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廷采与姚江书院派研究
- 邢舒绪
- 1543字
- 2020-06-24 18:22:26
第一节 家世出身
邵廷采名行中,字允斯,后更名廷采,字念鲁。清顺治五年(1648)生于故乡余姚通德门之清风里,时余姚属绍兴。据廷采自述,余姚邵氏乃北宋名儒邵雍之后,北宋南迁时,邵雍之孙邵溥随宋室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邵溥玄孙邵淳又自临安迁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又到邵淳的曾孙邵忠时,复自会稽迁至廷采的出生地余姚清风里,余姚邵氏自此而始。而且在余姚,邵氏亦属当地大族望姓,并且诗书传家,盛于科举,“邵氏之在余姚,不能与孙、王、谢三姓齿,而科甲之目独盛于明,浙东明经取高第者以邵氏为最”。虽然到廷采出生时,因为明清朝代更替、廷采曾祖早亡而人丁寥落等原因,邵氏家族已较没落,但仍然是一个书香门第。可以想见这种家世背景对邵廷采应该有很深刻的影响,廷采一生虽然屡遭困厄,并矢志于南明史学及人物的研究著述,但与此同时,在共六十几年的人生中他十次参加科举,且常以经世自励,这执着于科场的个中情由,恐怕并非全是因生计所迫、养家之难所致,复祖宗神采、重焕家门荣光,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邵氏一门不仅家学渊源深厚,且大都廉洁自守,为清白吏,秉承清正家风。“邵氏文章勋节不甚传而吏多清白,子孙慎守经术,以俭为师,虽累世贵宦而族无富室,此其家风其可称述者也。”邵廷采对自己祖上家风的这番陈述,应该是有事实根据的,廷采据祖上行为事迹,作《五世行略》,记载了自五世祖邵远开始直至父亲邵贞显的家族繁衍及家风传承,清能吏治和清正家风于文中昭然可寻。如五世祖邵远(后改名甄)曾任固始县令,“在县七年,境无奸盗,百废修举”,后迁海州郡守,又修州城,废弊政,开水利,募民屯田以积谷备荒,是一个颇受海州人敬重的能吏。又如四世祖邵钦谕(后改名伯棠)任靖州郡守,“屏去察政,专用清静,缓税均徭,弛禁蠲赎,羁犷皆乐业”,也是一个颇有清名的循吏。因此可见,廷采对自己祖上家风的记述并非虚张夸大。不仅为官清正,邵氏一族还以孝悌传家,颇具孝义之风。如廷采五世祖邵远之学乃出自其兄邵培,后邵培死于杭州,邵远不顾倭患之乱,自南京兼程赶往杭州奔丧,且在日后将邵培三个儿子培育成人。四世祖钦谕也是“友孝笃诚”,尤其对母亲十分孝顺,“母孺人积岁病挛,抑搔扶持,靡有倦怠意”。廷采祖父邵曾可更是事母至孝,“作婴儿啼笑以娱乐焉”,又“一姐早寡,奉如奉母”。廷采之父贞显,也同样“奉大父教甚谨,晨夕动定,每事秉承”。廷采还记载家族的几代叔祖、伯祖之间,无不是和睦互处,以孝义当先。
不仅如此,邵氏的女性家族成员,自廷采的曾祖母翁氏夫人,祖母孙氏,至廷采的生母陈氏、继母章氏,无一不是贤孝恭良,倍有贤名。尤其是祖母孙氏,母家乃余姚大姓,世代以文章忠孝传家,被称为海内宗臣,其六世祖孙燧,明武宗时为副都御使巡抚江西,他察觉到宁王朱宸濠将会叛乱,因此提前修筑城池、调兵分守江西要塞,又准备兵器装备,为后来王阳明平叛胜利做了重大贡献。而且他面对朱宸濠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最终惨遭朱宸濠杀害,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忠烈。孙燧后人孙文融,是万历甲戌进士第一名,在当年的援朝之役中,孙文融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山东,因而自登州、莱州的军饷转运不绝,保障大军的后勤供应。又进献防海图,反对议和,主张与日军决战,彻底断绝日本的侵扰后患,后又亲自督军直捣倭寇老巢,使明军军威大盛,最终官南京兵部尚书。又如其族兄孙嘉绩(文善常《邵廷采史学研究》以孙嘉绩为廷采祖母之胞兄,但廷采《孙氏世传》详载,孙嘉绩乃孙景贤之孙,祖母则是孙一之的孙女,文善常有误),在明朝沦陷后,招募乡勇,北上抗清,宁死不降。这种讲孝义、重廉耻,以忠孝传家的家世门风,对邵廷采的思想有极大影响,《东南纪事》《西南纪事》和《思复堂文集》中大量篇幅都是记载晚明的忠臣贤士、孝义贤良,这与邵廷采自小耳濡目染的家庭影响应该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