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谢世,但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却并没有就此停止发展的步伐。马克思之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得到了连续不断的推进与发展,这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加以续写的过程,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反映。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源头与直接开端,是马克思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出的特殊思想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完整体系得以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本书将“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作为研究主题,一方面是旨在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明确表明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之后的变化与发展这一重要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一带而过,而应该以积极的正视态度与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加以对待;另一方面则是期盼通过这项研究将尊重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继承者以及传承者本人思想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个一脉相承的总体思想体系,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们过去却习惯于以“结论先于研究”的方式预设性地加以认定,从而往往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创立者和后继者之间的思想差异采用取同舍异的方法,更加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身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譬如,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乃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等等之间实际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人们更多的是规避差异,找寻共同点。事实上,由于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面貌和特征必然会在马克思之后发生同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相对应的变化、发展与提升,而且这一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展开深入分析,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之后真实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思想内容的变化。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史论结合和尊重文本,力求在忠实于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地梳理历史,从马克思后继者们的论著出发解读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发展和林林总总的实践活动中完成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不同理解与推进的。福柯曾经分析说道,思想史的重要主题是起源、连续性、一体化,因此其研究方法首先是“讲述邻近的和边缘的历史。它不讲述科学的历史,而讲述那些不完整的、不严格的知识的历史”[1]。在此福柯充分地强调了研究片断的重要性。而且,从本质上说这一点反映出针对长时段的思想发展史,要想实现对其完整、准确的把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通过讲述不完整的片断性历史,从而最终拼接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画面。因此,在具体研究马克思后继者们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思想时,本书采取的是思想片断研究法,着力从思想片断入手,深入挖掘它们在政治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国家、阶级、权力、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上的独特理解,以及它们作为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特殊意义与贡献。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与研究的是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早期发展阶段;下篇主要介绍与研究的是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多元化发展阶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第一部哲学论著,从内容上所体现出来的是马克思围绕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而展开的对于政治哲学问题的严谨思考。因此,客观地说,在马克思那里,关于政治哲学的思考是其整个哲学思考的重要开端。而且从马克思后来不断提供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角度来看,政治哲学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而且也是从未离开其视线的重要话题。虽然拥有大量的有关政治哲学的深刻思考,然而马克思却没有留下“大写的政治哲学”,没有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就整体来看,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是异彩纷呈、繁杂纷纭的,而且这一点无疑也增加了人们理解它的理论价值以及历史发展过程的难度。不过,按照历史主义方法论原则,我们可以时间的推进为导向,积极地认清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线索。从历史主义方法论原则出发,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围绕法而展开政治思考阶段,其中的代表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二个阶段是围绕市民社会而展开政治思考阶段,其中的代表作是《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第三个阶段是围绕经济问题而展开政治思考阶段,其中的代表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四个阶段是围绕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而展开政治思考阶段,其中的代表作是《共产党宣言》;第五个阶段是围绕资本问题而展开政治思考阶段,其中的代表作是《资本论》。

如果更加深入地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上述五个阶段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它们反映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不仅经历了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而且也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发展过程。从法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所谓法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有关政治问题在国家层面上最直观的、最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当马克思着重从法入手探讨政治问题时,他实际上是从政治问题的最直观、最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而当马克思深入市民社会、经济、阶级乃至资本内部去分析政治本质的时候,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所经历的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由于法律对于政治来说只是其在国家层面上最直观、最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进言之,对于政治来说所谓法的问题只应被视为局部性问题,而并不是整体性问题。这样一来,当马克思认识到市民社会对于国家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之后,他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政治本质的整体性把握,触碰到了政治问题的核心。而当马克思具体地深入人类社会中的经济、阶级乃至资本要素内部去分析政治本质时,他进一步切入到的又是局部性问题。所以我们又可以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即由点到面再到点)的发展过程。

上述分析是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发展路径的重要基础。弄清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多种思想发展进路的思想由来,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过分夸大或贬低某一种思想发展进路的思想意义。马克思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创始人”,恩格斯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合作者”,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续写者”。由恩格斯所开启的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一个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接着写”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恩格斯作为开端,但却是一个至今仍在延续的过程。马克思逝世之后出现的各种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解读,都可以称为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接着写”的重要成果。尽管在续写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存在着支持或反对,正面或反面等不同的声音,但是,应当说,这些声音是不同的人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不同理解的重要体现。真实地介绍与分析这些不同的声音,是尊重历史和敬重思想的最好选择。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与传承者,共同完成着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伟大使命。

从宏观上看,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有两条大的发展主线:一条发展主线是由恩格斯所开启,以实践为导向的思想发展之路。这条发展线索以希望坚定不移地继承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为主旨,所强调的是要在充分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推进与发展,所推崇的是要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因此,在这条发展线索中,人们既可以看到恩格斯为了正确领导第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所作出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到列宁与斯大林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积极继承与发展。当然,人们甚至也可以看到第二国际中的那些所谓的“修正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如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出于第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需要,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所作出的某些“修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修正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某些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是不正确的,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思想无法具体地指导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需要进行某些“修正”。

另一条发展主线是由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所开启,以思辨为导向的理论发展之路,借用卢卡奇的话来说,它是以思考“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开端的。卢卡奇在其著名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些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2]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和追究“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看到的是,与前一条发展主线不同的是,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极力推崇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而是强调在与时代保持同步中,以理论创新的方式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因此,这条线索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来的是思辨性与理论性,而不是实践性。而且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条线索的主要特点是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可以看到,在这条线索中,众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思辨为导向,通过与不同的哲学思潮相结合,而使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从时间上看,上述两条发展线索之间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前后相继关系,但是从总体上看,前者主要发生在马克思之后的早期阶段,并在现当代各种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后者则是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延续至今,众多的思想家与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在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中保持思辨性的学术传统。所以,本书在写作中将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加以研究,即早期发展阶段和理论多元化发展阶段。而且根据上述两条主线各自的不同发展特点:针对前者,本书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传统性与思想性;针对后者,本书更加注重的是思辨性、多元性与理论性。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因此,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上述两条不同的发展主线,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自身特点的一种自然反映。

在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早期发展阶段中,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是其代表人物,特别是对于作为“修正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的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一定要以扬弃的态度充分重视他们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所进行的独特的理论思考。从整体上说,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都在将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付诸国际工人阶级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或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探索。而且由于实践的需要,这种思想探索是极具活跃性、生动性以及时效性的,它们并不具有强烈的思辨性,但却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能够在现实的国际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发挥直接的作用。伯恩施坦第一个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后来,列宁与西方学者都继承了这一观点。

在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多元化发展阶段中,由于是以理论的思辨性为主要特点,所以,这个阶段呈现出理论形态发展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围绕着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人们建立并发展了多种新型的理论形态,这些理论形态不仅力求做到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而且都具有自己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例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围绕着力求恢复“正统马克思主义”而展开,其代表人物是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围绕社会批判而展开,其代表人物是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和霍耐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希望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其代表人物是萨特、列斐伏尔;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结合,其代表人物是德拉—沃尔佩、阿尔都塞;“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其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拉克劳/墨菲、齐泽克等人。

马克思谢世已有130多年,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段里,马克思及其政治哲学思想却始终没有离开人们的关注视线,并且一直以特有的方式巨大地影响着(乃至改变着)世界各国人们的政治理论的思考与实践,推进着现当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之后,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认识视阈的大批理论家们一直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努力让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保持与时代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同步性,使之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行,而且不同理论家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也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进一步的政治理论思考与实践。由此一来,不仅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是日久而弥新的话题,同时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是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书围绕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因为无论是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还是有关马克思之后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向前推进,它们仍是未完成的重大事业。


[1]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3页。

[2]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7—48页。注:该书另有中译本,名为《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本书中对这两个版本均有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