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末清初是浙东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因朝代更替而造成的社会动荡,使大量遗民选择了退居乡野,以教书育人、传扬学术作为表达自己政治态度和思想的方式,加之浙东自宋代以来就是学术———尤其是陆王心学———重地,因此这一时期浙东涌现出了一批学者和思想家,如刘宗周、周汝登、黄宗羲等等。在这一风潮之中兴起的姚江书院派,在当时便是一个影响极大的学术流派,与刘宗周的蕺山学派并称为两大王学派别,它自明末至康熙中期绵延了百年之久,而邵廷采就是姚江书院派的集大成者,是姚江书院派成就与影响最巨者。但是长时期以来,相较于蕺山学派而言,无论是姚江书院派还是邵廷采,均未受到后人的足够重视,甚至一度湮没无闻。虽然有章学诚的推崇在前,梁启超的表彰在后,但学术界对于姚江书院派与邵廷采,似乎都进入了一种盲视状态。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港台的学者先开始关注邵廷采,香港的何冠彪,台湾的吴志铿、吴季霏先后发表《邵廷采思想研究》《邵廷采的史学》等文章。随后内地学者也先后开始出现对邵廷采的研究,研究者以浙江学者为主,如沈敏之、钱茂伟、丁国顺、唐燮军等。与港台学者不同的是同地学者在研究邵廷采时,同时注意到姚江书院和姚江书院派的问题,从而将研究视野放得更宽,这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邵廷采的史学思想、邵廷采的学术成就以及姚江书院派问题的文章。其中研究最称全面的当属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一书,全书分“研究篇”和“资料篇”两部分,对姚江书院、姚江书院派和邵廷采分别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书中的“资料篇”部分将研究姚江书院的第一手资料《姚江书院志略》进行了标点整理,使得此后的研究工作有了可直接参考的珍贵资料,可说是对姚江书院、姚江书院派研究甚至整个浙东学术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本书中关于《姚江书院志略》的引用,即来自钱茂伟的标点本。

尽管学者们先后对邵廷采和姚江书院派进行了上述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至今为止对邵廷采、对姚江书院、对姚江书院派进行一个整体性的、全面而较为系统的研究的学者或论著,尚且阙如,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认为无论是姚江书院派还是邵廷采,在明末清初的浙东学术史上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地位及影响,对他们进行一个全面而整体的研究不仅是对姚江书院派和邵廷采的更加深刻地发掘与认识,对了解整个浙东学术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本文的写作意图,就是对邵廷采和姚江书院派进行一个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不仅是前人已反复论述过的邵廷采的史学,更重要的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东南纪事》《西南纪事》和邵廷采的理学思想进行研究,力图使读者看到一个比前人研究更细致、更深刻的邵廷采。同时,对前人研究中有所争议的问题本文也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尽力做到不人云亦云,以求达到文贵一家之言。

笔者对邵廷采的关注最早亦是受仓修良先生的启发,跟随先生门下多年,所受先生的种种关爱教诲心中始终铭记。先生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直至我毕业后还屡次提起:邵廷采是浙东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值得研究。先生之言虽在耳,但是面对前人已做出的成就,难免迟疑。最终因不敢辜负先生嘱托,无论如何都要成一书以回复先生,就有了现在这部书。本书立意即在于详前人之略,补前人之疏,虽然仍难免疏漏,但倘能够于邵廷采和姚江书院派的研究有所补益,即是心中所安,也期待其他研究者的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