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与多维组合有关的概念

一、维度与多维组合

任何主数据均可作为费用归集的口径。例如,客户、员工等。

主数据有字段属性。例如,客户有地区、信用等级等属性;员工有性别、年龄等属性。

纳入分析的口径和属性,均可作为多维组合的分析维度。例如,要分析不同信用等级客户不同产品的收入,则维度包括信用等级、产品。

不同企业的主数据是不同的。例如,汽车在车企是产品,在非车企是资产;检修在工厂是作业,在独立的检修公司是提供的劳务,相当于生产的产品。

维度的具体成员就是维成员。例如,产品维度包括水丸、冷香丸等维成员,作业维度包括起模、成型、盖面、干燥等维成员。

维成员的粗细程度就是颗粒度。例如,作业维度的维成员,可以是起模、成型、盖面、干燥四个,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多个。分得越细,维成员越多,颗粒度越小。

维成员的组合就是维成员组。例如,可以将“水丸+冷香丸”定义为一个维成员组“中药”。这样,就可以查询“中药”,即“水丸+冷香丸”的汇总数据。

维度的组合就是多维组合。例如,“产品+作业”是多维组合。

对以上概念,需要做以下说明:

(一)关于服务与产品

服务即产品,产品即服务,它是客户交付的标的。例如软件公司销售软件,软件就是产品;软件公司除了销售软件,还提供咨询、实施等服务,那么咨询、实施等服务也是产品。

产品向服务转型,不是一种产品向另一种产品的转型,在观念层面上,它是产品中心向作业流程中心的转型,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型;在操作层面上,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环节成本,而且应承担售后等服务环节的成本。

(二)关于作业

作业的设置并不是越明细越好,不仅要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也要考虑海量数据的计算能力限制。在工业企业,作业就是工艺路线的工序,它是一个管理文件而不是技术文件,用于管理目的而不是生产目的,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是有较大区别的。出于管理需要的作业定义,比基于生产需要的作业定义,那肯定要粗得多。

(三)关于维度关系

维度之间可能是多对多的交叉关系。例如,一种产品可以包括多个作业,一项作业可以服务多种产品。

维度之间可能是一对多的包含关系。例如,一个工作中心提供多项作业,且任何一项作业只归属于一个工作中心。

再如房地产公司,项目与产品是一对多的关系,例如一个项目有很多房号,具体的房号归属于某一个项目。项目与产品类型是多对多的关系,例如一个小区项目可对应别墅、洋房、商铺等多种产品类型,一个产品类型也可对应A小区、B小区等多个项目。

(四)关于多维组合

单一维度的数据意义不大。例如,统计局公布的不同区域的工资。

多维孤立的数据意义不大。例如,统计局公布的不同区域的工资,不同行业的工资,不同学历的人员工资。

多维组合的数据意义很大。例如,统计局公布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学历的人员工资,对相应区域、行业、学历的具体从业人员,就有参考作用。

组合维度越多,数据越有价值。缺乏哪个维度,哪个维度的数据就被平均了。例如,统计局公布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工资,缺乏学历维度,那么,不同学历的人员工资就被平均了。

我们再示例多维和多维组合的区别。例如,皮肤、贫富、外貌三个维度的数据如表2-1所示。

表2-1 三个维度的数据

三个维度的组合数据(如表2-2所示)。

表2-2 三个维度组合的数据

可以看出,从多维到多维组合,数据量是呈指数级增加的,且多维组合更有意义。例如很多人啧啧赞叹的就是“白富美”这种多维组合,而不是“白美”“白富”或“富美”。

二、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的设置,就是明确究竟核算谁的成本。例如,以产品为成本对象,核算的就是产品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对象,核算的就是作业成本;以“产品+作业”为成本对象,核算的就是“产品+作业”的组合成本。

成本对象的设置,是成本核算的最基本问题,成本模块的最基础设置。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成本对象的区别,而不是归集、分配、展现方式的区别。一方面,正是成本对象的区别造成了归集、分配、展现方式的区别;另一方面,传统成本或作业成本计算,有时和多维组合成本计算一样,也有灵活的归集、分配、展现方式。

列宁曾用“用头脑的哲学”来评价唯心主义,我们可以用“无维度的成本”来评价传统成本。成本对象是不是多维组合,可作为衡量成本管理精益程度的最直观标准。

(一)成本对象的设置,取决于管理目标

例如:

(1)目标是对财务部门实施精益化管理,核算不同员工、作业的多维组合成本,则成本对象可定义为“人员+作业”。作业只能是财务部门的作业,如对账、开票、收款等。

(2)目标是对销售部门实施精益化管理,核算不同客户、产品、作业的多维组合成本,则成本对象可定义为“客户+产品+作业”。其中,作业只能是销售部门的作业,如投标、竞标等。

(3)目标是对生产部门实施精益化管理,核算不同产品、作业的多维组合成本,则成本对象可定义为“产品+作业”。其中,作业只能是生产部门的作业,如起模、成型等工序。需要强调的是,应该包括外包作业,如果生产部门有外包作业的话。如果不包括,一来工艺路线不完整,二来工序委外费用这一成本项目无法向相关的作业和产品归集。

(4)目标是对全公司实施精益化管理,核算不同客户、产品、作业的多维组合成本,则成本对象可定义为“客户+产品+作业”。其中,作业是全程作业链上的所有作业,包括采购、仓储、物流、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

(二)成本对象的设置,应避免维度缺失或冗余

例如,对财务部门实施精益化管理,核算不同员工、小组、作业的多维组合成本,成本对象可定义为“人员+作业”,而不是“人员+小组+作业”。因为人员可关联唯一的小组,小组成本可在人员成本的基础上自然汇总,无须设置。

即使目前暂时不需要包括某维度的多维结果,也需进行包括该维度的多维设计。可以减少该维度的颗粒度,但不可缺失该维度。例如,目前不需要,但估计未来需要核算作业维度的成本,则应将作业维度纳入成本对象,至于具体的作业可以定义得较粗。未来细化作业是比较容易的,而调整成本对象,增加原本没有的作业维度则比较困难。为了保护IT投资,避免方案反复,一开始就应统筹设计。

(三)特殊行业的成本对象设置

一些特殊行业的多维组合成本,有特殊的维度管理要求,需要设置特殊的成本对象,示例如下:

1.资金密集型企业

例如航空公司,需要核算不同飞机的成本;比如供电企业,需要核算不同电力资产的成本,这时需要将资产纳入成本对象。

资产包括附属设备,如果有的话。资产主数据中将多个相同资产作为一个资产管理,或者先作为一个资产管理,后又拆分为多个资产,均属业务处理范畴。业务如何处理,成本如何核算,即相应的,将多个相同资产作为一个资产核算,或者先作为一个资产核算,后又按拆分的多个资产核算。

纳入成本对象的资产仅是生产用资产,办公用资产不纳入成本对象。生产用资产数量可能非常多,但具体到某个月,有维修、检修等作业发生的资产比例较小,即实际纳入成本对象的资产较少。

作为资源的资产和作为成本对象的资产是不同的。作为资源的资产,是费用的产生者;作为成本对象的资产,是费用的承担者。

资产维度的成本不是持有成本,而是运行成本,例如航空公司的航油、航材,供电企业的工资、材料等运行维护费用。资产的持有成本是原值减折旧。随着时间递延,运行成本和持有成本呈反方向变化,两者之和呈马鞍形,必然存在一个最经济的使用年限,即固定资产经济寿命如图2-1所示。

资产维度的成本即运行成本不包括折旧。资产是维度,折旧是成本项目,将折旧计入资产成本是典型的想当然,说不清任何业务意义。也就是说,如果计算出资产维度的成本,就可以结合现成的资产持有成本,分析经济寿命,辅助更新决策。如果资产维度的成本包括折旧,那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用于什么目的。

图2-1 固定资产经济寿命

2.智力密集型企业

例如咨询公司等,需要核算不同员工的成本,这时需要将员工纳入成本对象。

作为资源的员工和作为成本对象的员工是不同的。作为资源的员工,是费用的产生者;作为成本对象的员工,是费用的承担者。

员工维度的成本是员工的正常使用成本。

作为资源的人员,产生的费用也仅仅表现为人工费;作为成本对象的人员,需要承担的费用不仅包括人工费,而且包括电话费、差旅费,以及分摊而来的水电费、办公费等。项目按人天报价时往往比较高,例如5000元/人/天,就是这个意思。

3.项目密集型企业

例如软件公司等,需要核算不同项目的成本,这时需要将项目纳入成本对象。

项目与工程容易混淆。工程对应的是资本化支出,项目对应的是费用化支出;工程是客观的存在,在建工程完工后要转为固定资产;项目是人为的定义,例如可将一种药品定义为一个项目,以此实现该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如果不是项目密集型企业,仅仅需要对偶尔发生的事件,如一次野外活动、一场团队培训等单独核算成本,也可将其定义为项目,按项目来归集费用,但无须将项目纳入成本对象。这样的项目成本可反映项目全程的完整费用,属于专款专用的费用综合查询而不是成本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