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实现农业发展内生驱动

内容提要:根据国家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要求,江苏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江苏从完善农业科技链的角度出发,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归纳农业科技链中科技创新转化的作用原理,分析认为江苏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政策倾斜,使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且体系逐步健全;同时分析也认为江苏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存在着应用需要强化、主体作用有待增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和投入仍需提高等主要矛盾问题。基于此,在提出当前江苏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主要任务措施的基础上,尝试为促进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要求,江苏省从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转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促进江苏科技创新转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内生驱动打下基础。本文试从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关系出发,结合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尝试为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措施。

一 科技创新转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关系

(一)农业技术创新转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增长是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同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顾焕章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动力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革命能够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在技术创新和由此带来的收益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蒋和平分析了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并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运行模式。钱加绪认为需靠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用科技强农惠农富农。可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不仅导致生产手段变革、生产资料规模扩大及效能提高,也导致了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组织完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促进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与农业教育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链中各个科研活动分工不同,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主体经常分离,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需要特殊的制度安排,既包含诱致性制度变迁,又包含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理论上而言,科技创新转化的对象是试验发展的产品,市场信号应当通过科技链条(图1)传递给科研机构与高校;而科研机构与高校应当在科技成果市场发育与农业发展的变化中,既需要遵循科技发展基本规律,也需要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根据市场需求信号,为市场提供适用技术创新与服务。

从市场发育来看,应通过技术市场实现和增加以科技成果为主的技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技术商品的有效转移,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使用,科技与产业实现了有机结合,在这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技术商品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样,在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农业推广机构、政府各个经济主体,分工不断细化、明确,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就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img

图1 农业科技链示意图

二 江苏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农业技术创新转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江苏正处于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期、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活跃期。然而,江苏人口多、农业耕地资源少、资源约束的矛盾越发突出,要素投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越发明显,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面临社会需求、产业化发展、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等农业发展新形势,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由较多地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营方式改变,使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成为江苏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最大引擎。

(二)农业技术创新转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江苏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当前,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大幅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抢占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切实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因此,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江苏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农业技术创新转化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

随着江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供给不足与生产需求多样化、小农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等已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要使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内生化,对提升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显得十分迫切。

三 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优势特点

(一)农业科研创新转化能力实力雄厚

在科研能力建设上,江苏农业科技研发实力强劲。江苏是全国农业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近90家,其中涉农重点实验室16家、涉农企业院士工作站32家、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多家。[1]如此密集的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在全国堪称一流,涉农科技人员在各省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排序上高居前列。

在科研水平发展上,江苏农业科技学科优势明显。其中,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装备、作物育种、动植物保护、淡水渔业、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多个学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并取得了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江苏依靠强大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南方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

(二)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实施效果显著

从整体实施效果看,江苏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在农业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12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38个,9个畜禽新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近1800项。[2]江苏通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了农业跨越式发展。

从重点实施领域看,江苏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对关键共性技术的需求,重点支持重大核心技术创新转化,组织实施了高产、多抗、广适粮食作物品种选育,盐土农业、设施种养和智能化农业新型装备、农业滩涂资源生态开发技术以及秸秆等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等新型生物制剂,攻克了一批能有力促进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基本建成

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要平台。江苏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50多家,各园区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成为区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高地和技术辐射中心。

农业科技企业成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江苏已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达250多家,借助企业建立省级以上技术创新载体90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5个。农业科技型企业对建设特色的农业技术创新转化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提升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江苏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产业提升和产业链延伸关键技术创新为重点,协调涉农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建了“肉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为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共性关键技术创造了条件。

(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体系逐步健全

江苏“送科技下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围绕地方农业发展需求,以产业化为主线,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村一品”,科技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江苏已先后从全省各类涉农科教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了5000多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指导服务活动,直接培训农民200万人次,组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000多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4000个(项)。

江苏按照“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网络体系构架,形成了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全覆盖和连锁经营。重点围绕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特色畜禽、特种水产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分店、便利店。已形成在苏北每个县市1家分店带2—3家便利店,在苏中、苏南每个省辖市都有分店的发展布局。并按照有店面、队伍、网络、基地、成果、品牌的组建模式,构建起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信息流与技术流相结合、网络服务与专家服务相结合、咨询服务与培训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四 江苏科技创新转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应用需要强化

农业科研成果只有进行有效转化,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尽管江苏农业院校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应用型研究成果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还显不足,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鉴定、论文、报告和专利等形式上,实现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较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转化、教学、推广、应用之间的联结机制相对欠缺,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渠道不畅;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一些成果在理论及技术上可行,但因成本原因缺乏实用价值,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二)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效果不佳

江苏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业产业体系,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分散、面广、外部性强等特点,较多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按照市场规律转化,尤其是农业科研创新转化在缺乏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协助下,导致成果推广应用受限、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效果不佳,科技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显现。江苏的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但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比例偏小,存在成果与生产脱节、技术难配套、缺乏经费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供需上也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科研成果供给与企业、农户需求间存在差异。

(三)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主体作用有待增强

江苏农业科研主体存在重引进轻创新、重眼前轻长远、重专利申请轻技术应用的现象,仍缺少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的农业科研产出和应用,归因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开发资金不足,贷款份额有限,缺少完善的中试基地和现代化的科技试验手段,大量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和实验阶段。企业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运行中最重要的主体,江苏的种子企业,农用物资企业,农产品流通、储藏与加工企业等普遍规模较小,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吸收能力有限。简言之,江苏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法律、金融、信贷及税收等支持体系不完善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健康发展。

(四)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活力不足

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但在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束缚。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应用导向不突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市场化服务机制建设滞后,创新转化资源的活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等,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中由于各方的价值认同、预期收益、产权归属、投资比例、业绩考核和利润分配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活力。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科技诚信环境尚未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还不成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但在人才流动、股权分红、成果转让奖励、知识产权保护、院所与企业产权以及科技人员从业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方面还需完善。

(五)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投入有待提高

投入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江苏省财政用于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总量投入还显不足,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投入占比偏低,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平台职能弱化,在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下,小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投入更是有限,再加上农业从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对新技术应用的投入动力不足,这些现象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成果应用。此外,财政投入在引导带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及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方面的乘数效应也有待提高。

五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措施

(一)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经济升级

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加快推进江苏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技术变革和科技创新转化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坚持产业需要导向,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

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江苏农业重点发展领域,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和新模式“四新”的创新应用,快速形成产业化规模优势。加强现代农业远期部署,布局新一批信息农业、物联网农业、创意农业、生物农业以及滩涂农业等前沿性、战略性农业产业,培养农业新增长点。

无论是新兴农业产业培植还是传统农业提升,应坚持走农业科研创新引领发展的路子。重点支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高成长性农业产业。通过“四新”运用,引导粮食生产等传统农业快速升级,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产量,保证基础性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有效供给。

(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领军单位,提升整体创新转化能力

提升江苏农业科研院校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农业科研院校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水平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强化江苏各市县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江苏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鼓励联合国际农业科研机构或农业科技型企业,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消化吸收国际农业先进技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战略联盟、院企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各类农业创新转化组织建设,增强农业科研院校和农业技术型企业协同创新转化能力,在农业创新活动组织、技术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提升农业整体竞争优势。

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农业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吸引集聚全国农业高端人才,开展农业重大技术研发应用,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型龙头企业。

(三)建设高水平农业科技园区,构筑农业发展的创新示范高地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资源禀赋优势、科技集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核心区、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和传统农业升级改造先行区。

根据资源和人才特色,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优势领域,确立各个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定位、建设重点和功能布局。重点支持江苏白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江苏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基地。

吸引农业高端研发资源和骨干科教力量进入园区,建立科研院校、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和科技服务团队进入园区的便捷通道,促进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资源要素在园区集聚。建设科技农业产业园、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孵化高成长性农业企业,催生高科技农业新业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创新转化集群,把园区建成农业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四)加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化学品;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网络。

利用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到江苏投资,引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和健康农产品生产。利用农业发达区域的农业企业及其拥有的资金、技术、市场及信息等优势,对江苏的农产品进行开发与生产,特别是在苏北地区投资兴办农业园区,进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

重点发展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加工业、渔业+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等农业循环模式。在农林牧结合、林农渔结合、农牧渔结合、林牧渔结合模式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科技创新转化,实现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五)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加快建设符合农业科技自身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设计出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以农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江苏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水平。

完善农业高校院所科研评价体系,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引导农业高校院所科研创新活动面向实际需求。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制度,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农业高校院所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更多介入早期研发,提高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参与、吸纳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掌握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加强全省性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特色,采取多种机制建设农业技术创新转化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加强区域性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市场化的技术成果交易机制;鼓励和支持省内农业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成立专职科技服务队伍。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维护产学研合作各方合法权益。对基础性、公益性平台实行绩效评估、运行保障、滚动支持机制,确保农业公共科技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六)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起新投融资机制

完善江苏农业科技金融合作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投融资机制,使农业科技金融成为农业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和活力源泉。

积极向国家争取,在江苏设立面向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具有法人性质的政策性农业科技银行,通过信贷与投资、股权与债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的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大体制性突破。

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采取直接股权投资、优先股权投资、可转换债等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实施农业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挥投资导向和战略引领作用。

发展农业创业投资,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创投机构发展,引导创投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尤其是初创期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

六 政策建议

在完善农业科技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政策的研究与突破。特别是从单纯的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发表论文量更多转向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推广应用上来,从简单资助农业科技研发更多转向支持应用和人才建设,从制定政策更多转向落实、监管政策。

(一)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投入稳定增长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江苏已具备了建立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应确保财政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资金投入逐年提高。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和公共科技部门研发的主力军地位。那么,加快创新投入机制,引导多元主体投入,应建立起“财政投入主导、农业企业投入并重、信贷投入助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投入体系。尝试设立农业科技小企业孵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转化;扩大农业科技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规模,支持引进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建设面向全省的农业产业技术开发、农业技术资源产权交易、农业科技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资源的整合集成

加强农业“政产学研”结合和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转化战略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集成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创新转化资源,形成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合力。推动现有的政府农业创新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农业项目资金、农业保险和再保险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各类农业专项资金集成联动,充分发挥政府农业资金的最大效益,实现其乘数效应。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体制机制创新

在农业人才激励、农业与金融结合、农业人才培育、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新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政策措施,大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个人享有比例,着重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人员待遇,鼓励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成果以股份形式参与分红,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机构和新型农业科技金融机构,设立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投资基金,实行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自主技术审查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项目资金管理,建立起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项目资金管理体系,以体制机制的突破,营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驱动的良好环境。

(四)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激励与考核

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和多流程的复杂系统,从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要求出发,可采用绩效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并建立起以绩效和激励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运行机制,构建激励、约束并存的绩效反馈、改进与应用机制等,来引导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生驱动。具体操作上,适当扩大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科学技术奖的奖项数量,增设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转化、国际科技创新转化合作等奖项。加强对创新型省份建设主要指标的考核,激发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自主创新活力。

(五)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重点政策的落实和监管

落实好现有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对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农业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补贴、自主研发农业新技术和新模式首推首用、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重点政策的落实,大力优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转化环境。要综合运用检查、调查、审核、督促、反馈等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政策监管水平。建立适时的反馈纠错机制和考评机制。根据政策落实具体情况,引入公众、受益群体或第三方的监督,通过建立畅通渠道,向下使公众充分获取信息为公众监督提供条件,向上使民意得到有效传递,实现过程监督、动态监管,追踪问效。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要考评政策的落实情况,也要考评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要从深层次上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政策的预期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焕章:《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若干问题》,《江苏经济》2002年第2期。

2.[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张进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4.钱加绪:《靠创新促进科技进步 用科技强农惠农富农》,《农业科技管理》2012年第2期。

5.邢大伟:《试论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8期。

6.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孙东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探讨》,《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3期。

9.毛雪峰、刘冬梅:《服务体系、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创新波及》,《改革》2012年第2期。

10.秦建军、刘华周:《江苏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福建农业学报》2013年第5期。

11.李家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第5期。

12.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科技管理》2013年第3期。

13.秦建军、刘华周:《江苏省财政农业投入的资源配置与机制设计》,《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10期。

作者信息:

研究基地: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秦建军

主要参加人员:刘华周、亢志华、陈海霞


[1]数据来源于2012年《江苏科技统计年鉴》。以下除有特殊说明,数据均来自《江苏科技统计年鉴》。

[2]《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