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大谷关外遇二贤

  • 汉风长存
  • 风鵿
  • 2406字
  • 2019-04-29 19:03:38

洛阳虽然有二十四街之称,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四条,一条向北去往小平津,孟津,一条向西去往函谷关,一条向东去往旋门关,还有一条向南去往大谷关。

而小胖墩要去往庐江所以往南去往大谷关最方便,出大谷关后也有两条路走,一条是水路,往南经梁县,鲁阳便是南阳地界,之后经汉水,长江到达庐江,还有条路就是陆路,出大谷关往东便是颍川郡的阳城,之后过汝南,九江两郡便是庐江。

而小胖墩为了送钟繇三人,于是决定走陆路。

出平成门往南,直走,便是大谷关了。

大谷关最早设在东汉,是汉魏时期洛阳的南大门,也是洛阳通往南方的战略要地。

大谷关最出名的地方就是诸侯讨董时期,孙坚便是从大谷关进的洛阳,并在大谷关外杀的华雄。

对,历史上华雄是孙坚杀的,而刘备三兄弟在历史上并没有参加诸侯讨董,所以包括三英战吕布也是虚构。

还有就是司马懿设计赚曹爽的故事也与大谷关有关:曹爽陪魏明帝曹睿的儿子经大谷关到山南的高平陵上坟,被司马懿用计夺了军权,最终丢了曹氏天下。

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京师洛阳陷落,不少士族、百姓通过大谷关踏上避乱南迁之路,这就是衣冠南渡的开始。

看着眼前大谷关城,想起它以后的荣光,小胖墩也是唏嘘不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好一座雄关啊”

“是啊这里是颍川南阳两郡进入洛阳的咽喉要地,也是整个河南尹的南大门,故此地也是客商,士子进洛阳的必经之地,路途繁华啊”

荀彧也是赞叹道。

“出了大谷关向东,不数日便会到达阳城,之后往东便是长社,往东南便是阳翟,再往东南便是颖阴”

荀攸也是指了指大致方向,给众人说着。

“颍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繁华似景,确是好地方啊,可惜这一次有事,否则我定完好好游历一番”

小胖墩也是不无遗憾的说。

“哈哈,刘兄以后有闲随时都可以来,我等必扫榻而迎”

钟繇也是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众人一阵欢笑,便在旁边的亭中暂歇。

……

……

……

在路边街亭一般都是行人休息,饮水之用,所以一般街亭都建得非常大,更何况大谷关属于洛阳南大门,所以大谷亭也是非常巨大,小胖墩将众军留在亭外休息后,便带着众人进入亭中。

此时亭中也是人满为患,不过一群人看见小胖墩带了数百兵卒,而且穿着华贵,而跟在小胖墩后的众人也是衣着光纤,一看就是非富即贵的人物,所以也纷纷避让。

来到这个时代后,小胖墩也是习惯了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毕竟在汉代你没法要求人人平等,最多也就是士族豪强,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平等而已。

众人来到亭内后,便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做了下来。

“大谷关外杨柳春,杨花愁杀过路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西来我向东”

小胖墩又诗兴大发了起来。

“刘兄此诗倒是写尽了行人的匆忙啊”

众人也开始夸奖品评起来。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小胖墩也是不在言语,而且继续做道。

“刘兄,此诗倒是比上一首伤感了一些了”

荀攸开口说着。

“想我等在洛阳相聚数月,相谈甚欢,可终归是要离别的,所谓人生得一知己难得,得一相谈甚欢的知己更难得”

小胖墩说完对钟繇三位也是一拜,接着说。

“以后有闲,三位兄长可随时到河间寻我,我若有闲也来寻找三位兄长如何,到时我们把酒言欢,彻夜不眠”

“好,把酒言欢彻夜不眠,哈哈哈”

三人也是对小胖墩一拜。

……

……

……

而此时,在大谷亭另一边,两位男子正看着小胖墩一行人。

“子刚兄你说他就是那位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的河间王世子”

“正是”

“哦确是为何”

“子步兄觉得刚才那位公子所做诗如何”

“才华横溢,出类拔萃”

“这不就对了,听说陛下已经封他为建威司马,领兵五百前往庐江平叛,加上刚才他们言语中有说出河间二字,敢问,这个大汉又有哪位如此年轻的人,有如此才学,还出自河间,还领数百兵卒”

说完,男子对亭外的士卒指了指。

“不错,确实如此,那我等前去拜会如何”

“不,我等素未谋面,贸然前往,非礼也”

“子刚兄所言极是”

两位男子交头接耳的说着,确被小胖墩看见了,这也是小胖墩非常注意周边环境,常有警惕心的原因,看见二位男子正在讨论自己,小胖墩想了一下,就站起来,向二位走去。

众人也站起来,看着小胖墩。

见小胖墩走到二位男子身边,拱手一拜道。

“小子刘陔,见过二位先生,小子唐突还望赎罪,不知二位先生可有话语,为何确一直讨论在下”

“哦,被发现了,请世子见谅,刚才我二人正在讨论要不要来拜会世子,确不像被世子发现,让世子见笑了”

两位男子也起身,向小胖墩拜了一拜。

“那不知二位先生能否与我等同坐”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两位大笑一声接着拜道。

“广陵张纮,张子刚见过刘世子”

“下邳张昭,张子布见过刘世子”

而小胖墩听过二位男子大名后也是一惊,这可是后来的江东二张啊,不像居然在这里见到了。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张昭善隶书,其作品无存。唐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张纮,字子纲,徐州广陵人。东汉末年吴国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亲自登门邀请,张纮出仕为官。后来,张纮出使许都,任命侍御史。孙权即位时,返回江东,担任长史之职,运筹帷幄,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建安十七年,病逝,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可以说这二张可都是东吴草创时期的重臣,也是为江东建立了莫大的功劳,他们怎会在此处。

小胖墩也是一脸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