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学术期刊守门人: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王兴
- 3566字
- 2021-03-29 23:05:40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科学研究的话语权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目前,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与之相伴的是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国际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国科研实力的表现。随着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国际科学论文在数量与质量上出现双提升,根据科睿唯安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以下简称ESI)显示,2008-2018年期间我国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SCI)数据库中收录的论文数量达到214.22万篇,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8年5月,论文总被引频次共计2060.06万次,位居世界第二位,可以说,我国已是世界科研产出的大国。
然而,与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及科研产出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的是我国科学研究的话语权在国际上还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任职编委的数量以及我国主办国际学术期刊的数量等方面表现不尽理想,国际科研产出评价舞台上还缺少中国学者的声音。
从我国学者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数量的角度来看,根据潘教峰等人的统计,我国在ESI数据库20个自然科学领域中按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405本SCI期刊中任职主编的数量为0,而美国则多达240人,位列第一,占据着绝对优势,英国以85人次紧随其后,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各自的优势学科领域内有主编任职;中国在各学科的编委数量排名均在10名左右,在具体数量方面也与上述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根据笔者统计,在科睿唯安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Journal of Citation Reports,以下简称JCR)“chemistry science”开头的有编委所在机构信息的396本SCI期刊中,来自1387所大学的10121名编委里有525人来自中国大陆,占所有大学编委的5.2%,而排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以下简称ARWU)化学学科排名前200名的59所美国大学中就拥有2074名编委,占所有大学编委的20.5%。在“computer science”开头的有编委所在机构信息的447本SCI期刊中,来自1573所大学的14442名编委里有481人来自中国大陆,占所有大学编委的3.3%,而排在2013年ARWU计算机学科排名前200名的65所美国大学拥有3287名编委,占所有大学编委的22.8%。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着更大的差距,在“economics”开头的有编委所在机构信息的296本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SSCI)期刊中,来自984所大学的8852名编委里仅有89人来自中国大陆,只占所有大学编委的1%,而排在2013年ARWU经济学学科排名前200名的108所美国大学就拥有3575名编委,占所有大学编委的比例高达40.4%。
从国际科研产出话语权传播平台——主办国际期刊的视角来看,中国同样处于不利地位。在ESI自然科学领域总被引频次前10%的405本期刊中,美国主办的期刊数所占比例高达48.8%,英国位列第二,占17.3%,主办责任国总体上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而405本期刊主办责任国中并无中国。而根据笔者的统计,上述396本化学SCI期刊中,美国主办的期刊共有114本,占28.8%,而中国仅有6本期刊,仅占1.5%,上述447本计算机SCI期刊中,美国主办期刊183本,比例高达40.9%,中国仅有3本主办期刊。296本经济学SSCI期刊中,美国主办期刊107本,占36.1%,而来自中国大陆主办的期刊仅有中国社科院主办的China & World Economy以及由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两本期刊。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任职的编委数量还是主办国际学术期刊的数量上,上述数据都客观反映了中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科研产出大国的地位并不十分相配,中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亟待提高,中国学者需要在国际科研评价舞台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1.1.2 我国提升科研产出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科学论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06年以来,我国SCI论文数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2008-2018年期间发表的SCI论文总被引频次也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8年5月)。在看到这些数字欣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背后我国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科研产出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
SCI论文数量只是反映科研实力的一个方面,而更能反映一国科研实力与地位的是一国科研产出的质量。尽管科研产出质量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科研产出质量不等同于科研产出的被引用频次,但是一般也可由总被引频次及篇均被引频次等科学计量学指标进行近似的测量,其逻辑基础是质量较高的论文会得到学界同行更多的引用。我国SCI论文总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二,应该看到,总被引频次与科研产出数量两者本身相关,科研产出数量增多势必会带来被引频次总量增多的机会,我国科研产出总被引频次的提升固然与我国科研投入力度的增加、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也与我国科研产出总量较多不无关系。与篇均被引频次相比,总被引频次频次更多地反映了科研产出影响力的规模,而篇均被引频次更能反映一国科研产出的质量。笔者通过在ES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截至2018年5月,2008-2018年我国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9.62次,在所有152个国家(地区)中仅位列第103位,在20万篇以上的22个国家(地区)中,我国也只排在第16位,落后于日本、韩国,与美国的17.24次的篇均被引频次还有一定距离。从大学层面来看,我国一流大学的篇均被引频次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我国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低的原因之一是有大量的零被引论文,“我国有35%左右的论文从未被引用,而英国的零被引论文不到25%。大量的零被引论文拉低了我国科研产出的整体质量,此外,篇均被引频次较低也与引用习惯有关,非英语国家的论文不太容易获得英美科研人员的引用”。
近年来,淡化科研产出数量,重视原创性科研成果,提升我国科研产出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提升科研产出质量已成为我国学界的共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科研产出数量并不能代表自主创新能力、并不等于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无论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还是我国科研产出篇均被引不高,零引用论文所占比例较大的现实状况都对我国提升科研产出质量提出了迫切需求。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研产出质量,这些值得我国从事科研管理研究的学者深思。
1.1.3 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
199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不久,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国内部分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了该项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自此拉开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序幕。“985工程”共分三期建设,先后共有39所大学入选“985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的提出对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42所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至此,我国已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时代。
经过“985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的持续重点建设,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整体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诸如SCI论文数量、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等指标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要求,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在重大原创性成果、国际顶尖学术人才、国际权威奖项以及前述科研产出质量、国际科研产出评价的话语权等方面还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SCI期刊编委被喻为期刊的“守门人”,在国际科研产出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I期刊编委一方面扮演着学术话语权控制者的关键角色,例如他们把握着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制定着期刊中学术评价的标准,决定着期刊文章的发表与否,引领着整个学界的研究方向等;另一方面,SCI期刊编委通常也是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精英,当选编委正是基于他们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他们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能力也为本校科研产出的提升直接贡献力量,因此这些编委人才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科研产出的国际影响力及学科水平。SCI期刊编委可能是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所大学所拥有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本校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如何?与本校学科水平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也是本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