心修正,身心修正才能天下归仁。《孟子·离娄上》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反省不仅是反求自身,而且要反求他人,当看到他人有过错时要审视自身是否有同样的不足。《荀子·修身》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儒家的这一修身方法影响深远。宋代思想家朱熹曾言:“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670]北宋理学家张载亦说:“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671]

反省自身时,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尚书·伊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是殷商时期伊尹对新继位的太甲的教导,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672]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取善》中也说:“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可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

慎思慎独的修身方法。一个人为人处世时,要对自己的言行多慎思,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合不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在事后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言行修养问题。孔子提出了“九思”,《论语·季氏》载:“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孟子亦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673]清代思想家、政论家王夫之认为,“思乃心官之特用”[674]。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多思多想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社会基本道德要求,这就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强调的慎独修身方法。

慎独是主体对于道德修养的一种高度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循社会道德要求。《礼记·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然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同时,慎独也是与诚实相连的一种道德品质。要做到慎独,必须有诚实的态度,做到诚恳老实,不能自欺欺人。[675]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676]朱熹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677]曾国藩是践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这种传统修身方法的典范。他亲自选择古今圣贤三十二人,命儿子曾纪泽图其画像,作为崇拜偶像。他说:“心诚求之,仁远乎哉?”[678]他对照清、慎、勤等准则要求,终身“日课”,无时不省;悉心“研几”,无事不省;坚持慎独,无处不省。他要求:“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认为:“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679]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680]强学而力行的修身方法。修身不是短期内就可形成的,需要经历一个持久的学习和践行过程。孔子主张多闻、多见、多问,“博学于文,约之以礼”[681]。其弟子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682]孟子提出“求其放心”的博学方法,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683]荀子也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84]在修身问题上,儒家不但强调“博学”,而且十分注重“力行”,即道德实践。《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把博学、慎思、明辨与笃行统一起来认识修身的方法。西汉扬雄更提出“强学而力行”,《法言》说:“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他强调:“学者,所以修性也……学则正,否则邪。”[685]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自我修养的提高,在于怎样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归纳孔子的思想时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686]的学习实践观。曾国藩认为:“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687]

不仅修身,对于处世的方法,中国先哲也提出了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认识。如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688]意指要与能说真话、敢于批评你的人交友,与讲诚信的人交友,与有见识的人交友;而决不要与那些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人来往,否则只会有损无益。《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这是说,君子之交虽淡如清水,但心地越发亲近;小人之交浓得像甜酒,但往往利断义就绝了。东汉经学大家马援教导子孙,要做到“恭默守静,退无私交”[689]。隋代思想家王通对其门下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690]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了。北宋欧阳修提出的“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691],司马光倡导的“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692],都是这方面的经典认识。慎独不仅是一种修身方法,也是处世的一种新境界。明代理学家王守仁曾言:“慎独者,与人交接之本也。君子戒慎于不睹不闻,省察于莫见莫显。”[69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处世思想和方法,是非常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当今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都有借鉴意义。“三严三实”的提出,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修身处世思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领导干部学习和了解历史,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方面的智慧和经验。[694]

三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修身处世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认识到:“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695]2014年3月9日,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了“三严三实”这一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官德修养论。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总结与提炼,突出了党员干部修身处世的两个中心点,即“严”与“实”。他指出,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696]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697]在他看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6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699]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所谓“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如同古人立志一样,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志存高远”。

首先,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信仰意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700]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加强修养、提升境界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即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所谓信仰意识,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防线。[701]他形象地把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比作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702]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领导干部抵御一切诱惑的决定性因素。领导干部一旦动摇和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许多腐败分子堕落,首先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不信马列信鬼神,不讲公德图私利。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信仰意识,始终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就能自觉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来为国家和人民勤奋工作,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

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理想信念与实际工作的统一,不能把理想信念当作一种口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703]没有远大理想,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2016年1月4日至6日在重庆调研时,他强调,领导干部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要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标杆。

其次,党员领导干部要养党性,立官德。习近平同志较早就提出,党员领导干部一要养党性,二要养官德,前者是根本,后者是表现,党性强则官德正,党性弱则官德降,有什么样的党性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就有什么样的官德。[704]2013年9月,在指导河北省委班子民主生活会时,他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705]2014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706]总的来讲,就是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对党绝对忠诚。

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707]

能不能干干净净干事,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说到底是个党性问题。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如何才能干干净净干事?习近平同志认为:“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708]这也是他所强调的“清清白白做人”,“就是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709]。

历史与现实表明,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并不会因为党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强,其道德修养、思想境界也不会因为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因此,领导干部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心无百姓莫为“官”

官德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形势下的官德内涵也会有变化。共产党人的官德,内容丰富。习近平同志提出,“为民”是官德的核心。他指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心里想着人民,胸中装着人民,切实把权力用来‘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10]在他看来,所谓“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他通过总结历史为官之道,认为心无百姓莫为“官”。[711]他还说:“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712]

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713]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他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第一,这是由权力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此,必须始终牢记,一刻也不能丢。丢掉这一条,用权就失去了根本,官德就失去了根基,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唾弃。第二,这是由官德的作用决定的。“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14]。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715]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这也说明,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第三,这是由时代的要求决定的。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十分重大。要不辱历史使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官德,正确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高尚的道德犹如时代的春风、前进的号角,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浸润人民群众崇德尚文的心灵,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从而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716]

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717]习近平同志更提出了“公仆意识”,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种主仆关系是绝对不能颠倒的。他明确指出:“我们党除了为人民谋利益,没有任何私利。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就是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过程。这样的公仆意识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来了、深深扎根了,心中有民、一切为民,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干干净净干事。”[718]这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勤勤恳恳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人民公仆,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时做到与群众同甘苦、共忧乐、共奋进”[719]。他还强调:“是否牢记主仆关系、践行执政宗旨,是否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否恪守为民之责、履行为民之职,始终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内容,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公仆,那就不配做一名领导干部,也做不好领导干部。”[720]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应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能不能老老实实做人的感情基础。[721]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722]因此,党员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723]在工作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724]我们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看到自己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行动。同时,要激发广大群众关心党的形象、关心党的事业、关心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引导群众履行监督责任,多提意见建议,真心帮助领导干部改进提高。[725]

习近平同志号召领导干部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情感,这也是他为民理念的表达和传递。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二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雷锋同志虽然只活了二十二年,但他说:“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三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孔繁森同志有一句名言:“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四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责任感。郑培民同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五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钱学森同志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无上的光荣。[726]

(三)勤于自省,慎于独思

所谓“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领导干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身处各种人情世故的交汇处,身处各种贿赂犯罪的指向点,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能理性面对各种利益,思想稍有放松和懈怠,就可能在人情世故的纠缠中、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和糖衣炮弹的进攻中,丧失原则,沾上污垢,滑向腐败的泥潭。缘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自”与“五慎”,要会算“三笔账”,秉持自省与敬畏意识,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加强党员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廉洁奉公、秉正用权。

所谓“四自”,就是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常警示自己,不断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727]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及时检查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特点,时刻不忘领导干部是群众认识和评价我们党的“窗口”,必须管好自己。这“四自”要求,就是对自我批评的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也是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有效方法。

所谓“五慎”,就是领导干部要慎初、慎独、慎微、慎欲和慎交友。慎初,就是要走好第一步,特别是在手握大权、身居要职时,在初次接触、头遭相遇时,面对不安好心的“心意”和裹着糖衣炮弹的“意思”,要高度警觉,莫轻意笑纳,勿“下不为例”。慎独,就是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独处时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党性修养的最有效考验。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无愧。慎微,就是警惕于事物细微之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小过酿成大错,避免“温水效应”。慎欲,就是要谨防个人情趣成为人生的陷阱,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千万不要为欲所困、为欲所左右,最终为欲所害。慎交友,就是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心中有杆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要纯洁交友的动机,从工作出发,从事业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德会友,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要警惕个别人的所谓“感情投资”和形形色色的“公关”,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朋友”不能“心太软”,应该当断则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728]

慎初、慎独、慎微、慎欲和慎交友,关键在于“慎”字。“慎”是自尊、自爱、自强的表现。这些都与生活相连,它更多的不是在台上、在公众场合,而是在台下、在家里、在八小时以外、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甚至是潜意识里的一闪念。它直接反映的是个人的“内功”,即个人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好,不论白天黑夜、明里暗里,都能严防死守,矢志不渝,管住自己的口、自己的手、自己的腿,以及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从而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729]共产党人要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要不断增强廉洁奉公的自我约束力;第二关是人情关,要坚持原则、刚正不阿、铁面无私。[730]

廉洁是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官德的重要内容。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首先要算算“三笔账”。一是利益账。现在领导干部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组织上从工作考虑又给了许多必要的工作待遇,退休后还可以每月拿退休工资,享受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优厚待遇。细细算来,得到的已经不少了,应该十分珍惜。二是法纪账。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特别是对待人、财、物问题,对待事关个人和家庭利益的问题,更要坚持原则,自觉遵纪守法。在张口的时候要想想这句话该不该说,迈腿的时候要想想这个地方该不该去,伸手的时候要想想这些东西该不该拿。千万不要以为吃一点、拿一些、玩一下没关系。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是良心账。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把他放到重要岗位,就是希望他能够正确运用权力来造福于民。如果干部以权谋私,自己把自己打倒,既对不起组织,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家人;不仅丧失了为“官”之德,也违背了做人的良心。通过算这“三笔账”,促使党员干部明白道德底线,筑牢道德防线,进而增强自身免疫力。[731]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领导干部应有一种敬畏意识,即对权力的神圣性要有所敬畏,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时刻警惕权力的滥用;对国家法律、党的纪律要有所敬畏,始终做到遵纪守法,时刻恪守权力的边界;对社会舆论要有所敬畏,始终关注群众对执政活动的评论和反应,时刻准备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732]同时,一个党员就是群众中的一面旗,要用自身人格魅力管好自己。[73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734]

(四)勇于担当,言行一致

所谓“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这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兢兢业业干事”,“就是要确立献身党和人民事业的崇高情怀,聚精会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实干苦干,不务虚功,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以一流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735]。

“务实”是官德的基础。唯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736]要坚持求真务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737]古人曰:“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738]这也可以说是求真务实的一个基本要求。[739]

所谓“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近平同志指出,敢于负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精神状态。古人就说:“当官避事平生耻”[740],还说“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741]。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742]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领导干部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从实际出发,带领群众一起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743]领导干部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744]

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要教育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两个务必”,自觉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囿于眼前、轻视长远,不能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不能贪图享受、攀比阔气。[745]我们必须毫不懈怠,只争朝夕,以勇攀高峰的闯劲、敢夺冠军的拼劲、争创一流的干劲,再创新的业绩和辉煌,奋力跑好这一段历史接力赛,真正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746]

所谓“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这里所说的“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任劳任怨奉献的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人品上老老实实,才能有工作上的求真务实,也才能有人格上的巨大魅力。在我们党内,老老实实做人的领导干部越多,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越强,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越生机勃勃、兴旺发达。[747]

领导干部要老老实实做人,既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要从平凡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体现,特别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对党和人民要忠心耿耿,二是对工作要尽职尽责,三是对群众要满怀真情,四是对成绩要谦虚谨慎。[74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领导干部老实做人、做老实人,这与当老好人是有根本区别的。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官德”修养,坚持做老实人、不做老好人。

(五)博学笃行,贵于坚持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749]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始终是首要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成熟的基本保证,而政治上的成熟是道德高尚的重要前提。他提出了“四个才能”:只有掌握科学理论,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大局,深刻认识并主动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才能目光如炬,识别各种思潮,明辨各种是非;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才能牢记党的宗旨,在权力的运用中和交往活动中,始终坚定清醒,不为利诱所动。[750]

领导干部读点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他认为,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汲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75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75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