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几个特点

(一)自60年代中期起,贸易结算长期逆差。拉美历来是一个贸易收支顺差地区。从1937年到60年代中期,除1957年和1958年出现巨额逆差外,几乎连年顺差。从60年代中期起,由于出口经常下降,进口增长率不断提高,本地区许多拉美国家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周期性逆差。1970—1979年10年中,除1973年和1979年外,年年出现逆差,累计达130多亿美元。期间,巴西和墨西哥几乎连年逆差;贸易收支历来顺差的委内瑞拉和阿根廷也出现了逆差。

拉美连年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进口增长率超过出口增长率。许多拉美国家由于推行经济高速增长计划,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机器、成套设备、中间产品、粮食和燃料,因此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推行自由进口政策,通过降低关税、改变汇率、简化进口手续、放松管制和增设自由贸易区等办法来刺激进口,从而改变了进口量入为出的做法。拉美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从1960—1970年的4.2%增至1970—1980年的7.2%,而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从4.4%增至5%。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进口的增长尤为突出。

第二,原油进口量增加。整个拉美的原油进口量1960年仅为1.14亿桶,1979年增至5.22亿桶;加之原油价格上涨,使各国进口总额迅猛增加。石油及其制成品的进口额,1970年仅为6.5亿美元,1979年增至115.42亿美元,分别占拉美进出口总额的6.9%和26.9%。

第三,贸易条件恶化。许多拉美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收入减少,严重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据美洲开发银行计算,除几个出口石油的拉美国家外,70年代整个地区的贸易条件下降5%。以1970—1973年和1978—1980年期间商品贸易的价格作比较,巴西、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巴巴多斯的贸易条件下降10%,阿根廷、巴拿马和乌拉圭下降20%。同期,拉美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更为明显。70年代的10年中,对于不出口石油的拉美国家,贸易条件不利的占6年。贸易条件的好坏对那些出口产品不够多样化的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进口能力的影响更大。当然,贸易条件的好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并不完全一致,如巴西面临的贸易条件一直较为不利,但70年代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8%。70年代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的贸易条件较为有利,但同期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4.5%。

第四,无形贸易逆差不断增加。进入7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无形贸易,尤其是劳务进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务进口额在1971—1973年均为184.14亿美元,到1980年已增至562.5亿美元。同期,劳务出口额仅从101.12亿美元增至296.47亿美元;无形贸易逆差则从83.02亿美元增至266.03亿美元。无形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是由于70年代以来拉美以利润和利息流出的劳务开支空前增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西方国家控制了海上运输、保险公司、银行和交易所,使拉美国家承受了巨大损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材料,不出口石油的拉美国家在商品贸易中支付的运费和保险费1950年仅为6.1亿美元,1960年为9.6亿美元,1970年为16.7亿美元,1980年则猛增至91.5亿美元。无形贸易逆差的增加对拉美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二)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化不大。拉美一直以输出粮食、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外贸出口结构中的这一基本特点至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本地区出口收入的4/5仍来自初级产品的输出。目前,13种主要初级产品的出口额约占拉美出口总额的一半。许多拉美国家的出口至今仍严重依赖一二种初级产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材料,1980—1982年一种原料初级产品在拉美12个国家的出口中仍占1/3以上。燃料初级产品(原油)则在委内瑞拉、墨西哥、厄瓜多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4国的出口中占1/3以上。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涨落,对这些国家产生着重大影响。

尽管初级产品至今仍占大多数拉美国家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但与战前相比也有所不同。拉美作为世界粮食、原料和燃料供应地的作用在逐步下降。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材料,1955—1974年,粮食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已从20.5%降至14.2%,原料从8.9%降至3.9%,燃料从27.5%降至11.1%。初级产品在本地区出口中的比重,总的趋势在下降。五六十年代,初级产品占出口商品的90%以上,目前已降至8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结构业已开始多样化,制造业在本地区多数国家已成为主要经济部门,因而拉美制成品的出口正在不断增长。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制成品的出口额仅占拉美出口总额的6%和12%,目前已提高到20%。在制成品出口中,机器和运输设备的增加尤为突出。近年来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非传统制成品的出口也大量增加。1970—1978年,非传统制成品的出口增长了5倍。

制成品在本地区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本地区制造业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3个大国和4个中等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它们经济中最活跃的部门;拉美鼓励制成品出口的政策也发挥了作用。此外,国内需求减少。如1980年和1981年,因国内需求减少,巴西汽车出口增加50%。这些都是造成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增加的重要因素。

拉美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大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随着进口替代的发展,制成品在拉美进口中的比重已从1963—1968年的69.9%降至1973—1978年的36.1%。在制成品进口中,非耐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大大减少;用于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资本货的进口增加。但从70年代下半期起,粮食和燃料在本地区进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粮食年均进口量从60年代中期的610万吨增至1979年的1904万吨。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许多拉美国家人均粮食生产指数大幅度下降的结果。

在进口结构中,燃料的增加比粮食更明显。1960—1979年期间,拉美石油进口量增加了3.7倍,加之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燃料在进口中的比重空前提高。

拉美进口商品的大约4/5集中在拉美自由贸易协会(现为拉美一体化协会),加勒比和中美洲分别占本地区商品进口的15%和5%左右。安第斯5国通常占20%,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约占全部进口的一半。

(三)从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外)在拉美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下降;拉美国家相互间贸易不断上升;拉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同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增长加快。

拉美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至今仍占其对外贸易的2/3以上。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拉美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它在拉美进口中的比重从1963—1969年的79.6%降至1973—1979年的69.9%,在拉美出口中的比重从76.2%降至71.6%。而日本在拉美进口中的比重却从1961—1963年的3.7%提高到1977—1979年的7.9%,在拉美出口中的比重则从3.3%增至4.1%。

美国在拉美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突出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头几年中,美国在拉美对外贸易中几乎占一半,直到60年代初,仍占40%左右。近20年,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下降,它在拉美对外贸易中的绝对地位有所下降。1979年,美国仅占拉美进口额的34.9%,出口额的38%。拉美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相应下降。1950—1980年期间,它在美国出口额中的比重从21%降至18%,在美国进口额中的比重从29%降至15%。但拉美在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以1980年为例,美国对拉美的出口额约占它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额的48%,从拉美的进口额约占它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额的33%。

随着拉美民族经济的发展,本地区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1950年和1960年,本地区内部贸易在全部出口额中仅占8.1%和7.6%,在全部进口额中仅占10%和8%。进入60年代后,由于一体化运动的逐步开展,拉美各国间相互提供优惠,商品贸易大量增加。此外,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制成品大量出口,其中一半以上在本地区市场寻找销路。加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拉美国家向外部市场的出口面临很多困难,转而重视对本地区市场的开拓。拉美各国政府和企业家对本地区各国间的双边和多边贸易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由于这些因素,1960—1970年和1970—1975年间拉美各国间的贸易分别以年均增长10.2%和25.7%的速度递增。中美洲共同市场国家积极开展本地区内部贸易,1974年它的出口总额中将近30%是输往本地区国家的。近年由于局势动荡,拉美国家内部贸易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直至1978年,在进出口贸易中,地区内部的比重仍达到31.4%和24.4%。就其他国家而言,巴西、墨西哥和安第斯5国的出口商品中,有1/8到1/7是在本地区出售的。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在本地区内部贸易中以出口制成品为主,本地区其他国家已成为这3个国家工业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阿根廷出口商品中大约1/4是在本地区市场出售的。近20年来,英美传统市场在阿根廷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拉美内部市场的地位稳步提高。1979年,巴西在阿根廷进口中仅次于美国,成为阿根廷第二大供应国。1969—1979年10年中,阿巴双边贸易增长4.3倍。近些年来,巴西同智利、巴拉圭、墨西哥、委内瑞拉、乌拉圭、秘鲁等国的双边贸易也发展较快。巴西现已成为智利交通运输工具的主要供应国,同时从智利大量进口铜,它还取代阿根廷成为巴拉圭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的主要供应国。1980年,巴西对本地区的出口额第一次超过对美国的出口额。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本地区国家的出口中制成品占60%,虽然这些制成品在技术上不算先进,但在价格上具有相当高的竞争性,同时适合当地国家的实际需要。

近20年来,拉美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明显增加。中东、亚洲和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在拉美出口中的比重,从1963—1969年的1.4%提高到1973—1979年的3.7%,在拉美进口中的比重从3%提高到13.8%。拉美同亚非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扩大,是由以下几种因素促成的。第一,许多拉美国家奉行对外贸易多样化政策,以减轻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依赖。以巴西为例,1960年它向非洲国家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不到1% ;而从非洲国家的进口额只占其进口总额的0.5%。到1981年,在巴西进出口总额中,非洲的比重分别占9%和7.3%。第二,拉美从中东国家进口石油,同时向它们出口汽车、电器等工业产品和牛肉、冻鸡等食品,从而扩大了双方的贸易额。第三,近些年,东盟5国经济发展较快,同拉美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多。拉美已将其作为发展经济关系的重点地区。第四,拉美同非洲和中东在历史上和文化上存在着不少共同点,有利于双方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同中国的贸易正在不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拉美同中国的贸易微乎其微。五六十年代,拉美除古巴同中国建立了正式贸易关系外,只有少数几国同中国有民间贸易往来。60年代中国从拉美的进口年平均额只有1.2亿美元,向拉美的出口年平均额仅为800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同古巴的贸易上。70年代,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秘鲁、圭亚那、牙买加、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委内瑞拉、巴西等国相继同中国建立了正式贸易关系,互设了商务处,并有7个国家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拉美同中国的贸易才有重大突破。1979年中国从拉美的进口额比1969年增长近19倍,同期它向拉美的出口额增长3.5倍。80年代,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同中国互设了商务处,哥伦比亚还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1981年,拉美同中国的贸易额比1979年增长了12%。中国同拉美的贸易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巴西、古巴、智利、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和秘鲁。1983年中国同巴西的贸易额达7亿美元,1984年将增至10亿美元。

拉美同苏联、东欧等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始于60年代初,当时贸易额不大。70年代后,双方贸易增长较快。通常,拉美向经互会成员国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它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增长速度。双方贸易中,经互会成员国除个别国家在个别年份出现顺差外,一般为逆差。70年代,经互会成员国向拉美的出口总额只相当于从拉美地区进口总额的35%—50%。其中苏联、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同拉美的贸易中逆差较大。1977年,拉美在经互会成员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4.5%和3.4%,在经互会成员国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中,拉美通常占35%和20%。拉美主要向经互会成员国出口农业和矿业的初级产品。

同经互会成员国进行贸易交往的拉美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等国。双方除了签订为数众多的长期贸易协定外,还订有一些提供具体商品的长期合同。如巴西在同波兰签订的一项合同中规定,巴西以提供铁矿石换取波兰的炼焦煤。1970—1976年巴西与波兰的贸易额扩大5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类长期合同取得的。

在拉美同经互会成员国的贸易中,苏联占有突出地位。拉美有25个国家同苏联有贸易往来。12个拉美国家同苏联签订了协定,规定用分期付款或用出口本国商品的方式购买苏联的机器和设备。拉美国家还同苏联签订了许多长期供货协定,其中有阿根廷向苏联提供粮食、大豆、肉类的协定;秘鲁向苏联提供有色金属的协定;墨西哥用提供硫黄换取苏联拖拉机的协定;巴西同苏联互换商品的协定等。此外,还有8个拉美国家同苏联建立了政府间的贸易机构。1980年,阿根廷出口粮食的60%以上输往苏联,苏联成为阿根廷农牧产品的第一大进口国。1981年,拉美(不包括古巴)同苏联的贸易额约32亿卢布,其中苏联从拉美的进口额为31亿卢布,向拉美的出口额为1亿多卢布。苏联力图通过大量贸易逆差扩大它对拉美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四)在加强商品出口的同时,技术出口得到了初步发展。拉美国家传统上是技术进口国,而不是技术出口国。自70年代起,本地区经济实力最雄厚、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通过专利使用证、咨询、技术援助合同、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和工程服务项目等业务的扩展,不断加强其技术出口。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的技术出口分别超过30亿美元(1966—1980)、8亿美元(1974—1979)和4亿美元(1973—1980)。巴西技术出口的收入主要来自向海外提供成套设备或大规模地为国外提供成套基础设施。巴西向海外提供钢材、食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纸张、耐用消费品等成套设备,也向海外提供水力发电、电网、公路及其配套工程、通信、港口、城市工程、机场和供水系统等项目的设备。墨西哥技术出口的范围包括提供生产钢、玻璃、纸张、化纤及各种化工产品的设备和技术。阿根廷向海外提供的项目有成套设备的电子通信工程、医院和机场设施、石油泵送站、天然气和石油的终点设施,以及食品厂、制药厂、抗生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工厂。

由于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在本国生产过程中对以前进口的技术进行了改造,它们出口的技术对于广大发展中地区较为适用,因此深受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如巴西工业技术出口项目中,60%输往其他拉美国家;民用基础设施出口项目中,其他拉美国家占68%,中东占12%,非洲占13%;咨询合同中,86%是同其他拉美国家签订的。墨西哥和阿根廷的技术出口几乎全部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述3国的技术出口主要是由国营企业经营的,如巴西石油公司、墨西哥建筑公司、墨西哥技术公司等在出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政府通过税收鼓励、提供资金、承担风险、提供服务等措施,大力促进技术出口的发展。毫无疑义,这些国家从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进口替代发展到出口某些适用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