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卢植后,小胖墩便带着黄忠三人出了东观,向北而去。
而小胖墩不知道的是他与卢植的交谈被一个神秘男子听到,不久后神秘男子也出了东观向西而去。
小胖墩行不了多远,便来到了蔡师府门口。
蔡府所在地,便在上东门外不远,这一片基本都是各种朝中大臣的居所,当然一些朝中显贵是住在上东门内的。
这便是闾郭制,出身在闾,又被称为闾里少年,天生高人一等。
历史上有名的曹操,袁绍,袁术等便是闾里少年,就和现在那些居住于二环内的二代三代一样。
不过蔡府虽在门外,但是位置也是极佳,向西不远便是上东门,而往南便是东观,往东便是出洛阳的驰道,两侧商铺林立,酒肆纵横,好不热闹。
东汉洛阳的宵禁其实只针对闾内,至于外郭城并不宵禁,所以一到晚上,外郭城便灯火通明,行人络绎不绝,就和后世城市夜晚一样。
但是小胖墩确只能看着,毕竟小胖墩所在王府便在闾里,所以小胖墩也是属于闾里少年。
想想自己尽然看不到现在洛阳的夜市,也是一脸无奈,要不以后找机会偷偷跑出去。
对于过惯了后世夜生活的小胖墩来说,能感受一下这个时代帝都的夜市也是一种享受。
到达蔡师府上后,小胖墩递上名帖,不久便被蔡府管家引进了正堂。
“弟子拜见蔡师”
“你来了,正好你来看看这篇赋文如何”
蔡邕也拿起了一张纸,而上面也是用印刷体印刷出来的文章。
自从小胖墩拿出造纸术和印刷术后,便引起了天下各大世家豪强的效仿,所以这印刷体也是和小胖墩一样知名。
虽然不是用印刷机所出的书,但是光是普通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就已经足够让世人惊叹了,要是以后拿出水力印刷机,甚至弄出蒸汽机,电动机呢,那不被世人敬若神明啊。
小胖墩也是暗自捧腹,便拿起了纸,细细的看着。
汉末虽然天下大乱,但是确是一个文学鼎盛的时代,就比如后来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也是除了曹氏三杰外最高的文学大家。
当然还有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而当下时期,如何休,蔡邕,郑玄,马融等也都是当世大儒。
所谓汉魏文章,建安风骨就是就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而蔡邕给小胖墩看的这篇赋文是写的关于法律的策论,是讲述八议的。
八议是中国古代法律中关于某些官僚贵族犯罪减免刑罚的制度,指的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亲、故、贤、能、功、贵、勤和宾是依犯罪官僚贵族的身份来说的。在对其进行审判量刑的时候,司法部门不能直接裁夺,而是要奏请公卿大臣群议,群议的结论最后还要奏请皇帝决定。这样的司法程序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进化的典型体现。从法制史的角度来看,八议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缘起,但是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则始于汉代。
“禀蔡师,此文章是关于八议的,文章浑然天成,文笔优美,必是出自大家之手,而所谓八议是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议亲,即皇亲国戚,议故,即皇帝的故旧,议贤,即德行修养高的人,议能,即才能卓越的人,议功,即功勋卓著的人,议贵,即三公九卿的官员和有较高爵位的人,议勤,即勤谨辛劳的人,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如此刑不上大夫,不与贤者犯法,确无不可”
蔡邕捋了捋胡子笑着说道。
“你能有如此看法,也是难得,不瞒你说此乃廷尉陈球陈伯真所做之赋”
“原来是伯真公的大作,果然非同一般啊”
小胖墩也是感叹道。
“是啊伯真兄也是我一老友,以后有机会我在介绍给你认识”
“那有劳师尊了”
“嘿嘿,你不必如此,对了你什么时候到洛阳的”
“禀师尊,弟子昨日才到,故今日便前来拜会师尊”
“嗯,你有心了”
蔡邕也是一脸笑着看着小胖墩。
“一路还顺利否”
“禀师尊,弟子一路游山玩水,路经青兖二洲,虽然偶有艰险,但是路途还算顺利”
“艰险?所谓何事”
“在路过泰山时遇到过一伙盗匪,不过也没有遇到太大的阻挠”
于是小胖墩便向蔡邕讲述了盗匪之事。
“你还亲手杀了二人?”
蔡邕也是一脸惊讶的看着小胖墩。
“不敢欺瞒师尊,确有此事”
“看来你每日练武也没有白练啊”
“谢师尊夸奖”
于是小胖墩便留在了蔡邕府上为蔡邕讲述了路上的遭遇。
之后蔡邕也开始和小胖墩探讨音律和诗词。
所谓音律,其实就是五音十二律,今天我们所说的五音不全,其实就是指这个五音。
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十二律是指: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宫、商、角(jué)、徵(zhǐ)、羽,分别相当于今天的do、re、mi、so、la,是大家熟知的古代记音法,但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宫商角徵羽,即古代所谓的五音,只是一个相对音高,也就是说它们之间音高的差距是固定不变的;即宫与商、商与角、徵与羽之间相差一个音高,角与徵之间差一个半音高。但是,五音实际的音高是多少,则由另外一套定音系统来确定,即古代所谓的“律吕”。
所谓“律吕”,即六律六吕(也称十二律),是十二个不同的音高,六律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六吕为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理论上将十二律分别与五音相配定音高,可以得出六十个不同的“调”。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宫”的定音,俗称“宫”;对其他音的定音,俗称“调”。在古代,并非所有可能的调都被实践所应用。实际上常用的调,数量远少于六十个,例如,隋唐燕乐用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典用六宫十一调,明清南曲只用五宫八调。
不过常用的只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
五宫为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为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当然这只是俗称,五宫四调还有学名。
五宫为黄钟宫,夹钟宫,林钟宫,夷则宫,无射宫。
四调为黄钟商,夹钟商,夷则商,无射商。
那么,十二律的音高又是怎么定的呢?十二律的音高是由不同尺寸的定音管来确定的。据蔡邕《月令章句》记载:“黄钟之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黄钟数至林钟为八位,黄钟管长九寸,减三分之一为六寸,即为林钟管的长度;林钟数至太簇为八位,六寸再增三分之一为八寸,为太簇管的长度;以此类推,这就是隔八相生法。
所谓隔八相生法,是将黄钟从十二宫子位起排成圆图,则谐和音的位置都在第八位上。如黄钟的谐和音为林钟,从黄钟、大吕的次序数,则恰在第八位。依次,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声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仲吕又生黄钟,皆相隔八位。
……
……
……
小胖墩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蔡师讲述着,一时间蔡邕也来了兴致,于是师徒二人便一起研习起音律来。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一位三岁幼女从门后走出,走到了蔡师的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