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一)全面开放医疗市场

深圳市推动社会办医发展主要从全面放开医疗市场准入限制入手,降低医疗市场准入条件及限制,鼓励社会资本、社会力量介入医疗市场,承接基本医疗服务项目。

首先,在推动社会办医的制度建设方面,深圳市逐渐取消了对社会力量办医在机构数量、等级、床位规模、选址距离以及医保定点协议机构等方面的限制,将医保定点审批改为核准备案;进一步放开了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家庭医生服务等领域的准入条件;建立以人员技术服务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准入审批制度。优先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将公立、非公立三级医院等重大项目一并规划,全面简化对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等审批手续,并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配额使用上向社会办医疗机构倾斜。

其次,逐渐完善政府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机制。改革公立医院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任制,按照社会养老保障+年金制度的形式对聘任人员发放薪资,为公立医院减轻运营负担。在此基础上,加大政府对居民参保的补助力度,向公立、非公立医疗机构购买基本医疗服务。2015年,市财政核拨社会办三级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经费共计1000多万元。[27]

在此基础上,深圳市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承接基本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承接家庭医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老年病、临终关怀等慢性病医疗机构,形成“治疗—康复—长期护理”基本医疗服务的完整链条,在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预约转诊服务、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享受与政府办同类医疗机构同等的待遇。

2016年8月25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审议通过,该《条例》将深圳市近年来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加以制度化,以法律形式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准入、社保定点、等级评审、学科建设、政府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平等的权利。同时,还确定了电子病历的合法性,以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和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28]

(二)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提升发展档次

截至2015年底,深圳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达到2869 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97.8%。床位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1.1%、33.8%,门诊量、住院量的比例分别占全市总量的 24.16%、14.85%。但是,社会办医疗机构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档次和水平不高。[29]为此,深圳市进行了诸多探索。

1.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三级医院

深圳市出台《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的若干规定》,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医疗机构、慈善组织、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来深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并予以诸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在用地政策方面,社会力量举办三级医院的用地被纳入深圳市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享受医疗用地地价优惠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床位的,按照每床10 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为本市参保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按每门诊20元/人次、每住院60元/床日的标准给予补贴,[30] 补贴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取得三级乙等和三级甲等资质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和2000万元奖励;上一年度已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可按照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总额的40%予以奖励。在学科建设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学科建设扶持政策;取得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资格的,纳入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市财政按每年每学科70万元标准予以相应资助。[31] 在设备配置方面,配置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可优先上报、优先使用配额。

2.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名医诊疗中心

鼓励社会资本联合国内外一流医学机构或学科团队,建设以“平台化、网络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特征的国际名医诊疗中心,为国内外名医开办独立诊所或医生工作室提供配套服务。

其中,“平台化”指改变传统医院运营模式,名医诊疗中心作为医疗服务平台,主要为医疗、护理、医技、研究等团队为病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协作平台和配套支持。名医诊疗中心与医务人员之间不是雇用与被雇用关系,而是医疗合作关系。“网络化”则指名医诊疗中心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影像诊断、处方审核等集中服务中心,以及远程会诊中心,形成“服务网点+中央处理”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汇聚国内外专家资源为市民提供最权威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并将专业的服务覆盖至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化”意在推动医疗护理团队细分专业,引导医学影像、病理、B超、心电图、脑电图、麻醉等专业医疗护理团队的发展。名医诊疗中心主要配备医疗、护理、医技等基础服务团队,与国内外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影像医生、病理医生等医疗团队建立协作关系。而“国际化”则致力于打造国际医生俱乐部,为境外名医来深开展医疗执业办理手续,提供医疗协作,以及医疗责任保险等服务。与境外名院名校,以及名医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际前沿的医疗健康服务理念、诊疗服务新模式、医疗新技术。开展国际远程诊疗、转诊转介、学术交流活动,为市民提供国际权威的诊断诊疗服务。

政府在业务用房、医保定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师多点执业、名医引进和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对名医诊疗中心建设给予相应扶持:(1)放宽准入,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支持公立医疗机构与名医诊疗中心签订医师多点执业合作协议,支持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的专家到名医诊疗中心多点执业。鼓励和支持港澳台医师和外国医师到名医诊疗中心执业。(2)医疗保险。名医诊疗中心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经市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后,取得医保定点资格。鼓励名医诊疗中心与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合作,列入商业健康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3)价格政策。放开名医诊疗中心的医疗服务价格,其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并可自行设立医疗服务项目。名医诊疗中心的用水、用电、用气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优惠价格。(4)人才引进。引进名医和医疗团队,经核定符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有关标准的,可适用深圳现行高层次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和“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政策措施关于引进名医(名科)的规定。(5)财政资助。符合《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标准的名医诊疗中心,适用《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有关扶持措施。各区在场地租赁、招聘名医和团队引进等方面给予项目扶持的,市政府对有关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给予一定奖励。(6)对口支持。名医诊疗中心可与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如有需要,可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联系。名医诊疗中心的名医可采取多点执业等形式,参与三级医院临床带教和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培养。三级医院与名医诊疗中心在明确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可联合创建重点学科、申请科研项目,并享受相应政策。[32]

3.以开放合作促进医疗行业开放发展

对于新建的公立医院,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式,全部引进名院名校或知名医院来负责机构的管理和运营,通过合作办医来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在合作办医体系中,切实落实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制度。其中,深圳市政府主要负责医院的投入和运营监管事务,行使对医院的所有权,主导医院董事会工作。合作医院则作为医院运营方,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工资薪酬分配以及内部资源调配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而市医管中心则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负责协调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对医院的投入责任,对医院的具体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实现政府办院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了董事会、医院管理团队、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形成决策、监督、执行既相互分离又有机衔接的医院权力运行架构。其中医院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管董事会、医院管理团队的职务行为,监督医院运行和管理,以及审核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维护国有财产安全。

在社会办医疗机构内部,为了促进医疗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其技术水平、塑造专科品牌,深圳市按照“放管结合”的原则,全面放开医师执业地点限制,在2015年实施了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制度,目前,全市多点执业注册医师达到2800多个。自2015年7月1日起,在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临床、口腔、中医、公共卫生类医师,[33] 可以在全市所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实现“统一注册,全市通用”[34]。一方面,深圳市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与医师之间的合约管理关系,积极倡导全职聘用、兼职聘用等多元化的用人制度。另一方面,则不断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与医师执业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医师执业记分管理制度,对医师执业过程实施动态、全程监管,建立医师诚信服务数据库,发挥市医师协会对医师的服务管理作用。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便是多元化合作办医模式推广下的重要经验成果。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香港大学负责运营管理的综合性公立医院,是香港大学的附属医院。港大深圳医院既是深圳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也是实践多元化办医疗格局的重要试点医院。医院自开业以来,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实现多元化办医疗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1)推进医院运营机制创新

推进编制、人事、薪酬以及财政补助、医疗收费和医保支付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35]

在人事管理方面,推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取消医院员工的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养老保险+年金形式的薪酬保障制度。在聘用和任免方面,医院建立了一套包括公开招聘、以事定岗、按岗聘用等在内的全新人事管理制度,用人目标更加清晰,医疗人才的遴选也逐渐走向了专业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合同聘用制的实行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

在薪酬制度方面,推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效管理”的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员工薪酬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年度绩效工资三部分共同组成。同时,医院打破传统公立医院的院—科二级分配制度,根据医务人员的类别推行差别化的薪资制度,合理拉开医疗、医技、护理、行政、工勤人员的工资待遇差距。其中,年度绩效工资的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包括医生的医疗质量、手术效果、病人投诉数量、合作团队医护人员的评价等。

(2)推进医院服务模式改革

为了向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诊疗服务模式。首先,在诊疗过程中推行“先全科、后专科”的就诊模式,降低了院内转科、错挂号的频次,有利于病人得到全面的治疗,同时也让专家集中精力看大病,带徒带教。其次,推行团队式服务,专家领导下的“团队诊疗”服务以集体智慧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按照“循证医疗”原则制定治疗最佳模式,保障医疗质量。此外,医院还建立了一套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将急诊病人进行分类处理,分为濒危、危重、紧急、次紧急、非紧急;濒危、危重病人将被优先诊治,避免耽搁延误治疗最佳时机,有效提升了急症危重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效果。

同时,港大深圳医院还十分重视对于优秀医护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一方面建立了系统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实施医护人才“一人一计划”,培养重点人才、骨干人才、基础人才三个梯队,为员工提供有系统的持续培训。另一方面还积极开展对于国际医疗人才的培养。2015年,医院急诊科获批成为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的训练中心,取得培训基础急诊科专科医生的资格,医生可在此接受符合国际标准的培训,完成训练并考试合格后,将成为香港急症科医学院院士,资格受到国际认可。医院的麻醉科成为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的分科学院培训基地。2015年10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续签订关于开展全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作备忘录,加强中深港两地在专科医师培训、卫生应急等领域的合作,建立系统化、规范化专科医生培训制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深港医疗领域合作的平台,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