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自己:关于教材教辅出版的思考

毋庸讳言,目前支持我国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品应首推教材和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导读物。据统计,教材教辅已占全国图书总印数和总码洋的80%~90%。教材教辅读物的出版已成为各出版社追求的首选目标,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出版业内部的冲突,而且会伴随着来自外部的冲击。

教育出版社凭借着十几年来形成的出版教材教辅读物的经验和读者群,在这场角逐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果能及时调整出版教材教辅的理念,主动出击,是会保持和发展现在的优势的。笔者基于分管教材教辅出版工作的经验认为,出版教材教辅的出版社应在以下三方面有所考虑。


1.变单一的出版单位为编写和出版单位

大多数出版社仅是把作者写好的稿子拿来出版,做的仅是编辑的一般加工工作。即使有的教材教辅选题是由出版社提出的,而最终的编写也都是由教育部门的作者完成的,出版部门有时甚至连专有的出版权都未加考虑,经过几年后已经公开的东西有可能被作者以高价转售到其他出版社。

现今情况下,出版社在教材教辅的出版初期,都或者策划了选题,或者投入了资金,按著作权法规定,可以享有部分著作权和专有出版权。出版社应在教材教辅的建设初期,时刻把握自己的权利,应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合作双方应享有的权益,以制约日后可能发生的人为矛盾。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在教材教辅建设中努力成为一体,争取主动权。


2.变普通教材教辅为精品读物

时下,业内人士议论最多的是图书的精品问题。精品之作无非两类:一类是高档次的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一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对教材教辅而言,却很少有人把其划拨到精品之作里。其实,教材教辅应成为最基本的精品读物。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知识、增长智慧,而且能够形成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态度,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作为教材的出版单位和编写单位,应选择“大手笔”而又肯做“小文章”的教育家、作家、科学家来编写教材或指导教材的编写。出版社一定要切身参与进来,千万不可以等、靠,也不可以拿出钱后,就对教材的编写情况不闻不问,只等最后接稿付梓。编辑人员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作一般的文字处理,而是要时时跟随编写者的进度,把出版社的整体出版思想带进其中。尤其是在编写地方乡土教材、素质教育类读本时,出版社应首先考虑这类教材的定位问题,应把它们放在整个图书出版的大环境内考虑,使它们融于一般教育读物,同时又高于一般教育读物,这方面作者是不会考虑的。


3.打好手中教材教辅出版这张牌

吃教材教辅饭,导致不断引发业内外教材教辅之争,一直未有平息。已获出版教材教辅权的部门,抱着“干一把挣一把”的态度,未有教材教辅出版权的部门,是“抢一把是一把”,导致了一种短期行为。这样最终的结果不仅影响教材教辅本身的质量,给使用者带来极不利的负面效应,同时也为出版者自己准备了掘墓人。教育出版社是教材教辅出版的主要单位,较稳定的经济收益,使大多数教育出版社坐等其成的思想比较严重。而在一片“教材教辅水平低”“低层次”“平庸书”“在市场中无竞争力”的谴责声中,教育出版社试图打个名誉翻身仗。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以最快速度推出了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全集、高层次的学术专著、大部头的工具书,甚至大型图册等。于是短短的几年里,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中,教育出版社榜上有名,亮点频现。于是,又有人说教育出版社是“用钱买名”“拿大头”。其实,教育出版社的专业分工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保证教材教辅及相关教育类图书质量的需要而设置的。实践证明,这在教材的出版、教辅类读物的配套建设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发展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尽管目前市场中的教辅读物铺天盖地,但大多数教育出版社的教辅读物还是以可靠的质量而拥有读者群的。因此,无论业内外怎样评论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社自身应把握好手中的牌,自己重视自己,不要忽视甚至放弃教材教辅的出版。应把高质量的教材教辅视为手中的第一张牌,并以此牌为核心,制定一个合理的打法。由抓一部教材或教辅精品书,发展到抓一批精品图书,形成教材教辅精品群,由此精品群辐射其他方面、其他层次的出版物,逐渐打出自己的第二张、第三张牌,形成自己的整体风格。

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这是教育出版社目前的方向。教育出版社应不要忙着造大船,首先使自己成为一艘坚实的快艇,要在发展自己、增强竞争的过程中壮大自己,使这艘快艇最终能冲进大洋。


(本文是作者在部分教育出版社教材教辅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199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