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抱节守志与陈师道的生平遭际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八月,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二月,年五十岁。著有《后山集》二十卷,含诗六卷、文十四卷,政和年间由其门人魏衍编纂成集[1],南宋时又有人增补诗文及其他著作,另编为《后山集》十四卷、《外集》六卷、《谈丛》六卷、《理究》一卷、《诗话》一卷、《长短句》两卷,共三十卷[2]。现两种版本均存:二十卷本有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前有南宋绍兴二年(1132)谢克家序,藏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出版;三十卷本有明弘治十二年(1499)潞州令马敦刻本,藏国家图书馆。

陈师道性孤介,有志节,好贤乐善,安贫乐道。曾敏行《独醒杂志》载:“元祐初,后山在京师,闻徐仲车之孝行,遂致书以通殷勤,托其门人江季共端礼持以往。季共见仲车言曰:‘友人陈师道好贤乐善,介然不群于流俗,闻先生之风,因愿纳交于下执,有书托端礼以致于左右。’公欣然发缄,读已,谓季共曰:‘陈君真贤者。某虽未之见,子谓不群于流俗,今读其书辞,敢以为信。然某年来未尝以诗文入京,故不能为谢,子其为我谢之。’季共以告。后山曰:‘仲车之介,当于古人中求,他日扫门未晚也。’闻者两贤之。”[3]因“闻徐仲车之孝行”,便“致书以通殷勤”,“愿纳交于下执”,典型的“好贤乐善”;时人江季共所言“介然不群于流俗”,又点明了其性格之孤介。《宋史·陈师道传》又云:“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4],也在称美陈师道之品性。陈师道的这种品性直接影响了他的交友和仕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