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谱写中国梦江苏新篇章: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成果报告汇编(2013)(上、下册)
- 刘德海主编
- 9621字
- 2021-03-30 08:40:06
现代服务业创新驱动江苏转型升级的机制、因素及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外现代服务业与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国内的上海、北京、杭州三城市现代服务业转型,以及江苏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思路、现状以及相应的政策启示。目前我国正积极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优化产业格局,为持续顺利推进我国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高科技引导服务业全面发展成为重要途径。同样,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江苏省来说,也是一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为此,江苏省将在国家大的环境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现代服务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定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战略。
一 序言
(一)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其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二)转型升级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先进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已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与此相伴随,江苏省也必然比其他地方更早更多触及制约发展的种种问题,而这些或浅表性或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往往都要走经济转型升级之路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正因此,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最为重视的工作取向,特别强调在持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二 国外服务创新前沿动态及其经验启示
(一)国外现代服务业与技术创新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1.服务经济在全球高位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化是近4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从1970—2008年的近40年间,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一种被称为“经济服务化”的过程。
2.制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中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创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延伸,制造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服务业逐渐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服务工业化取向增强。
3.研发服务业近十年快速发展
研发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追求研发的有效性,希望更多地寻求外部支持。随着创新模式的改变和全球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市场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国际性的研发外部转移趋势不断加强,一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以从事研发和经营,提供智力成果、技术服务和现代商务服务的研发服务业应运而生。
4.信息、物流、商务、金融服务产业深入广泛发展
美国是当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商务服务业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增长势头。金融服务业处于现代服务业的顶端,起着基础和支配作用。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现和选拔机制、投资机制、规范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监督机制、退出机制、企业家培育机制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和动力。同时资本市场滋生出一大批创投、股权投资、券商、管理公司、中介咨询公司、辅导公司,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国外经验对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启示
通过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解决服务业创新不足的问题,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国外经验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一是改善服务业创新政策环境;
二是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创新的财政环境;
三是培育有利于服务业创新的人才环境;
四是建设有利于服务业创新的技术环境。
三 江苏服务创新转型升级
(一)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江苏省服务业产值虽然由1999年的4577.47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25.18万元,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35.6%上升到2008年的38.1%,但几乎每个年度均落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1%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目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体技术含量还不高,附加值比较低,更多的还是建立在低劳动成本的服务行业中,导致总成本偏高。高成本、低效益的服务业现状成为制约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通过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服务业的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重点技术瓶颈问题。
1.基础通信和网络技术有待更新
基础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最基础的部分,发展迅速,技术进步明显。涉及接入技术、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等。但是也遇到地址资源的困难。为了彻底解决互联网的地址危机,江苏省应大力开展IPV6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信息化程度偏低
在服务业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市场营销方面,大多数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人员组织和宣传上,而对通过信息化改造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获取信息手段关注不够,投资不足;企业之间建立信息联系的比例约为10%,说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沟通方式上,这样必然会造成信息的延迟性和工作的低效率;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系统,更不要说应用供应链管理等。江苏省服务业信息化程度偏低也导致了服务业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低。
3.标准化程度不高
江苏省服务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物流业、电子商务、商业零售连锁业和餐饮连锁业的行业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江苏省应尽快建立起服务业统一行业标准。基于业务信息实体模型并可向任何语法描述映射的电子档格式以及业务过程和信息模型等,将满足和适应不断发展和出现的新技术要求,进一步促进数据共享、系统互操作性。
4.现代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不足
江苏省服务业在商贸领域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也较为稀少。江苏省服务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基本上处于概念引入阶段,只有少数行业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
(三)江苏省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
江苏省在转型升级方面发布了《转型升级工程推进计划》,明确了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前进方向及发展路径,主要是力求通过转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关键领域和技术环节实现新突破,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跃升,推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军的关键期,必须解决好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攻坚战,实现开放条件下以我为主的又一次生产力爬坡;二是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扎扎实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的落实,进一步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在物流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江苏省把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落实“服务业提速计划”的重要内容,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物流业平稳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1.规模效率持续提升,重点项目持续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针对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九大物流业重点工程,全省围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城乡配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重点领域,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和推进力度,有力带动和支撑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服务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化物流方式广泛应用,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区域物流网络初步形成,冷链物流粗具规模,粮食仓储物流能力逐步提高。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等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运营主体持续壮大
一批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区域化和服务模式多样化的物流企业群。2010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企业达132家,136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平均业务收入3.66亿元,平均利税2920.6万元。物流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批传统运输、仓储、联运企业通过模式创新、流程再造和服务延伸,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重点物流企业通过兼并、上市等形式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江苏,提高了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
3.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依托交通枢纽、经济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全省建设了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全省已形成一批功能较完善的物流园区,实现仓储、运输、配送、商务配套等功能集成,成为供需对接、集约化运作的物流平台。此外,全省建成四个综合保税(港)区和一批叠加保税物流功能的出口加工区,有力提升了江苏省保税物流服务能力。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了大量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4.区域联动持续发展
随着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步伐加快,江苏省与新欧亚大陆桥沿线地区、淮海经济区等地的物流合作不断加强。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步伐加快,江苏与上海、浙江在物流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省内三大区域间在口岸合作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统筹力度加大,形成了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格局。
5.发展环境持续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到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008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40万标箱,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2000公里,“7+2”机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物流政策环境不断改善。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在财税、土地、价格、人才、投融资、交通运输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物流统计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
(五)江苏省服务业转型的工作重点
为了实现服务业提速计划目标,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在重点领域上谋发展,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在关键举措上求突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1.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
金融、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产业规模较大,其发展速度的提高、发展效益的提升对江苏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租赁、基金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贷款。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融资市场化进程,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种股权类投资基金。积极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增加交易品种,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建立数据冗灾备份及共享中心。支持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地方金融业发展。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物流业。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空港、海港、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运输业,努力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报税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化,加大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商贸流通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各类专业市场,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发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打造江苏“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目标,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附加值。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消费水平。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围绕精品线路,扩大宣传推介,突出区域特色,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中心镇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力度,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2.大力发展服务业新领域,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
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业新产品,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科技、商务、教育培训、居民服务等产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等优势软件发展,积极构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软件与应用互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及数字内容服务。注重资源整合,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着力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方案解决商。
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离岸外包,重点发展以后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大力培育和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促进境内外包发展,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扩大内需市场。
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加大商务服务业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入驻江苏,扶持有实力的本地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教育培训业。顺应服务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层次、领域和途径。充分利用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业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支持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迅速做大做强。
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采取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3.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促进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全省“四沿”生产力布局,强化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突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层次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优化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高端服务业,着力提升对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服务功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发展为化工、钢铁等产业配套的港口运输、生产资料及大宗产品交易市场等,促进沿江工业降本增效。构建沿海经济服务集聚带,加快沿海港口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和物流配送功能,发展进出口贸易,增强现代服务业对沿海开发的支撑能力。建设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农副产品市场以及为加工制造业配套的信息、科技、金融业等,促进沿线工业提速增效。
4.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
推动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集聚区转型升级步伐,强化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注重产业园区配套,充分利用江苏省开发区数量多、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突出主导产业,通过建设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产品交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生产服务配套,加快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互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注重服务功能完善,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注重存量转换,依托城市存量资产,加快推进商务、创意集聚区建设。充分利用原有工业遗存,结合城市功能地位和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商务、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促进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5.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制定创新战略规划,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注重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主导作用、经营团队的创新骨干作用以及科技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不断优化企业结构。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广、辐射示范性强的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向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通过建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外向型步伐,通过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加入海外技术联盟等方式促进企业与国际技术接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六)为省委、省政府提供的决策思路和工作建议
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显著作用;市场开放度、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等指标对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有着正向的影响,但服务业的集聚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要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二是要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提高经济活动中服务业的附加值,实现制造业的高级化与服务业的现代化;推动服务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生态的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服务业集聚,提高服务业集聚水平
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仍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江苏省目前服务业集聚水平仍相对较低相关的。这也就需要江苏省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集聚,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有利于江苏走出一条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资源共享、规模经济、产业关联度强的社会服务网络体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形成外部经济优势。同时,服务业集聚也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形成知识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促进江苏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人力资本与江苏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提升江苏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要注重引进服务业专业的人才,并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应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市场开放
市场的开放对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在偏重于创造业对外开放的现实背景下未能得到充分的显示。江苏省应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进入壁垒的清理,积极引进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4.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推进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也为服务业的集聚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服务业的效率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显著提高。因此,在推动江苏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以服务业要素的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
5.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优化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机制,作为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区域,江苏省应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切入点,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先进制造业高级化的助推器;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强化专业化分工优势;推动产业融合,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机制,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交叉推进,并在推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不仅是重要的工作取向,而且将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如果说近几年来在推动科学发展实践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江苏省对加快转型升级有了“认识上的大觉醒”,现在更需要“能力上的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彭芳:《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生态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2年。
2.毕斗斗、谢蔓、方远平:《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创新的融合与互动关系——基于广东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10期。
3.薛原:《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进入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英英、高昌林:《欧盟国家服务业创新现状及对中国的政策建议》,《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8期。
5.陈春根、虞俊杰:《上海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3期。
6.周德发、张翊:《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基于广东数据的经验分析》,《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
7.付夏莲:《科技服务业创新联盟空间运行机制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3年。
8.易伟义、余博:《区域自主创新联盟的组建机制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
9.陈雄辉、付盛松:《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科技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期。
10.杨勇:《构建广东科技服务业联盟的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8期。
11.殷群、胡大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大问题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
12.Michael Fritsch,Viktor Slavtchev,“How does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No.1,2010.
13.Jiancheng Guan,Kaihua Chen,“Measuring the innovation production process:A cross-regio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high-tech innovations”,Technovation,No.5,2010.
14.Hugo Pinto,João Guerreiro,“Innov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latent dimensions:the case of the Algarve region”,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No.2,2010.
作者信息:
研究基地:江苏现代信息服务业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首席专家:叶美兰
课题负责人:叶美兰
主要参加人员:郝为民,胡学同、殷群、高斌、张相斌、杨震、朱洪波、张顺颐、王汝传、王林林、朱卫未、岳中刚、翟丹妮、洪小娟、骆公志、杨小军、秦军、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