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杜门谢尘嚣 诗礼传青箱

汪端生于钱塘簪缨世家,其少年扬名与其所处家族的文学氛围有着莫大关系。

汪氏一族本祖籍徽州,因经营盐业而移居钱塘。两浙著名的藏书楼“振绮堂”乃汪端祖父汪宪于乾隆年间所创,藏书最多时逾六万卷,是与天一阁齐名的私家藏书楼。

汪氏子弟若汪鉽、汪阜、汪远孙等曾以振绮堂为基地,结东轩吟社,风雅传颂一时。汪端亦以题画诗的方式参与了此诗社的题咏活动,并在其社集中留有诗歌多篇,打破了诗社的传统性别界域。

汪氏亦涉足刊刻行业,其振绮堂所刻书籍素以精美著称,刻有族人、乡贤著作多种。于女性而言,家刻的意义在于“即使士绅女性在身体上仍然保持着与世隔绝,但当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外部走向她们时,其闺房的界限已经变得可以渗透了”[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页。。振绮堂对家族女性文集的刊刻极为着力,曾刻有梁端《古列女传校注》、汤漱玉《玉台画史》等多部女性文集。笔者所见振绮堂所刻汪端《自然好学斋诗钞》便有多种,而根据汪端诗歌所透露的信息,《自然好学斋诗钞》尚有振绮堂所刻其他版本,可惜今已不存。家刻的支持,使得这些女子的作品可以不拘性别、不拘地域、不拘阶层地广泛传播,因而获得了更多的读者,提高了知名度。

除却有力的物质支撑,汪氏的家学传统亦铺就了汪端的文学之路。

祖父汪宪,字千陂,号鱼亭,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至刑部陕西司员外郎。汪宪性耽蓄书,有求售者,不惜丰价以购,筑振绮堂储藏,与厉鹗、鲍廷博、朱文藻等多有往来,著《苔谱》《说文系传考异》等。

父汪瑜,字季怀,候选布政司经历,不慕荣贵,博学工诗,兼精岐黄之术。

长兄汪初,字问樵,四川候补县丞,有《沧江虹月词》。

次兄汪潭,字静渊,精于镌刻。

汪端六岁丧母,待字闺中的时光主要是与父亲、众兄姊一起度过。这段幼年时光是极愉悦而充实的,汪端《哭伯兄问樵》中称:


老父乐隐居,不屑名利场。一舸载全家,飘然下吴闾。杜门谢尘嚣,诗礼传青箱。尓时诸兄妹,才华相颉颃。佳日或出游,携榼登沙棠。剑池秋水冷,香径遗踪荒。兴到辄留题,激赏互低昂。


一家人揽山抱水,诗歌互答,意趣盎然。汪瑜极宠汪端,“视如掌珠,然初未尝督责之,抽黄俪白,一一辟咡以相诏也”张云璈:《自然好学斋诗钞序》,汪端《自然好学斋诗钞》前附,冒俊辑《林下雅音集》本,第1a页。。而汪端最早的史学积累便是源自家庭教育,据陈文述《汪天潜墓志铭》:


君(汪瑜)喜读书,尤嗜博览,于史传百家,无所不窥。早丧偶,不再娶。暮则一灯尊酒,以书中嘉言懿行教其子女,环坐听讲若师弟。


与授徒相差无几的教育方式,使得汪端自小便长于言史,以至于陈文述常感喟:“端之来余家也,重亲以下称其贤者,无间言。又熟于史传得失、诗派流别者,皆君(汪瑜)教之也。”汪瑜对幼女不仅耳提面命,亦曾为其延请仁和高迈庵为师,讲授经史知识。此外,从汪端诗作“回首师门同问字,讲堂人去暮云深”汪端:《自然好学斋诗钞》卷四,冒俊辑《林下雅音集》本,第10a页。,或可推知汪端曾被汪瑜送入私塾学习。

而汪端诸侄如汪远孙、汪迈孙、汪适孙亦精文史,好吟咏。其中汪远孙,字久也,号小米,为汪端堂兄汪諴之子,嘉庆丙子(1816)举人,内阁候补中书,乃汪氏振绮堂第四代主人,有《借闲生诗》《诗考补遗》《国语考异》《汉书地理志校勘记》,工文献,长于诗文,与汪端常有诗歌往来。

汪氏浓郁的女性文学氛围亦颇为可贵。“乾嘉以来,振绮汪氏风雅如云,闺门著述亦传远迩”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588页。,家族女性如汪筠、汤绣蜎、汪菊孙、梁端、汤漱玉、陈瑛汪筠,字纫青,汪端伯姊,著《扶云吟稿》;汤绣蜎,字湘绿,汪端长嫂,著《兰雪轩遗草》;汪菊孙,字静芳,汪端侄女,著《停琴俟月轩诗钞》;梁端,字无非,汪端侄媳(汪远孙妻),著《列女传校注读本》;汤漱玉,字德媛,汪端侄媳(汪远孙继室),著《玉台画史》;陈瑛,汪端从叔母,曾参与过东轩吟社题咏。等,文才都饮誉一时。汪端幼时便与伯姊汪筠、长嫂汤绣蜎多有联吟唱和,著有唱和集《春夜联吟集》。

幼时浓郁的家学氛围、有利的传播条件,为汪端不俗的才学奠基,也促使汪端一步步地在闺阁文学中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