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奉化布龙的制作流程

奉化布龙以竹篾制成骨架,又以布料作龙面、龙身,故其名曰“奉化布龙”。奉化布龙在形制上可分为9节、12节、18节、24节、27节等,舞龙人每人各持一节,表演人数也随节数多少而定。龙体由龙头、龙身、龙尾组合而成,辅以龙珠、龙旗、龙灯等。目前奉化最为普遍的形制当属9节奉化布龙,它节数适中,形象俊美,舞动起来矫健灵活,在院子、厅堂随处可舞,不择场地,因而很受观众欢迎。被誉为“舞龙之乡”的条宅村出品的奉化布龙,是奉化9节龙中的佼佼者。24节、18节、12节的奉化布龙与9节奉化布龙不一样,只有龙面布,没有龙肚布。12节奉化布龙制作比较粗大结实,在龙节内可以预先装置红烛,在夜间起舞时,点燃红烛,整条布龙五彩斑斓,金光熠熠,浑如一条翻动的蛟龙在凌空飞舞,但由于体形庞大,其演出场所受到限制。24节、18节奉化布龙不像12节布龙那么粗大,加上没有龙肚布,所以龙身显得干瘪。

要制作一条上好的奉化布龙,得学会运用编、插、织、镶、嵌、绕、缠、挂、空、悬、别、饫、剔、透等10多种工艺技巧,手法繁复浩杂,所需材料上百种。首先,需分别制成龙头、龙节、龙布面、龙肚布、龙尾、龙棒和龙筋,然后再进行组装,制作工序多至300余道,因此,奉化布龙属于全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作为“草根”艺术的奉化布龙,最早是由孩童舞草龙、舞谷龙(把整株成熟了的水稻,连稻穗捆在一起制成谷龙)开始,之后奉化各乡村的村民们把黄色或青色的龙花布盖在捆扎的草上,最后逐渐演变为竹篾扎龙头、龙节、龙尾,并裹以色布的奉化布龙。后来艺人们通过借鉴近现代的舞美艺术,进一步完善了龙的造型,在龙身上蒙一层龙肚布,染上色彩,印上龙鳞,并装上“龙爪”,使原本比较呆板简单的土奉化布龙变得越来越精致与逼真,成为今天这样鳞光闪闪、栩栩如生的“中华神龙”。

奉化布龙不同于一般道具,它独特的艺术效果要求它必须经久耐用。因为在供人观赏的同时,还得保证它在舞龙人成百上千乃至成千上万的大力舞动中依旧保持灵动与坚韧,才能确保表演的万无一失,这也对制龙人的手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今奉化比较著名的制作奉化布龙的作坊有陈行国的神龙工艺制作坊和周永根的制作坊。他们作为奉化舞龙与制龙的优秀传承人,对奉化布龙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手工艺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完善,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制作奉化布龙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刀、锯、刨、锉、凿子、钻具、榔头、钳子、剪子、雕刻工具、缝纫机、油漆、柴火、蜡烛以及煤球炉等。接下来,本书将从制作奉化布龙所需的材料、工艺及工序三方面来阐述奉化布龙的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