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玄:并非主要靠运气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之一,后人分析东晋取胜的原因时,往往着眼于前秦皇帝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各怀异志,降将朱序阵前反水等运气因素,从而忽视乃至否定了东晋主将谢玄的军事才能和其军队的战斗力。

谢玄和他手下的军队有多么强呢?不是一般的强。

中国人都知道,宋朝的岳飞有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岳家军,令敌人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明朝的戚继光有一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戚家军,把倭寇打得狼奔豕突,永远退回了日本本岛;谢玄也有一支这样的军队,只不过名字不叫谢家军,而是叫“北府军”。

北府军是谢玄一手创建起来的,堪称白手起家的典范,之所以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如岳家军和戚家军响亮,很大一个原因是谢玄之后的领导人出了问题。

公元4世纪60年代,氐族建立的前秦日渐强大,十年间先后灭掉了东面的前燕,西面的仇池、前凉,北面的代国等割据政权,于376年把北方的广大土地都纳入了版图,并且将军事势力延伸到了现在的新疆和四川。早在统一北方之前,前秦皇帝苻坚就已经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南方的东晋,一而再、再而三地进犯东晋北部边境。当时主持东晋政事的是一代名相谢安,他对此深为忧虑,预感将来秦晋两国间必有一场大战,于是开始物色能够治军统兵,且赤心报国的将帅级人物,这时,他想到了侄子谢玄。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对于谢安、谢玄而言则是“知侄莫若叔”,因为谢玄自幼丧父,是由谢安抚养成人的。谢玄自幼聪明过人,堪比芝兰玉树,步入仕途后做事细心缜密,用人各尽其能,充分显示出了治国治军之才。

公元377年,谢安“举贤不避亲”,推荐谢玄统率江北诸路军马,兼任广陵相。

谢玄来到广陵(在今江苏中部)之后,强烈感受到集中于此的北方流民间洋溢着的复仇雪耻、收复失地的激昂情绪,感动之余,他决定从流民中招募勇士组建一支崭新的军队。

谢玄的招兵令发布之后,大批年轻力壮的北方勇士应征入伍,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名将的刘牢之、何谦、诸葛侃、孙无终、高衡、刘轨、田洛等人。这支军队中的大部分将士和氐、羯、羌、鲜卑、匈奴等胡人有着血海深仇,他们同仇敌忾,日夜操练,时刻准备着上阵杀敌,一雪前耻。

公元378年,前秦军队兵分两路入寇东晋,西路军来势汹汹,不久攻陷襄阳,名将朱序不幸被俘;东路军则包围了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北部边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告急态势。谢玄组建的新军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开赴前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向百姓和朝廷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谢玄对外宣称要进攻前秦军辎重所在的留城,然后声东击西,暗中派遣精兵解了彭城之围,直杀得敌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前秦军不甘心就此结束战争,他们绕过彭城,向淮河南岸的三阿(在今江苏高邮境内)发起猛攻。此时,攻占襄阳的前秦军的一部分赶来助战,这支军队乘着胜利的余威很快就攻陷了三阿附近的盱眙城,城中将士死伤惨重。正在路上的东晋各地援军得到消息纷纷撤退,只有谢玄的队伍依旧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在谢玄的率领之下,刘牢之、何谦、诸葛侃等将领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先解了三阿之围,又收复了盱眙,然后在白马、君川等地几次大破敌军。在谢玄军的沉重打击下,侵入淮南的前秦军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几个命大的家伙逃回了北方。

谢玄组建的新军一战成名,名动天下,因为此战后谢玄驻守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又称为北府,故这支军队被尊称为“北府军”。

公元383年,平定了国内叛乱,获得了“国际尊崇”的苻坚又一次信心爆棚,不顾众人反对,悍然发起了对东晋的进攻,于是,真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那场淝水之战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

淝水之战的经过大家非常熟悉,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但有两个情节必须要浓墨重彩地描述一下,因为这足以证明谢玄领导的北府军实力之强大。

其一,两军隔着淝水对峙之际,苻坚曾经和反对他进攻东晋的弟弟苻融登上寿阳城楼观察敌情,当他看到晋军军容齐整、士气正盛时,不由得面露惧色,怅然若失,对苻融说出了下面的话:“这也是劲敌,怎能说他们弱呀!”如果不是内心确实被北府军的气势震撼到了,不可一世的苻坚大帝怎么可能会向意见不同的弟弟示怯呢?

其二,谢玄从东面向淝水战场进军时,前秦军已经攻占了寿阳和郧城,并且把战线推进到了东边的洛涧。为了阻挡晋军西进,苻坚派梁成率领五万精兵在洛涧前后部署了两道防线,但当谢玄派出的猛将刘牢之率兵发起冲击时,前秦军的双保险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北府军的战斗力于此可见一斑。当时刘牢之手下只有五千士兵,仅仅是敌军的十分之一,可他们毫无惧意,以一当十,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垮了敌人的两道防线,杀得敌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且杀死了对方十员大将,其中包括主将梁成。随后他又分兵控制了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淮河渡口,为晋军的最终决胜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

淝水之战后,谢玄指挥北府军乘胜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的大片土地,等于攻取了前秦四分之一的国土。谢玄本来是有可能驱除胡虏出境、完全恢复故土的,但由于朝廷中的保守势力满足于偏安江南,不愿意进行北伐,谢玄不得不遵从圣命,带领北府军含恨回师,空前绝后的北伐良机就此付诸东流,徒留一声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