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元代是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宋元易代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宋亡之际的文学既是宋代文学高亢的结点,又开启了元初以“宋金遗老”为文坛主力的局面。[4]亡宋北解流人的创作是宋末元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亡宋北解流人的创作,对建构宋代文学史、元代文学史,理解宋元之际的文学与文化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对的于把握宋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一 研究缘起

对宋亡之际北解流人的关注,缘起导师曹书杰先生引导笔者对宋亡之际一则歌谣的特别关注和深入探究。这则歌谣就是宋末政治谶谣《江南谣》——“江南若破,百雁来过”[5],歌谣虽仅八个字,却蕴藏丰富的历史内涵。《江南谣》流传于宋元最后决战之际,即宋咸淳十年(1274,元至元十一年)九月元左丞相伯颜出任大军统帅大举进兵江南至德祐二年(1276)二月临安陷落期间,“百雁”谐音“伯颜”,隐喻江南城池将陷落于伯颜之手,预示南宋必将灭亡的结局。

其后,笔者查找了《宋史》《元史》《平宋录》等基本史料,阅读了《元史·伯颜传》[6]《淮安忠武王庙碑》[7]《丞相伯颜公勋德碑》[8]《丞相伯颜赠谥制》[9]《丞相淮安忠武王碑》[10]等传记文献,发现伯颜身世显赫、天质高厚,是元朝一位卓越的开国元勋,在戎马之余,伯颜善诗工书,其文学、书法成就列元初蒙古人之首。由于《江南谣》传播广泛,谣中“百雁”与伯颜的名字逐渐抽象演化,成为文学作品中元朝灭宋的象征,在元、明、清各代皆有流传。

从《江南谣》切入,笔者增进了对宋元交替这段历史的认识。宋亡以后,伯颜曾押解南宋宫室、朝官、太学生等北上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朝见元世祖忽必烈。此外,元朝又多次押解江南遗民北上,对于抵抗新朝者采取囚禁、羁管、流放等刑罚。而在与元朝的对峙中,这些被押解监管的亡宋遗民怀着满腔悲愤,执笔创作,真实地记录了那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这些诗文补充了正史之不足,具有“诗史”意义。

二 研究意义

南宋初期,靖康之难、外族威胁激发了士大夫文人群体的民族意识,和战成为政治的焦点,国难成为时代文学的主旋律。随着隆兴和议的签订,至南宋中期社会逐渐安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作家登上诗坛,才华横溢,富有创新精神,突破北宋以来江西诗派的藩篱,风格各异,成就显著。然而开禧北伐(1206)的失利打破这一局面,南宋国运衰颓,积重难返,作家的地位也发生很大变化,随着范成大、尤袤、陈亮、杨万里、辛弃疾、陆游等南宋中期一批重要作家的相继去世,一些中下层文人成为创作的主流。他们多游离于科举制度以外,以文字为生,诗境狭小,题材局限,出现江郎才尽的现象。时人对这一现象深有所感,吾衍曾批评道:

晚宋之作诗者,多谬句。出游,必云“策杖”,门户,必曰“柴扉”,结句多以梅花为说。尘腐可厌。余因聚其事为一绝云:烹茶茅屋掩柴扉,双耸吟肩更捻髭。策杖逋仙山下去,骚人正是兴来时。可为作者戒也。[11]

南宋后期,江湖诗人已成强弩之末,他们没有政治和社会地位,诗歌也就缺少政治教化的内容,缺少深潜于心的神圣和高雅。

然而,元朝的入侵打破了宋末诗坛的沉寂,面对天崩地坼的巨变,文天祥、汪元量、谢翱、谢枋得等一批诗人创作出愤激之作,表现出凛然风节,扭转了牵强矫揉的诗坛风气,“尽管这一章的音声沉抑悲惨,但其变化繁富的旋律千百年后仍能久久打动人心”[12]。亡宋北解流人中几乎包含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重要作家,为宋代文学画上了悲怆而嘹亮的句号。

亡宋北解流人遭遇南宋亡国而被迫北迁,人生境遇发生巨变。在背井离乡的辗转漂流中,创作激情得以释放,学术热情得到发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度挖掘。

流人之称,古今二义:一谓流亡于乡里以外的人,一谓被流放贬逐之人。[13]我们探讨的流人范畴取第二义,重点论述宋亡之际被元朝押解北方后予以流放安置之人。“天下才子半流人”,李兴盛先生曾说:

流人中确有许多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并卓有建树的文人、学者,也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如屈原、苏武、李白、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李煜、宋徽宗、苏轼、黄庭坚、文天祥、杨慎、王守仁、纪昀、林则徐、邓廷桢等,都可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流的诗人、作家、学者或民族英雄。此外,流人中还有许多书法家、画家、艺术家乃至科学家。[14]

流人中的才子,大多数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未曾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过,在创作上本不突出。但王朝易代的巨大社会变革,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悠游闲适的王公贵戚一变为贬谪流放的亡国贱民。身体、思想和心灵上遭受巨大创伤,促使流人作家将学识与才华一并激发出来,达到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如家铉翁历经宋亡,在瀛洲流放期间授徒治学,“置诸瀛洲者十年”[15],成《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汪元量随侍三宫,艰难的流亡生活使他才情大发,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均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从流人角度探究宋亡之际的文学,易于理解作家历经的心路历程,对探讨以宋遗民文学为讫点的宋代文学,以“宋金遗老”为元初文坛主宰的元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一,从史学、文献学入手,整理作家传记、作品,全面考察、深入解析。其二,亡宋北解流人是中国流人史的一部分,从流人的特殊经历去考察作家,突破以往多从“遗民”角度探讨宋末文学的局限,贴近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充实流人文学的研究。其三,宗邦覆灭,饱经丧乱,作家的创作倾吐故国之思、麦秀黍离之悲,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志趣精神,后世论诗,更关注的是思想内涵与品节操守。理解这一点,对考察不同时代作家的接受情况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