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杭州金融发展报告
- 杭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 3814字
- 2020-06-24 17:06:36
运行篇
2016年杭州市银行业运行情况
2016年,杭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监管部门的引导推动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突出重点、难点和薄弱领域,全力保障G20杭州峰会召开,积极推进“两廊一湾”、国家级“两区”、服务贸易创新示范点等重大战略建设,全市银行业呈现“发展稳、服务优、效果好”的格局,有力促进了杭州市经济金融的稳健发展。
一、银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2016年,杭州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风险抵御能力稳定。年末表内总资产达47203亿元,居全省首位,较年初增加5892亿元,同比增长14.35%,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进双升”,分别较年初增加2868亿元和3025亿元,同比增长12.31%和16.98%;表内总负债45965亿元,较年初增加5745亿元,同比增长14.28%。表外业务余额50677亿元,同比增长25.89%,银行业在贷款渠道以外,资金运营投放力度明显加大,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融资保障。
(一)存贷款增长较快,贷款投向行业集中度上升
截至2016年末,杭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386亿元,比年初增加3522亿元,同比增长11.79%,增速高于全省同期1.6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26169亿元,比年初增加2868亿元,同比增长12.18%,增速分别高于宁波和全省同期6.67、5.2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6年末GDP超万亿城市存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从贷款结构看,对公贷款同比增长6.32%,而个人贷款同比增长40.76%,增速剪刀差达34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4994亿元,比年初增加1640亿元,信贷对房地产行业的依存度进一步上升。年末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含住房按揭、建筑业、房地产业)余额合计819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1%,比年初增加1688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4860亿元,比年初减少80亿元(见图1)。
图1 杭州银行业存贷款情况及走势
(二)不良贷款回落,不良处置成效显著
截至2016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7.26亿元,比年初增加49.85亿元,不良贷款率1.82%,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含宁波)0.3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四季度出现“双降”,结束连续7个季度的“双升”走势。全省11个地市信贷资产质量按优劣排序,杭州居第4位。分行业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的不良贷款最多,合计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2.80%,不良率分别为4.87%、2.77%、2.09%。2016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年合计处置不良贷款451.24亿元,同比多处置23.17亿元,再创历史之最。同时,积极拓展不良处置渠道,通过运用押品资产交易信息平台等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全年该平台累计成交386笔、金额15.19亿元,提高了不良化解成效。风险抵御能力方面,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和拨备较充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年末各项资产减值准备859.28亿元,同比增长19.71%;拨备覆盖率170.26%,同比上升11.5个百分点;全市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12.66%。
(三)改革创新有序推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围绕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业服务体系。2016年,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分别在港交所、上交所上市;全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的网商银行发展良好,年末总资产达616亿元;东风裕隆汽车金融公司于2016年4月初正式开业,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杭州分行于2017年2月获批开业;杭州锦江集团发起设立财务公司的尽职调查工作已上报银监会;建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于2016年内完成,2017年力争完成剩下的临安联社和淳安联社股改任务。
二、银行业大力支持杭州经济建设
(一)有力支持杭州重大战略发展
一是强化重点领域信贷保障。2016年,全市银行业主动对接国家和浙江重大发展战略,建立重点项目融资统计监测机制,综合运用银团贷款、金融租赁、PPP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模式积极支持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年末中长期贷款占比54.34%,同比增加2175亿元,全年新签银团贷款项目73个,金额760亿元,项目数和金额均位居全省首位。二是积极对接区域性金融改革。突出加强对钱塘江港湾金融要素保障,引导推动金融总部向钱塘江金融港湾集聚,目前已有金融机构总部和分行50余家,另有20余家法人及分行机构有意向入驻“钱江金融城”。三是推动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探索与服务贸易相配套的特色金融服务,为“轻资产”服务贸易企业提供金融便利,2016年末,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45.48%、16.52%。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方式和产品,加大对科技园区和科技型、文创型、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还款方式创新和信用贷款扩面,推广“年审制”、“无缝续贷”,降低企业转贷成本,针对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推出“双创”贷款业务和针对优质纳税户的“税易贷、税贷通”等。
(二)不断深化特色金融服务
一是普惠金融持续深化。2016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685亿元,新增532亿元,同比增长8.65%,继续保持全省(含宁波)首位,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和申贷获得率都高于去年同期,全市已设有小微企业专营支行100家、社区支行164家。探索推广“农民资产受托代管融资模式”和“村级互助担保组织合作模式”,最大限度盘活农村资产,不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覆盖面。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新增352亿元,同比增长74.69%。二是科技金融深入推进。推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持续完善科技信贷管理机制,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批量化、精准化获客,借助移动互联技术,优化信贷流程,持续提升服务效率。2015年开业的浙江网商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营销、风控、管理新模式,累计服务小微企业199万户,户均仅2万元,成为全国最具特色民营银行。三是绿色金融积极推进。支持建设“美丽杭州”、“五水共治”,全年新增水利环境类贷款255亿元,同比增长20.70%。鼓励银行业对接绿色金融项目,完善组织架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快绿色金融发展。
(三)持续加强困难企业分类帮扶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稳妥开展困难企业帮扶。一是找准帮扶切入点。积极配合市、县政府强化“两链”风险识别、处置和化解工作,督促银行根据信贷逾期和担保的严重程度,科学分类企业。二是坚持分类帮扶。加快推进“政府牵头、银监引导、协会会商、企业自救、银行帮扶”的“五位一体”分类帮扶工作机制,推动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围绕“困难企业分类帮扶+僵尸企业出清”两大领域,全市已组建37家银行业债委会,涉及用信496亿元,以期达到促帮扶和维债权的目的。三是提升帮扶有效性。推广运用担保圈风险识别预警系统,总结梳理银团贷款法、授信聚拢法、延缓追偿法、外部收购法、资产重组法、增量造血法、担保熔断法、债务瘦身法等“化圈解链八法”,通过压缩退出、调整担保方式、变更担保主体等断圈解链措施,缩短担保链条,加快“化圈解链”提升帮扶有效性。
(四)持续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一是会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积极稳妥开展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打击防范通信网络新型犯罪、对交易场所的规范与整治工作,加强非法集资监测预警,有效控制风险的传染扩大。二是深化平安金融建设。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推动理财产品和代销业务专区录音、录像“双录”工作,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创新开展金融消费情景剧、普及金融知识走进系列活动“双百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好评;多措并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安全稳健运营能力,创造良好金融服务环境,成功备战G20杭州峰会。三是联合开展打击逃废债。深化多方合作,搭建部门对话平台,推动出台相关办法,联合开展打击逃废债专项行动;建立银行业联合惩戒逃废债工作机制,搭建联合惩戒逃废债信息平台,编发打击逃废债宣传册,有力提升惩戒威慑力。
三、工作建议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银监会和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领全市银行业进一步加大对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全面做好控风险、维秩序、优服务、促转升四大任务,深化改革创新、依法监管、监管效能三项工程,力推杭州市经济金融加快转型发展。同时,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引导实体企业回归主业,培育企业家精神;在壮大新动能的同时,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措施手段,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发展,实现传统产业稳增长与新兴产业促创新“双轮驱动”。
二是统筹推进风险防控化解。风险防控化解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议市政府牵头统筹各方力量,指导推动县(市、区)加快建立健全困难企业“五位一体”分类帮扶机制;增强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增信基金作用,推动“化圈解链”,完善和落地财税、土地、不动产转让等扶持政策;支持银行业组建债权人委员会,切实发挥债委会去产能作用。
三是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杭州模式”,支持浙江创建全国绿色金融示范和标杆省,率先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在政银企联动协作、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产业基金等方面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四是加大恶意逃废债惩戒力度。保持对逃废债的高压打击态势,加强宣传引导,完善联合惩戒逃废债工作机制,形成对逃废债行为监测、预警、信用惩戒、刑事威慑的完整打击惩戒链,严防企业边帮扶、边逃废债务,重塑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双向良性互动、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