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竞争态势与中非合作的战略意义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世界迈进21世纪,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并行发展,日益呈现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世界格局正在从单边向多边、从大国主宰向平等参与、从排他到包容转变。引人注目的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崛起,特别是以大洲为基础的区域组织的发展,形成各自的合作模式,引领区域内的国家联合自强,共同发展,成为争取分享全球化利益的重要途径,改变着世界的力量对比。以区域一体化为基础的全球化,由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多个共同体组成,或将催生一个没有霸权的世界。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当前国际格局、力量对比变化的酝酿和博弈过程中,世界仍面临着和平发展与战争威胁的较量。

(二)国际竞争的态势和前沿议题

当前国际势力竞争的实质,依然是生存条件、生存空间的争夺。未来5—10年,国际经济形势仍将处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下。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问题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由于经济衰退导致普遍的失业压力,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倾向正在加剧。

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世界经济摆脱衰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推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所催生的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改革之中,发展中国家集团,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大国,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地区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多种方式,使南南合作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世界经济的衰退给非洲经济带来的冲击,增加了非洲国家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和合作伙伴的紧迫性。当前,在美欧金融危机和债务困境短期难以摆脱的形势下,中国与非洲经济合作的全面推进,已经成为推动非洲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力。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关系日益受到国际关注。走向非洲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出头鸟。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非洲的竞争,越来越围绕着目前全球发展面临的一些前沿议题在展开,其中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经济合作方式是不是能使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和人权的关系、国际秩序改造当中发展中国家权益的体现等等。

同时,冷战思维仍是西方客观对待中国与非洲发展关系的障碍,特别是针对中国国有企业的遏制策略,不断翻新。比如美国国务院负责经济、能源和农业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提出“竞争中立”概念,以中国国有企业为攻击目标,断言中国模式“扭曲”了竞争,在多方面对美国的就业和竞争力构成了直接威胁。美国正在经合组织内与其他成员国,力图对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重大调整,在贸易和投资两方面更新现行国际经济准则,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制定“竞争中立框架”。美国国务卿提出要建立“公正、自由、透明和公平”的全球体系,并呼吁“经济价值观相同的国家需要制定和落实新的协定和机制,以确保公平竞争”。[4]西方与中国在非洲的竞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更为深入,从政治和道义的攻击,转到企业竞争能力的博弈和对中国模式的否定,并关系到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

(三)巩固在非洲的外交阵地,符合中国长远的战略利益

保证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点。在新旧国际秩序的博弈当中,在出现新的力量平衡和相关国际合作机制之前,中国面对西方的围堵和挤压、新兴大国的竞争和猜忌,需要相对稳定的国际支持基础与合作伙伴。非洲对中国不构成威胁,而有可能继续成为中国外交的大后方。因此巩固和提升中国与非洲的全面合作,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深入实施对非“走出去”战略,不断充实中非合作内涵、提升中非合作层次,对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夯实我国外交工作基础、服务国内发展大局具有重大意义。[5]

维护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中非合作当中考虑到中国的长远利益,同时要顾及合作伙伴的核心利益,与非洲的共同发展,应该是不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