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卿希泰

普米族历史悠久,是我国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和世界上各个民族一样,普米族也有和自己历史发展过程相应的宗教观念与活动。普米族宗教是原始宗教向制度宗教发展的过渡形态,体现了多民族多宗教聚合的文化特点。目前还没有人对普米族宗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熊永翔同志用数年时间,广搜博采,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写成《中国普米族宗教研究》一书,填补了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熊永翔同志多年来在学术上锲而不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修研究生开始,该同志就专注于普米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8年他考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更加关注普米文化,尤其对普米族宗教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勤奋朴实、好学深思,能够写出这样的著作,正是他在学术研究上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结果。

《中国普米族宗教研究》是迄今普米族宗教研究中内容最为丰富、运用资料最为完整、论述最为深刻的一部专著。该书在广泛调研和仔细求证的基础上,从普米族历史源流、宗教祭司与经籍、宗教仪式、哲学思想、多元文化背景、葬礼习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在剖析普米族宗教信仰的同时,也展示了普米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全貌。确切地说,该书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最为全面、系统介绍普米族的一部学术论著。该著作在学术上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普米族宗教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普米族宗教的著作。本书在汲取国内外普米族宗教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充分的田野调查,着重对滇西北普米族的社会历史环境、普米族宗教文化现象、普米族宗教祭司与经籍、普米族宗教价值取向的本土文化根基、多元文化的适应与变迁中普米族宗教文化等予以系统的阐述和研究。此外,本书还论及了包括“释毕戎肯”仪式场域内在的各种宗教实践活动,及受儒道和“藏彝走廊”民族文化影响的历史演变脉络。

第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普米族宗教、历史进行探讨。民族宗教研究的最大障碍之一便是语言,因此,许多外族学者研究民族宗教很难触及民族文化内核。该书用国际音标对普米族宗教经籍、普米语中的宗教词条加以标注,并运用历史文献中借用汉字记音记录的“藏彝走廊”民族称谓与现行普米语言进行对照,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对普米族宗教信仰、民俗传说等进行比较研究,论证普米族宗教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状况。

第三,填补了普米族哲学思想研究的空白。本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普米族宗教的坛场科仪,阐述了普米族祭司的职能及地位,全面分析了普米族宗教经籍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并以普米族宗教为蓝本,对普米族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开启了普米族宗教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

第四,首次从普米族宗教出发,开创性地提出普米族与“西夏”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本书还通过对“藏彝走廊”不同少数民族宗教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道教与儒家文化对普米族产生的影响,为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普米族宗教文化开辟了新的视野。

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探讨普米族宗教的研究论著,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当然,普米族宗教的许多问题还处在探索过程当中,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共同搞好普米族的宗教研究。

卿希泰

2012年7月7日于四川大学

(卿希泰: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