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音素

一、音素分类和记音符号

(一)音素分类

音素(phoneme)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汉语的shū(书)包含[ʂ]和[u]两个音素,英语的book包含[b]、[u]、[k̒]三个音素。声调、重音不是由音质构成的,因而不是音素。

根据音素在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可以分为元音(vowel)和辅音(consonant)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的音是元音,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音是辅音。两者的主要区别如表2-1所示。

表2-1 元音和辅音主要区别表

在表2-1的各项区别中,第一项区别是元音和辅音的根本区别。另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无擦通音(frictionless continuant)如[ɻ],半元音(semi-vowel)如[j]、[w]、[ɥ]。

在划分音素时,注意跟字母分开。尽管字母可以记录音素,但两者并非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是一对多,同一个字母表示多个音素,如英文字母a:[ə](about)、[æ](bad)、[ei](name)、[ɑ:](fast),汉语拼音ɑ:[a](暗àn)、[A](爸bà)、[ɑ](棒bànɡ)、[æ](变biàn);多对一,不同字母表示同一个音素,如英语car[k̒ɑ:]、keep[k̒i:p],c、k都表示[k̒],字母组合表示一个音素,英语ch[tʃ̒](chair)、汉语ch[tʂ̒](吃chī);多对多,字母组合表示不同的音,如英语gh:不发音(light)、[f](enough)、[ɡ](ghost)。

(二)记音符号

由于语音瞬时性的特点,研究语音必须有一套记音符号。前人创制过不少记音、标音的符号。就中国来说,曾使用过汉字(如直音、反切)、国语罗马字、注音字母,现在使用《汉语拼音方案》。西文字母也有标音的功能。但它们都有局限性,标音不精确,不能标记所有语言的语音。国际上通行的记音符号是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国际上公认的一套记音符号。最初由斯威特(H.Sweet)设计出草案,1886年帕西(P.Passy)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完善,国际语音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于1888年8月制定公布。英文名称是“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IPA。隔几年修订一次。

这套音标的特点(也是优点)体现为:

(1)记音精确。这套音标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的,没有含混的毛病。jī(机)、zī(资)、zhī(知)的韵母,《汉语拼音方案》用一个字母“i”表示,国际音标三分为[i]、[ɿ]、[ʅ]。

(2)形体清晰。音标大部分采用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的小写印刷体,所以易认、易记、易写。不够用时采用别的办法补充:字母合体([æ]、[œ]),小写尺寸的大写字母([A]、[E]),倒排字母([ə]、[ɟ]),草体([ɑ]),希腊字母([β]、[θ]),变形([ŋ]、[ʃ]),附加符号([ʂ]、[ã])。

(3)使用广泛。已为各国语言学界所公认,英语单词注音,语言、方言调查,创制文字等,都采用或参考这套音标。

国际音标在使用时,有宽式和严式之分,音位标音是宽式(如英语单词注音),音素标音是严式。为了跟其他字母相区别,用外加“[]”的办法显示。

二、元音的分类

(一)分类概说

元音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根据发音时是舌肌均衡用力还是主要由舌尖用力,可以分为舌面元音(dorsal vowel)和舌尖元音(apical vowel)。根据发音时是否带附加色彩,可以分为鼻化元音和口元音、卷舌元音和不卷舌元音。元音还可以分为长元音(如[a:])、短元音(如[a]),松元音、紧元音(如普通话“哥哥”[kɣɡə]的两个元音,前紧后松),单元音([i])、复元音([ai])等。

1.鼻化元音与口元音

鼻化元音(nasalized vowel)是发音时鼻腔同时共鸣的元音,又叫口鼻元音。例如,兰州话“门”读[mə~],绍兴话“三”读[sæ~]。法语里鼻化元音相当丰富,如bon(好)[],vin(酒)[],un(一)[œ~]。与鼻化元音相对的是口元音(oral vowel)。

2.卷舌元音与不卷舌元音

在发普通元音的同时,舌尖翘起使这个元音带上卷舌色彩就成了卷舌元音(ret-roflexed vowel)。例如:汉语北方话的“儿化韵”,如“那儿”[nAr ]、“丝儿”[sər ]、“玩儿”[wɐr],美国英语的卷舌元音,如hard[hɑrd]、door[dor]。

与鼻化元音不同的是,元音带鼻化色彩不改变元音的舌位、唇形,只是改变共鸣方式,由口腔共鸣改为口、鼻腔同时共鸣,而卷舌作用使舌位有所改变,一般会影响元音的音质。如“瓜[tsɿ]”,北京话说成“瓜子儿[tsər ]”。

与卷舌元音相对的是不卷舌元音。

还可能在一个音节里,鼻化与卷舌两种色彩同时出现,如北京话的“缝儿”[fə~r]。

(二)舌尖元音

主要有4个:

[ɿ]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如北京话“思”[sɿ],合肥话“皮”[p̒ɿ]。

[]舌尖、前、高、圆唇元音。如苏州话“诗”[]。

[ʅ]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如北京话“师”[ʂʅ]。

[]舌尖、后、高、圆唇元音。如湖北麻城话“鱼”[]。

(三)舌面元音

舌面元音是最常见的元音,又称一般元音、普通元音。

舌面元音的分类有三个维度: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唇形的圆展。

舌位指发音时舌面最高隆起点的位置。也叫“近腭点”。

1.舌位的前后

舌位的前后分前、央、后三级,因此有前元音(如[i]、[y])、央元音(如[ə])、后元音(如[u]、[o])。

2.舌位的高低

舌位的高低与口腔的开闭成反比,因此高元音又叫闭元音,低元音又叫开元音,其余类推。舌位的高低粗分为三级:高、中、低,较粗分为五级:高、半高、中、半低、低,细分为七级:高、次高、半高、中、半低、次低、低。元音可以照此分类。

3.唇形的圆展

细分为圆唇(如[y])、自然唇(如[ə])、展唇(如[i])三级。一般把自然唇和展唇统称为不圆唇,便总体归为两级。

一个元音需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说明才够全面。如图2-2所示的元音舌位图有助于掌握主要舌面元音。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元音全用国际音标表示;外加“[]”的是基本元音,又叫标准元音或正则元音,共8个,是掌握其他元音的基础;不太常用的元音未标;位于竖线左侧的是不圆唇元音,右侧的是圆唇元音,舌位前后、高低情况如图2-2所示。

图2-2 舌面元音舌位图

掌握了舌位图的原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描写舌面元音的发音特征。描写的顺序是:舌面+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唇形圆展+元音。例如:

[y]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ə]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

[ɔ]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

[ɑ]舌面、后、低、不圆唇元音。

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也可以照此描写,只是根据情况把“舌面”换成“舌尖”或“卷舌”。例如:

[ɿ]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三、辅音的分类

辅音可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一步分类。

(一)按发音部位分类

发音部位(place of articulation)是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按发音部位从外到内辅音可分为以下几类。

1.唇音(labial)

(1)双唇音(上唇—下唇):[p]、[p̒]、[b]、[m]。

(2)唇齿音(上齿—下唇):[pf](西安“猪”[pfu])、[pf]、[f]、[v]。

2.舌尖音(apical)

(1)齿间音(舌尖—上下齿间):[tθ]、[tθ̒]、[θ]、[ð]。

(2)舌尖前音(舌尖—上齿背):[ts]、[ts̒]、[s]、[z]。

(3)舌尖中音(舌尖—上齿龈):[t]、[t̒]、[d]、[n]。

(4)舌尖后音(舌尖—硬腭前部):[tʂ]、[tʂ̒]、[ʂ]、[ʐ]。

3.舌叶音(laminal)

舌叶音(舌叶—上齿龈):[tʃ]、[tʃ̒]、[dʒ]、[ʃ]。

4.舌面音(dorsal)

(1)舌面前音(舌面前部—硬腭前部):[tɕ]、[tɕ̒]、[ɕ]。

(2)舌面中音(舌面中部—硬腭后部):[c](烟台“鸡”[ci])。

(3)舌面后音(俗称“舌根音”)(舌面后部—软腭):[k]、[k̒]、[ɡ]、[x]。

5.小舌音(uvular)

小舌音(小舌—舌根前部):[q](贵州三都水语“鸟鸦”[qa]/“龙”[ka])、[χ](浙江永康“虎”[χu])。

6.喉音(glottal)

喉音(喉下部—声门):[h](英语horse)、[ʔ](苏州“答”[taʔ])。

(二)按发音方法分类

发音时形成阻碍以及排除阻碍的方法叫发音方法(manner of articulation)。辅音的发音有个动程,按时间分,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在动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发音,就形成了不同的辅音。分析辅音的发音方法,就是看在发音的整个动程中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可分为阻碍方式、带不带音和气流强弱三个方面。

1.阻碍方式

指形成阻碍以及气流冲破阻碍的方式。分为:

(1)塞音(stop):完全阻塞,爆破成声。如[p]、[k̒]。

(2)擦音(fricative):留有缝隙,摩擦成声。如[f]、[s]。

(3)塞擦音(affricate):前段阻塞,后段摩擦成声。如[tɕ]、[ts]。

(4)鼻音(nasal):口腔阻碍,鼻腔共鸣。如[n]、[ŋ]。

(5)边音(lateral):中间阻碍,两边通气。如[l]。

(6)边擦音(lateral fricative):中间阻碍,旁边通气时摩擦。如[ɬ](拉萨话“神”[ɬa])。

(7)颤音(trill):发音部位连续颤动。如双唇颤音[B]、舌尖颤音[r](俄语、意大利语、藏语都有)、小舌颤音[R](法语Paris[paRi])。

(8)闪音(flap):发音部位快速弹动一次。如[ɾ](英语very[′veɾi]、西班牙语“但是”pero[peɾo])。

(9)通音(approximant):又叫“无擦通音”。摩擦轻微,甚至没有摩擦。如半元音[j]、[w]、[ɥ]。普通话带不带半元音不是音位问题。英语“年”year[jiə]和“耳朵”ear[iə]的区别在于有无半元音[j]。另有舌尖通音[ɹ](英语red[ɹed])、卷舌通音[ɽu](北京“入”[ɽu])、唇齿通音[υ](北京“文”[υən])。

2.带不带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音叫浊音(voiced sound),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的音叫清音(voiceless sound)。

语言中浊的塞音、擦音、塞擦音与相对的清音一般是成对出现的,有浊音,一般有相对的清音,反之则不一定,如英语有[z]也有[s],汉语普通话有[s]无[z]。比较汉语bà[pA51](爸)中的b[p]/英语bar[bɑ:](小酒吧)中的b[b],前清后浊。

英语浊辅音与清辅音形成比较系统的对立,如[b]/[p]、[d]/[t]、[ɡ]/[k]、[dʒ]/[tʃ]、[v]/[f]、[z]/[s],古代汉语有比较完整的清浊对立,现代普通话已不存在清浊对立,只有个别残留,如[ʂ]/[ʐ](关于[ʐ]的发音还有不同看法),一些方言如吴语、老湘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音。

3.气流强弱

发音时气流较强的音叫送气音(aspirated sound)。国际音标用右上角加送气符号表示,如[□̒]或[□h]。发音时气流较弱的音叫不送气音(unaspirated sound)。国际音标采用无标记形式。

一般语言只有塞音和塞擦音存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

汉语普通话辅音分送气/不送气两套系统,对立分明,如[p]/[p̒];清/浊却不构成对立,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如“爸爸”bàbɑ[pA51 bɐ]。英语跟汉语正好相反,送气/不送气不构成对立,所以英文可以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如top[t̒ɔp](顶端)—stop[stɔp](停止);而清/浊对立,必须用不同字母以示区别,如down[daun](下来)—town[t̒aun](城镇)。

一个辅音,只有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三个方面来描写才能定位准确,否则,可能会出现区分度不足的情况。如[t],如果只描写为“不送气、清、塞音”,就跟[p]、[k]等区分不开;如果只描写为“舌尖中、清、塞音”,就跟[t̒]区分不开。其余类推。描写的顺序是:发音部位+(送气/不送气+)清/浊+阻碍方式+音(只有塞音和塞擦音要说明送气或不送气,不是每个必讲,所以用外加括号表示)。例如:

[p̒]双唇、送气、清、塞音。

[v]唇齿、浊、擦音。

汉语和英语常用辅音如表2-2所示。

表2-2 汉语和英语常用辅音

注:前三列单个符号的是塞音,两个符号的是塞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