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气火灾痕迹物证鉴定分析与应用案例
- 莫善军 梁栋
- 1463字
- 2020-08-29 14:49:38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火灾原因日益复杂化,火灾物证鉴定已成为火灾调查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查明火灾原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火灾调查研究是火灾科学的重要分支,火灾调查中经过分析鉴定,具有证明作用的物证是认定火灾原因、火灾性质和处理火灾责任者的依据和司法诉讼的证据。
电气火灾是指由于电气线路、用电设备、器具以及供配电设备出现故障而释放的热能,在具备燃烧条件下引燃本体或其他可燃物而造成的火灾。其中,电气火灾是火灾统计案例的主要类别,约占40%,而短路又是引发重大电气火灾最严重的故障形式。电气火灾物证鉴定是针对火灾现场提取的导线、电气连接件、电热器具、用电设备上的金属痕迹物证进行的一种定性分析,目的是判断痕迹形成的时刻是火灾发生前还是火灾发生后以及痕迹形成时是否有电作用的参与。
电气火灾现场残存的痕迹中,除了由电气原因直接产生的残留物外,由非电气原因引起的带电线路发生短路而诱发的电气故障,也会留下相应的残留物痕迹。准确无误地发现和提取这些痕迹,并对痕迹进行准确的判别和鉴定,对于确定火灾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气火灾常见的短路故障形成的熔痕分为一次短路熔痕(Primary Short Circuited Melted Marks,PSMs)和二次短路熔痕(Second Short Circuited Melted Marks,SSMs)。PSMs即火前短路熔痕,是指火灾之前由于电气短路形成的熔痕;SSMs即火后短路熔痕,则指在火灾环境中,由于火烧破坏绝缘层而发生短路所形成的熔痕。如何鉴别和判定短路熔痕的性质对分析火灾的原因和火灾事故认定至关重要。
我国在电气火灾痕迹物证鉴定技术方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建了国家标准《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GB/T 16840),该标准包括六部分:《第1部分:宏观法》(GB/T 16840.1—2008)、《第2部分:剩磁法》(GB 16840.2—1997)、《第3部分:成分分析法》(GB 16840.3—1997)、《第4部分:金相法》(GB 16840.4—1997)、《第5部分:电气火灾物证识别和提取方法》(GB/T 16840.5—2012)和《第6部分:SEM微观形貌分析法》(GB/T 16840.6—2012),其中第1部分宏观法和第4部分金相法是判定电气火灾痕迹物证的主要方法,近些年应用和实践最为广泛,但是该两种方法对火灾痕迹物证的鉴定判据只作了定性的描述,比较宽泛,且没有相关参考图谱提供,目前鉴定工作主要依据个人的经验开展。同时,电气火灾痕迹物证鉴定技术属于交叉小众学科,行业间交流不够充分,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第三方司法机构参与此项服务,实际电气火灾案例现场提取的一次短路、二次短路和火烧三类熔痕的特征急需总结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照图谱。
本书总结了近几年广东省典型的电气火灾案例痕迹物证鉴定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发生在民宅、仓库和车间等场所的典型一次短路、二次短路和非电气原因的熔痕物证外观和金相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与国家标准中的描述特征和模拟实验的熔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一次短路、二次短路和火烧熔痕的一般特征和所处环境的相关性,给出一系列的判定标准和相关图谱,对国家标准进行补充和完善,为电气火灾痕迹物证的认定提供更精准的鉴定参考依据。
本书的成稿与出版,得到广东省消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安厅火灾物证鉴定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多位领导、专家的指导,得到实验室主任梁栋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实验室同事王粤、马荣、黄立明、田文龙、蔡梓洋等协助本书的材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由公安部消防局科研计划项目(2013XFCX1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3010013225)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Y2-00069)资助出版。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资料涉及领域较广,加之编者学识和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