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研究主题

资本主义文明(包括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成果)发展史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之一。纵观西方资产阶级的兴起与资本主义文明的起源,400多年来资本主义文明得以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人的观念现代化为前提的。以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为代表的伟大科学家,敢于挑战维护教会神权的理论基础,掀起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革命;以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巨匠的作品而引致的欧洲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史上真正的文化革命;随后发生的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在创立现代文明中起到了开山祖师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确立,无不得益于科学革命、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这三场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与人的观念现代化。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1]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思想解放与人的观念发展,推动着政治领域革命与变革的实践发展。《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启蒙思想家们为人类设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工具,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体现了现代化的理性要求。自由和平等这两种价值观念,实际上为现代文明奠定了一个价值原则与价值基础;人权观念直到今天仍然是整合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整个国际政治生活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接受了这些观念,自由与平等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基本观念之一,人权及其保护写进了国家宪法)。自由、人权和权力制衡等思想观念,对于当时、现在以及未来的人类政治社会生活,都已经、正在和继续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人民主权、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等观念也是人类思想解放的伟大结晶,直接推动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人的观念现代化。美国的《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观念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人权宣言”。[2]事实上,美国人是首先获得思想观念上的解放,然后才赢得国家独立的。思想解放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在于打破了长期对英国国王的迷信,要求通过革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以新的国家体制的构建来实现人民的主权。美国的文明,“不是通过不断革命和斗争而推动的,它是积累型的文明——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需要而不断进行自身的改革,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实行改革”,[3]每一次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带来的都是政治制度、经济规模和社会秩序的变革,这种变革又不断地为新的、更彻底的观念变革进行着准备。就这样,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的进步相互作用,伴随着美国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之,从这些简要描述可以看出,在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没有思想观念上的不断创新和持续进步,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就永远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历史命运是同其国民自身观念更新的状况紧密相连的。任何一种落后,首先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落后;任何进步,首先也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中国自晚清开始学习并追赶西方国家现代化历程以来,国民素质的低下以及在此基础上人的思想观念水平的滞后,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实现。鸦片战争大清帝国战败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自此之后,中国的现代化正如梁启超1923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的,先后经历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与思想观念亦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三个不同发展阶段。[4]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历史纪录,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自己独领风骚的骄傲与自豪。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从明末开始,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优势地位便开始逐步丧失。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扩展及其带来的西学东渐,中华民族传统的、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观念体系与观念世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至今日,这种挑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其实也就是一部中国人不断摆脱自身观念困境、吸收和缔造能够适应现代要求的观念体系的历史。然而,观念的力量拥有巨大的惯性与惰性,与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近代以来,我们的先辈们为此不仅绞尽脑汁,而且还曾付出过鲜血与生命的代价。但无情的历史却不断证明,种种陈腐错误的观念,总是像一副沉重的枷锁,阻滞着国民思想观念的进步,严重影响着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20世纪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般认为,清末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局阶段,民国时期是中国局部现代化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时期),这一过程在1949年以前先后表现为救亡图存、思想启蒙、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迅速实现,为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领导力量、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了器物、制度与文化层面的现代化进程,但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在实践中仍然落后于物质与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面临着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双重转型的现实压力,又力求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现代化任重道远。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在这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面对世所罕见的艰巨繁重任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矛盾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人的革命,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转换,这就是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既面临着继续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这一“第一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还要迎接以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化”的更大挑战;当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艰难走过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能实现的发展进程,也把各种本该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集中到了同一时空,两次现代化相互叠加,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与复杂,彰显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教育者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具体形式,对社会成员即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而这些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就体现为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心理状态都属于“观念”的范畴。意识性和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6]正如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7]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就是在理性引导下实现其特定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理性的、有目的的追求,就体现为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

一 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问题视域

强化问题意识是促进矛盾解决的思想前提,人的观念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现实状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间的现实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需要大力推进的历史任务。关于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毛泽东早在1942年《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什么是“问题”呢?毛泽东的回答就是,“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8]小至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其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治国理政中总是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去发现矛盾,找到问题;人的行为积极性,就是要力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具有敏锐感知和科学认识的意识。具体来讲,就是毛泽东提倡的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才能为正确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靶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或曰基本矛盾,就是由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及其趋势所必然提出来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9]这样,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品德从实然的思想存在向应然的社会要求的转换,就成为人的观念现代化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实践,需要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新突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进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历史新时期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基本要求: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10]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解放思想是重要使命,实践发展是物质基础,认识真理是实现过程,理论创新是精神成果;另一方面,“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弊端”,[11]这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时代,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现实任务就是“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深入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走出封闭,破除对“书本”“经验”以及“权威”的迷信,继续“转换脑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而能否抓住机遇,核心在于是否继续解放思想,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人的观念现代化,才能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有“新的突破”,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继续深入”,在文化建设上“切实加强”,加快改革的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就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去解决自然科学、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方面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那些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新的理论概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惨痛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就是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惨痛的教训就是出现了教条化、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出封闭,破除迷信,转换脑筋,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转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认识工具。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需要开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新境界。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3]并且指出,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14]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就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中国发生的第三次革命。这场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拓出更加光明的前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是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革命,更是一场改变人们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的思想革命”。[15]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当代中国又面临着一次新的观念变革的严重挑战,我国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的“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科学判断,[16]从世情来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17]从国情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8]从党情而言,“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9]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深刻变化的思想观念,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并在两种制度的较量中不断前进,都需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胆识和智慧,站在历史的高度,实现人的思想观念新的变革和创新。现时代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任务,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阶段,需要拓展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新课题。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既是超越,又是复归,不过是在高级基础上的复归。一是要超越科学的局限性,复归科学发展。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也束缚了人类。在西方文明中,不断的焦虑、反思和危机感从卢梭时代就开始了。1749年卢梭在其第一部著作《论科学和艺术》中,就用慷慨激昂的语词把矛头指向封建社会,对封建社会的文明进行了彻底否定,他认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并且反问道:“如果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没有给我们真正的福祉增加任何东西,如果它败坏我们的风气,如果这种风气的败坏玷污了我们趣味的纯洁,那么,我们对于那些低级的作家将会怎么想呢?”[20]在中国,鲁迅先生就是那种勇敢地与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旧观念彻底决裂的反抗性的代表,他临终前告诫国人,“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21]反思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就会发现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反思和自我批判精神。进入20世纪,人类更加关注生态的平衡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出“不要盲目地反对发展,但要反对盲目的发展”的发展理念;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更是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是无限的,但它并不能取代一切。困难在于如何建立一种更高级、更完善的文明,使物质和精神达到统一的高度,使社会生产和生活更具有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而不是威胁和毁灭人类。这种忧患意识、生态意识、伦理意识,或将成为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新契机,给人的观念现代化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新的课题。二是要超越民族传统,复归世界文明。人类历史屡屡表明,一个突破传统的时代也就是文明发展的时代,一个适时批判传统的民族也就是最有前途的民族。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跳出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的圈子,以一种现代人、世界人、地球人的眼光,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做动态考察,则不难发现,传统既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而在今天和未来的开放社会中,任何传统已经驶入世界文明的大海,呈现出世界性的特质。这就提出了超越传统,构建未来中国文化参与世界文化、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的历史任务。为此,人的观念现代化必将以此为课题,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注重“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22]并以此重构国民的观念系统和文化心理结构,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总之,如果我们站在当代的高度去审视和反思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现代化的强国梦无疑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时期。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必然会要求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人进行思想观念的变革,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本书试图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出发,对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做出初步的梳理与总结,以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所补益。

二 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学术起点

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从二十多年以前开始进入高潮,到现在已经基本趋于平静,不像以前那样火爆了。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一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化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高度走红,涌现出一大批国际知名学者,不同学科流派提出了各种现代化理论,引发了激烈的学术论争;后来,研究渐趋平稳,慢慢隐退成为学术研究中的话语背景,但是它的话语威力至今仍然强劲。现在,几乎每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现代化研究的话语逻辑,受到它的学术影响;有些学者不一定赞成现代化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甚至不赞同现代化研究本身,但现代化研究的思维逻辑却深深地隐藏在当代学术话语体系之中,没有人能够忽视它,更没有人能够避开它的影响。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现代化研究的话语逻辑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甚至渗透在许多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方式当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至今仍然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仍然是无数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普通中国人或许并不明白理论上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但是现代化对他们而言却是一种向往;在今天,现代化仍旧是执政党及国家的发展目标,是民族的追求,也是一种现实中的生活。正如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的,“现代化研究远未过时”。[23]具体到人的现代化研究而言,按照中央的部署,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政策上的实践要求反映在学术研究中,就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的现代化研究较为集中,并且在理论阐发的基础上走向了精细化的实证研究领域,其中以广东、江苏等地的相关研究最为典型。郑永廷教授较早将“人的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在人际关系学研究中引介了英克尔斯(Inkeles)的理论并用以指导人际关系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科学命题并加以系统阐发;将相关理论作为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现代创新理论与方法”之一。郑永廷教授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人的哲学与人的现代化”,并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入理论视野;[24]在郑教授的带领和推动下,广东地区开展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产生了许多重大成果。在江苏地区,早期以叶南客先生为代表,从社会学的学科视野切入人的现代化研究,并构建了量化指标体系,为区域现代化实践提供智力支持。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部分仍然有“国民素质提升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选题。就人的观念现代化而言,樊浩教授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已经结题,[25]李萍教授2012年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开放视域下社会意识变化特点与趋势研究”已经进入调研阶段。[26]理论研究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中,南京市委、市政府2012年7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角度研究谋划了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南京发展理念的重要转折,是南京的战略选择,力图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人的现代化”之路。[27]这是我国区域现代化中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人的观念现代化伴随着西方思想观念的传播进入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

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研究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的。从国外相关学科视野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来看,西方学者关于观念现代化的研究散见于哲学、宗教、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之中,而没有汉语世界中专门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学科与著作。就西方国家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可以从下列学科流派中汲取研究素材:一是现象学、存在主义流派中,胡塞尔的“主体际性”理论,海德格尔“共在”理论,雅斯贝尔斯“界限状况”理论以及人的超越性理论等;二是心理学流派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理论;三是哲学人类学流派中舍勒的宗教哲学人类学思想,普列斯纳的心理哲学人类学理论,格伦的生物哲学人类学理论,兰德曼的文化哲学人类学理论;四是宗教哲学流派中鲍恩的宗教人格理论,马利坦的神主导的人道主义理论,蒂利希的终极关怀理论;五是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学理论;六是以奈斯比特、托夫勒为代表的未来学理论;七是其他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相关研究内容。[28]

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观念现代化问题引起了我国学术理论界以及各类管理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我们既然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实现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学术理论界就开始引进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等人的相关著作及学术观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克尔斯来华访问期间就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发表的一些见解,“社会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可以产生现代化国家”,“希望中国除四化之外进入第五个方面的现代化——思想和精神的现代化”等,对中国人特别是当时知识精英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这样,人的观念现代化问题在1985年夏秋之交开始就成为国内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话题,大大小小的观念变革讨论会、研讨会不计其数,许多报纸、杂志也纷纷开辟专栏,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之相联系的是,当时更深层次的文化反省和文化比较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自这开始,人的观念现代化问题就进入国内学界的理论视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人的观念现代化开始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进程。

第二,国内学者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价值、动力、内容与路径等方面。

中国人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关注主要是自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别是将中国的传统观念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比照,以西方思想文化理论资源作为借鉴所形成的一个中国本土的概念。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换脑筋”,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29]我国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人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确实在西方学术界寻求理论资源支持,学者也是以“人的观念现代化”概念去比附西方的相关理论学术、思想观点。为此,我国学者描述西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从“宗教批判”到“理性批判”,并得出结论,“西方的现代化是同它的观念的现代化息息相关,观念不断地自己反对自己,从而成为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先导”。[30]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专题研究不多,例如,直接冠以“观念现代化”题名的著作据目前有限查询仅见2本。其一,是王国荣20世纪80年代所著《观念现代化一百题》,作者当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工作,1986年10月起在《冶金报》开设“现代化与新观念”专栏连续发表50篇文章。1988年结集出版,主要讨论的是批判、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实现与改革特别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观念更新,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必须树立的100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观念。[31]其二,是姚俭建所著《观念变革与观念现代化》,系作者在上海地区大学生人文素养讲座上专题报告的内容汇编。[32]这些研究成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没有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均立足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即实现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换,分别阐释了一些具体的现代化观念:王著中列举的100个现代观念,姚著中重点谈及创新、竞争、法治、科技、教育五个方面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均是受西方特别是英克尔斯等人的理论与方法影响而成,只能算作某些具体“观念”的“现代化”。通过“中国知网”(CNKI),在题名中以“观念现代化”进行“精确”搜索(即结果为“观念”+“现代化”),得出结果为192篇,删除重复的以后为162篇(含3篇硕士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数字出版物超市”中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里进行标准检索,题名为“观念现代化”得出的精确数据为111条(即“观念现代化”作为一个词,中间没有插入语)。在这些网络搜索的学术文献中,直接论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其实并不多,各个具体学科中分门别类的各类主体与领域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占据主要内容,例如,法学研究中的法制观念现代化、司法观念现代化,文学中的译学观念现代化,教育学中的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管理学中的管理观念现代化,社会学中的婚俗观念现代化、农民观念现代化,经济学中的消费观念现代化,工程学中的水利观念现代化等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研究主题。总的来说,国内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人学、教育学、历史学研究之中,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国民性改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

其一,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涵。改革开放初期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描述性的,后来逐步发展成较为科学的界定。界定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立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界定。“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观念更新的过程。人的观念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又反过来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观念更新,就是要扬弃农业文明,形成工业文明”[33]。“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条件。”[34]“从总体上看,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根本,没有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35]二是立足于传统观念的更新。有学者更为强调传统观念的创造性再生,认为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深层的观念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再生,是民族观念传统在时代精神的冲击下所进行的体现现代化社会特征的更新生长。这种创造性再生一定是以人的传统观念本身为前提和依据,而不是一个空泛或失去主体的现代化的抽象理念”。[36]三是立足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究,认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观念现代化是指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人的观念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37]有的研究者指出的范围更广,“人的价值观念体系的现代化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被统称为人的观念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是指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从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化过程,表现为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深刻转型”。[38]其中,有作者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角度分析,认为由于人的活动总是受其观念的支配,在生产过程中,人的能力发挥程度必然受到人的观念的制约,因此,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9]四是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与时俱进的观念创新。“观念现代化就是指人的思想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由传统到现代的创新和转化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观念的继承、创新、传播、更新、指导、检验、校正与跃升等诸多的环节。”[40]五是从中国人的国民性理论出发,界定观念现代化。葛剑雄教授认为不存在不受时间或空间限制的所谓“国民性”,但把国民性理解为一种地域文化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特点应该说是可以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国民性是客观存在的。为此,他将人的观念现代化看作是人在“精神上的现代化”,并认为这种精神上的现代化反映在中国人的天下观、伦理观、义利观和宗教观上。[41]也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家所从事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与实践是中华民族追求人的现代化的爱国进步思想及其实践,是中国现代化总体思想的组成部分,所以使用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即为人的现代化思想、人的观念现代化思想。[42]

其二,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价值。一是认为人的观念现代化具有思想解放与观念变革的意义。在改革中,只有来一场规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观念才能现代化。有人用“头脑”与“身躯”的关系来比喻观念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的某些观念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积淀在现代中国人意识的深层结构中,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改革中,我们如果不注意观念现代化的问题,如果带着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观念搞改革,后果将是严重的。因为改革和现代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种文明形态(工业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形态(古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43]20世纪80年代期间有关观念现代化的论述,均是立足于观念变革与思想解放。二是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审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价值。人的观念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与条件,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是社会持续发展、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44]也有学者则明确提出,“价值观念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的观点。[45]三是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待观念现代化。认为在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从社会现代化实践中吸取新观念,又要吸收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总要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想资料为前提,中国要在历史启示和现实教训中就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进行辨别,现代人的特性既有世界性也有民族性。[46]

其三,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动力。学界认识基本一致,认为要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当然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有学者认为要从经济成长中实现观念现代化,“经济发展了,然后反映到政治上引起体制的变化,最后落实在文化观念上,造成从心理结构到风俗习惯的连锁变化。当代中国观念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正是从经济的成长开始的”。[47]有人认为,改革推动着人的现代观念的产生和完善,要发展商品经济,摧毁封建传统观念的现实基础。[48]有学者认为,社会变革对观念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更新实践主体的思想观念。[49]

其四,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学界的研究产生很大分歧,究其原因,还在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对观念更新与变革的冲击度之深、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社会心理等领域,一大批陈旧的观念被淘汰,一系列新的观念得以承认和确立。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各自专业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尽一致,但基本上认为要树立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其实,社会主体的任何思想观念都是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件中也明确了人的思想观念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为此,许多学者也论证了要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论断。

其五,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路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郑永廷教授等对此有系统分析,即认为: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条件和策略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社会心理素质;重视教育作用,培养健康人格。并认为,在人的现代化中,思想观念是前提和先导,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核心。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对当代社会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基础上思想境界的升华,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它的形成,是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人的观察、判断和学习、借鉴能力的体现,这也就是抽象于现代社会实践,人的实践与创造能力的体现,这是反作用于现代社会的实践,没有或缺乏这样抽象于和作用于现代社会的实践能力,人的现代思想观念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为此,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现人及其观念的现代化。[50]

总而言之,我国学术界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大一部分研究成果都仅仅限于特定的主体、领域和范畴展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深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上不够深入,很多研究成果对于什么是人的观念现代化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完整和确切的概念界定,在理论深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内容上尚不够系统和完整,很大一部分学术成果都是从某个特定的主体、特殊的领域进行研究,直接导致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现实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必将对我们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研究还略微薄弱。

第三,近年来人的观念现代化在研究主题、研究进路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取得了新的进展。

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研究进路,从国内学者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大体上形成了四种研究进路。一是哲学研究进路,即沿着“观念—观念变革—观念现代化”的思路开展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这在早期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中体现得很典型;二是现代化科学研究进路,以自然科学的量化手段在现代化科学的研究视域中进行论述,在分层现代化中研究个体现代化,在领域现代化中研究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在部门现代化中研究教育现代化,而这些均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相关点,这主要体现在十余年来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开展的“中国现代化研究”;三是人学研究进路,在苏联哲学界关于人学理论的影响和指导下,我国学者采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路,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研究当代世界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为其发展趋势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首要内容。

同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研究呈现出了具体与深化的发展趋势:一是不同地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甘肃、湖南等地均进行了此项研究,在国家提出“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发达地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如火如荼,其中最主要的是广东、江苏等地开展的相关研究;二是不同身份的人的观念现代化,如李萍教授等人2005年开展的针对开放地区(广州)国企工人、外来工、农民、公务员、商业管理人员、大学生、中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现代化研究,其中就涉及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现代化;[51]三是不同领域的人的观念现代化,例如教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在教育学中就有所涉猎,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以后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人的法治观念现代化研究,有学者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以及法律的民族精神与现代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团队在20世纪末就开展并延续至今的“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就特别关注“法律观念的现代化”问题;还有管理观念现代化研究在管理学研究中也层出不穷。

三 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总体奋斗目标自然包含着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一阶段性任务。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提了出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则强调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2]按照党的十八大的理解,现时代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53]中国共产党在回首9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时,得出的一个坚定结论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4]在实现现代化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的背后,则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培育,是先进文化的发展。从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出发,从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中国现代化已经并将更加鲜明地表现自己独有的实践、经验与路径。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坚持社会主义导向、传统文化面向、西方文明借鉴的前提条件下,中国人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始,思想观念正在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途径。特别是“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5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成功之路,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56]。作为总体奋斗目标的“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自然包括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一具体目标的达成,而这些目标均要通过包括改革开放在内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途径才能实现。为此,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与社会环境。事实上,在我国当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两者都是连用的,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实际”[57]“新形势”[58]以及“历史新时期”[59]。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必须将其置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之中。

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实现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从应然到实然、从落后到进步、从错误到正确、从排斥到适应、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就体现为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人的观念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变过程,表现为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深刻转型,是思想观念方面的根本性变化或曰质变。在我国,人的观念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等构成要素的现代化。作为个体的现代精神支柱、民族的现代文化支撑,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主要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思想转变、观念更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背景看,人的观念现代化回应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呼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体看,人的观念现代化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内在诉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征看,人的观念现代化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发展的现实境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人的观念现代化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的扎实推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看,人的观念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看,人的观念现代化促使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看,人的观念现代化呈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总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念现代化,实现从传统人格、传统人向现代人格、现代人的转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最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和达到根本目的。

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内容,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逻辑前提。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纷繁复杂,为厘清研究的线索和脉络,遵循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做”的逻辑演进,本书重点围绕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五个重点理论问题开展研究。

第一,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深刻蕴涵。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与稳步推进有赖于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同步协调发展,观念作为一种哲学范畴,要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与历史观的不同角度加以揭示,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观念主要是指传统观念、现实观念与未来观念。“现代化”内涵的界定,要从基本词义、理论解释与政策释义等方面着重把握现代化引起社会变革的价值导向;从现代化理论含义的剖析中,明晰文明变化和文明转型中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会有进步和成功的可能;中国的现代化既具有社会主义特质,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就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二者具有同一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从现实存在的个人出发,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现实的个人(包括虚拟生存中的现实个人)的观念现代化;从实践观念的角度出发,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要实现个体观念的现代化与群体观念的现代化,但要在这两者的相互转化中,强调实现个体观念的现代化;要实现感性观念的现代化与理性观念的现代化,理性观念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结果的主要体现,但不能忽视感性观念的重要性;推进人的认知观念的现代化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侧重于人的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本质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人的潜能开发是第一层次本质,国民素质提升是第二层次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层次本质。这种观念质变,决定着人的观念现代化具有实践性、全面性、深刻性、不平衡性与前瞻性五个方面的特征。在肯定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大价值的同时,要避免“观念论”的倾向,不能把观念的作用无限夸大,认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全部现代化的根本,这样一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落入到观念论的倾向之中,仅仅诉之于观念自身运动的“观念论”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第二,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时代价值。这主要体现出人的思想观念的前导性。在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思想观念发展过程中,首先,主体要实现对自身的反思与批判,以此确立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其次,要在其所处的思想观念与舆论环境中,冲破传统观念对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这种现实制约表现为人的思维习惯、主观偏见、宗教影响与观念专断四种观念惰性,成为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障碍因素;再次,在人的观念现代化中,推进人的发展还要确立与现代社会相符合的个体人格与自主意识,这是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关键。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要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与推进的。这种社会实践推动着社会发展。人的观念现代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就体现在人的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成为社会发展的灵魂,这是由思想意识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决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意义体现在当代社会“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其中,人的思想观念发展可以夯实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推进的实践基础,用社会主义特色、体现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法治与现代德治及其相互协调统一来强化社会实践的现实保障,用走出封闭、破除迷信等实现人的脑筋转换,增强主体的精神力量,更新实践主体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解放,实现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在一个并不算长的时期内全面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必须把人的观念现代化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主体,只有依靠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提供主体条件,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做好思想观念上的准备;作为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然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把人的思想观念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人的观念现代化必须先行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时代性课题。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革命,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更是一场改变人们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的革命,就是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思想革命。

第三,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中心议题就是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在人的思想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如何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问题,主要探究人的观念现代化实践活动是从何而来、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等关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我们把它主要定位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此,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宽广的理论平台之上。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是对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有利于在人的观念现代化中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辩证原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以此为指引,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强调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相互转化,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还要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同传统的思想观念做最彻底决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强调实践进程中要发挥思想领先的功能,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科学发展。其次,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方面寻找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依据之外,也要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中,挖掘对人的观念现代化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的理论成果。再次,还要从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以来的思想观念及其历史实践活动中汲取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以实现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继承性。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要求,将人的观念现代化作为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之一,为此,就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观念、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文明成果与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实现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

第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实践反馈的过程,破旧立新的过程,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些构成了人的观念现代化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心理状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中的基本指向,也就是人实现从传统意识向现代意识的基本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决定的。一是人的心理状态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考察人的心理状态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的。与传统心态相对应的就是现代心态,这种现代心态,在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就突出地表现为改革心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主要的社会实践就是改革开放,其中改革及其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更为重大,因此,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中人的心理状态的现代化,离不开改革的实践,要立足于改革引发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改革心理与传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导致改革心理的生成及其发展,成为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生机制。二是人的思维方式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落脚点,在于促使现代人在工作实践中坚持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推动科学发展。思维是人行动的原动力。科学的实践来源于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当今世界是变化很大、很快的世界,当今的中国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这种历史条件使许多人包括执政党的一些党员干部感觉到思想滞后,思维不适。如何走出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式,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适应新的时代潮流,用科学观念指导行动,使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人的观念现代化在本质上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它可以上升为人的思想观念,也可以下降为人的心理状态,起着中间环节的作用。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性,决定着人的观念现代化要培养创新思维。三是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按照“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要求,将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体现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其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各个领域。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与各方面、各领域的思想发展、现实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贯穿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中,融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形成有利于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贯穿于政治建设,就是要把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任务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发挥法律规范的前导、警示与教育功能,提高人们实现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自觉性。贯穿于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发展任务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唱响人的思想观念中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坚持以文化人,推出更多体现现代思想观念的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和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与精神动力。贯穿于社会建设,就是要把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发展任务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工作之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统筹协调人的各方面利益关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贯穿于生态建设,就是在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过程中,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凸显人的理性的思想观念之“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四是人的观念现代化内容的结构优化。人的思维方式现代化、心理状态现代化与思想观念现代化,构成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要素。人的观念现代化,不仅取决于每一观念现代化要素的发展,更取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内容结构的优化。思维方式现代化、心理状态现代化与思想观念现代化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彰显各自的功能,发挥各自的优势,结成相互的关系,确立相互的地位,形成合理的结构,这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结构优化的重要问题。在人的观念现代化内容结构的优化当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及其体系对人的观念现代化内容的统领作用;人的观念现代化内容构成要素之间,也不是功能与作用的统一,而是有着鲜明的层次及其不同的作用,这就是内容要素的相辅相成。

第五,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一是立足实践推动。改变现实是改变观念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其根本途径在于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与进步,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的思想观念。二是适应科学发展。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人在学习、运用并创造科学技术的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观念现代化过程或者叫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科技发展和人的观念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不仅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也越来越复杂,呈现出许多新的现实特点与发展趋势。三是注重理论武装。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活动以及人的观念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在人的观念现代化过程中,注重科学理论武装,是强化主体精神力量的现实路径,首先就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是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增强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人的思想观念及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体现于其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认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四是加强舆论引导。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及观念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受到社会实践的决定与制约,还要受他人思想观念的影响,这就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中的舆论问题;人的观念现代化中的舆论引导,就是通过引导舆论营造有利于增强人的现代观念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舆论氛围。五是虚心求教群众。向群众学习,也就是在人的观念现代化进程中要虚心求教群众,这是人产生新思想、发展新观念的重要途径。六是深化思想互动。目前,我国进入了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国内外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层次分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也相应地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可能为人的观念现代化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但同时也给人的观念现代化带来了挑战与压力;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加强人们之间的观念交流,深化思想互动,成为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总之,人类历史上的每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进步和观念更新为先导。没有观念的萌动,没有变革现实的需求,就没有勇于改革的胆略,更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以现代观念为先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进行重新审视,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努力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增长点和突破点,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人的观念现代化问题。人的观念现代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总开关和总导航。

四 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的观念现代化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我国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和研究需要,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研究方法,笔者试图在本书中付诸实践并大胆尝试。

第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成为贯穿于中国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原则。恩格斯在1859年为马克思的著作所写的书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就系统地阐述了这种研究方法,“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均有历史与逻辑两个方面,所以对事物发展要采取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就是对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再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遵循发展也是“从最简单的关系进到比较复杂的关系”的研究次序。但是,“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的方法是唯一适用的方法”。[60]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运用到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中,就要把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同我们对人的观念现代化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的认识统一起来,既要尊重、梳理人的观念现代化发生的历史事实,又要在逻辑上通过理论形态进行概括,揭示这些历史事实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这一方法同时也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发生的历史进程时,既要遵循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国现代化推进的历史顺序,也要善于发现和抓住人的观念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在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发生发展的逻辑进程和内在规律时既要遵循认识活动发展本身的内在逻辑,也要契合人的观念现代化实现的客观历史进程,使这种研究方法能够贯穿到研究活动的始终,真正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第二,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实践研究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方法与研究方法。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观念现代化,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通过理论所要阐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研究中,要着力探讨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追求活生生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因此,首先就应当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实证研究开始。社会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就是从社会实践出发,以社会事实来揭示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各种现象和内在本质。当前,开展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所采取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两种途径:一是深入社会各阶层、各地区进行调查,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捕捉大量社会事实。在调查研究中,把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进行。这种方法在人的现代化研究初期关注得较多,在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中也大量存在,如国民心态的调查研究。[61]二是在大量调查和吸取有关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有关测量人的发展的指标体系,设计成为问卷,进行大面积的社会测量。这种方法目前在相关学术研究中采用得非常多。例如,在我国发达地区进行的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的现代化的研究中,肖海鹏曾就“价值观念与现代化”在广东地区进行实证研究;[62]李萍等在广州进行“人的现代化”研究;[63]还有学者进行专项的调查研究,如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法治观念的实证调查研究就有:研究湖北省农民的法律意识,[64]研究上海地区市民的法律素质,[65]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意识[66]等。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我国由官方组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就是采取类似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力求利用第一手或第二手的相关研究资料,开展改革开放环境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

第三,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综合研究方法。综合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是从多向度出发,搜寻组成一个事物内在联系的各种因素,再通过对各因素的功能分析,构造出一组相对独立的概念模型。就是在理论推演的逻辑基础上,通过对某一事物内在多重因素有机分析而上升到一个整体认识的高度。在社会学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中,这种方法的采用以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等人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制的“综合现代化量表”以及这一量表所涉及的测量人的发展因素的166种指标最为典型。[67]英克尔斯的研究方法为我国学者所特别推崇,认为他以“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著名研究为实例,从研究设计、概念测量、资料分析、结果陈述等不同方面,系统解读和分析了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以逻辑性、严密性、现实性以及实事求是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精神是经验性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68]我国学者在人的现代化研究中也重视这一方法,国内学者以叶南客为代表,其测量因素涉及4个主要生活领域,共分为18个类别,150多个子项目,系统构建了“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69]台湾学者以李亦园、杨国枢等为代表,整合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力量,就中国人的性格、心理与行为、价值观、脸面观等编辑出版了“中国人丛书”,力图通过“多科际的合作”描绘“当代人文及社会科学家眼中的中国图像”,参考了美国人的研究方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特征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第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此,葛剑雄曾进行论证,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文特点的基础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在该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存在不受时间或地域限制的所谓“国民性”。[70]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让我们的理论思维更为开阔,使我们的研究结论脱离纯粹的逻辑推演,从而更加贴近事实本身。在现代化研究中,比较研究成为一种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这在国外与国内的现代化研究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在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历程中,清末的现代化起步时期、民国的局部现代化阶段、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的推进等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观念变革与更新,在这些不同事件及其推动社会进步中,人的观念现代化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在全球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中,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均存在着观念更新与观念现代化的问题,例如,古巴在2011年第六次党代会之后,选拔年轻领导和保障改革进度成为工作重点,“然而劳尔认为思想改造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党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克服思想上的障碍,摆脱多年来束缚他们的陈旧教条和观点”。[71]以中国不同区域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研究为例,广州地区在人的观念更新研究方面成果累累,在1987年学者就总结“广州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崇尚实际远离理论、急功近利的观念模式包含着一定的传统商品经济因素,从而使广州人在接受现代观念上比内地人更为容易”。[72]

五 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重点难点

从前述关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中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已经启动,尽管在总体上还不十分成熟,但是关于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人的现代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等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在描述了本研究将要开展的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等分析框架之后,大致可以勾勒出基本的、初步的当代中国人观念现代化的雏形与图景。而现在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无疑属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现在研究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也成为重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难点与重点之一就是,“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当然,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肯定要建立在“观念”与“现代化”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基础之上。首先,如何理解“观念”这一基本概念?观念作为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属于精神的范畴。在现代汉语中,观念作为名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思想意识,如破除旧的传统观念;二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现象。[73]拿“思想意识”来解释“观念”的说法在学术研究中肯定不是特别妥当。在哲学与社会科学中,还有许多与“观念”相类似的词语,如观点、概念、思想、意识、精神、理念、文化、文明、论断、意见、诉求等十余个基本概念,以及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意识形态、观念形态、观念系统等组合概念。只有合理界定“观念”的含义,才能进一步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人的观念现代化”。在现代学术时髦的“观念史”研究中,有学者将观念界定为“人用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所表达的意思。细一点讲,观念可以用关键词或含关键词的句子来表达。人们通过它们来表达某种意义,进行思考、会话和写作文本,并与他人沟通,使其社会化,形成公认的普遍意义,并建立复杂的言说和思想体系”。[74]用关键词来界定“观念”,如何在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中得以实现?如何界分其与其他概念的关联与区别?此外,就观念系统本身而言,如何理解各种观念,如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其次,如何界定“现代化”这一概念?现代化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是一个特别纷繁复杂的问题。“人的观念现代化”中的“现代化”到底指向什么?是现代化研究中所谓人文心理研究流派所称的“人的现代化”,还是与现代化相伴随的“现代性”,抑或是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新人”?再次,对“人”的理解。人的观念现代化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人,人的观念现代化最终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在西方哲学特别是人学研究中,关于人的各种观念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有宗教人、文化人、智慧人、自然人、道德人、理性人、生物人、文明人、行为人、心理人、存在人等各种关于人的观念;[75]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有“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等概念,实现了观念现代化的人,到底是哪种人?由个人组织的集合体如何实现观念现代化?还有,在当代中国,观念现代化在实践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就主体而言,有农民、农民工、青年、大学生、图书馆馆长、企业领导者、编辑、医务人员等;就领域而言,有德育、教育、译学、生育、学生管理、教学、研究、史学、法律、戏剧、小说等;就地区而言,有边疆民族地区、发达地区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具体观念的现代化。如何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观念现代化”中抽象出“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一个难点。

难点与重点之二就是,在当代中国,讨论人的观念现代化问题,肯定离不开中国社会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要求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背景下,执政党要不要实现自身的观念现代化?这与执政党领导下的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何种关系?目前,已有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现代化这一问题。[76]换句话说,在研究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一主题时,如何解决“人的观念现代化”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思想路线的关系?特别是在解放思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与此相联系,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现实状况到底如何?虽然中央做出了在新的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论断,但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观念到底是如何变革,变革到了什么程度,哪些思想观念实现了深刻变革。这些问题,更要深入研究,自然成为研究的难点。如何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实然状态做出界定、概括与抽象,是一个难题;要开展相关实证研究,第一手资料的搜集目前难度很大,只能借助某些第二手的数据资料和研究结论。

难点与重点之三就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实现观念的现代化,这是首要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现代化,但这只是一项具体工作范围内的观念现代化,还不是作为整体意义上的“人的观念现代化”。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功能与价值。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促进、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确实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3]新华音像中心学习部:《思想解放实录》,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4]《梁启超文集》,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页。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页。

[9]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11]同上书,第17页。

[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9页。

[13]同上书,第796—797页。

[14]同上书,第811页。

[15]本书编写组:《〈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165页。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43页。

[18]同上书,第15页。

[19]同上书,第45—46页。

[20]于布礼、孙志成:《卢梭作品精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16页。

[21]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一·不满》,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2页。

[22]本书编写组:《解读“十二五”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23]钱乘旦:《“现代化研究”远未过时》,《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17日。

[24]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6]翟江玲:《十八大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访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2日。

[27]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意见》,《南京日报》2012年8月28日。

[28]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110页。

[29]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5页。

[30]曹锡仁、李泽普、张胜利:《社会现代化与观念的演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3、79—80页。

[31]王国荣:《观念现代化一百题》,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32]姚俭建:《观念变革与观念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刘悦伦等:《现代人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34]林伯海:《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年第6期。

[35]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

[36]姚俭建:《观念变革与观念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37]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9页。

[38]陈志兴:《人的观念现代化与现代教育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9]韦广文:《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40]闫玉联:《论观念现代化及其在社会和人的现代化中的地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41]葛剑雄:《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2]周建超:《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2页。

[43]曹锡仁、李泽普、张胜利:《社会现代化与观念的演进》,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44]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9—435页。

[45]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46]刘悦伦等:《现代人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5页。

[47]姚俭建:《观念变革与观念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48]刘悦伦等:《现代人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51页。

[49]吴灿新等:《社会变革与观念变革——新时期广东观念变革实践的理性沉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5页。

[50]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459页。

[51]李萍、钟明华:《人的现代化——开放地区人的现代化系列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5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54]同上书,第9页。

[5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56]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5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8页。

[5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1页。

[5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99页。

[6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61]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

[62]肖海鹏:《价值观念与现代化——当代广东人价值观实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3]李萍等:《人的现代化——开放地区人的现代化系列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郑永流等:《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孙育玮等:《都市法治文化与市民法律素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6]柯卫、朱海波:《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7][美]A.英克尔斯、D.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二部分“测量个人现代性”以及5个“附录”。

[68]风笑天:《英格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69]叶南客:《中国人的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274页。

[70]葛剑雄:《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1][墨]赫拉尔多·雷奥拉:《八旬劳尔肩扛两副重担》,《参考消息》2011年6 月5日。

[72]《广州更新观念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开放时代》1987年第11期。

[7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02页。

[74]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75]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76]熊辉:《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现代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