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 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 吴德义
- 2109字
- 2021-03-30 06:57:13
一 明代建文史编撰的缘起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感受到藩王威胁的年轻皇帝,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辅佐下,开始了削藩历程。早怀贰心的燕王朱棣打着“遵祖制,清君侧”的旗号,发动所谓的“靖难之役”,经过三年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建文帝是合法天子,且向往儒家政治,比较得臣民拥护。朱棣夺得皇位后,建文朝臣多忠于旧主,不肯依附新朝,致使朱棣采取了残酷的杀戮手段来巩固统治。方孝孺被诛杀“十族”,株连门生故友;景清则遭到“瓜蔓”抄杀,攀延乡里百姓。朱棣即位,又发布诏令,以即位之年为洪武三十五年(1402),此后编撰《奉天靖难记》又用洪武年号取代建文年号。这等于宣布,朱棣继承的是父皇太祖的皇位,接的是太祖之统。朱棣不为建文帝修《实录》,还千方百计地焚毁建文朝史料,“千钩百索,只字不留”。在朱棣的血腥统治之下,无人敢言建文时事。永乐时修《奉天靖难记》、《明太祖实录》,丑诋建文,诬方孝孺等为乞哀之徒。宣德时修纂《明太宗实录》,继续攻击建文帝,美化朱棣,由此造成了建文帝形象的严重歪曲和真实历史记录的空白。
然而,历史不可能永远被歪曲,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宣德以后,建文史事的歪曲与空白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发出了重写建文史的呼声。大学士杨士奇作诗悼念建文朝死事大臣颜伯玮,诗云:“千载河山遗县在,一门忠义史官知”。成化时,莆田人彭韶作《哀江南》诗,叙述建文诸臣“鼎镬甘如蜜”的死难事迹,指斥史臣歪曲历史,“后来奸佞儒,巧言自粉饰。叩头乞余生,无乃非直笔”。表达了他对御用文人编造方孝孺叩头乞哀一事的义愤。
建文君臣的事迹,先是零星地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宣德时,杨士奇为周是修作传,后来又为王叔英题写墓铭。建文死事大臣卓敬的门人黄翰光编录《卓忠贞年谱》。还有一些有识之士不顾杀身之祸,保存了建文朝臣的史料,如方孝孺的门人将他的文集私录成《侯城集》行世。明人的笔记,如李贤《天顺日录》、尹直《謇斋琐缀录》、祝允明《野记》、王鏊《守溪笔记》、叶盛《水东日记》中都记录了建文诸臣的一些事迹。
史家逐渐开始记录建文史事。成化朝,袁杞山所著《主德篇》刊刻,该书记建文德政,可惜书今不存。弘治初年,史官杨守陈依据“国可灭,史不可灭”的传统观念,提出为建文修史的建议,虽然奏章尚未上达,杨守陈就病逝,但他这一建议引起很大反响。此后,陈镐任职南京,准备利用此一便利机会为建文诸臣作传,惜未及脱稿而下世。福建人宋端仪采集档案、文集、碑帖等资料,汇聚成《立斋闲录》一书,其中《革除录》卷,辑录了不少建文朝的史料,对建文史研究有重要帮助。不过,由于刚刚经过了恐怖统治和大规模的资料焚毁,这一时期建文史的编撰整体上处于沉寂状态。
正德、嘉靖以后,建文史的编撰进入高潮,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建文史研究的热度不减。文人学士、官僚士大夫们,几乎无人不说建文事。流传下来的建文史籍,数量非常庞大,既有专史著作,也有明通史著作中的相关著述。体裁有编年体、纪传体、人物传记等多种。除此之外,笔记、小说、文集当中也散见大量的建文史料。明万历时《建文朝野汇编》征引的相关书目,就达一百三十多种。如仅就史部考察,数量也不菲。《明史•艺文志》著录了二十种建文史籍,其中杂史类十四种,传记类六种;清人陈田编辑的《明诗记事》乙籤中提到了四十一种。若除去其中郑晓《吾学编》、何乔远《名山藏》、吴士奇《皇明副书》、尹守衡《史窃》、朱国祯《史概》等五部综合性的历史著述,单记建文朝事的史籍也有三十六部;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中,列录建文史籍则多达五十九种。经过数百年历史岁月的洗礼,至今尚能见到的明代建文史专著还有:《备遗录》、《革除遗事》、《革朝志》、《姜氏秘史》、《奉天刑赏录》、《革朝遗忠录》、《建文皇帝遗迹》、《抚膝录》、《建文朝野汇编》、《建文书法儗》、《革除逸史》、《忠节录》、《皇明忠义存褒什》、《致身录》、《从亡随笔》、《皇明表忠纪》、《逊国忠纪》、《逊国正气纪》、《建文年谱》等。与之相关的还有《奉天刑赏录》、《壬午功臣爵赏录》、《壬午功臣别录》等,共二十余部。至于综合性的历史著述中,记录建文君臣事迹的就不计其数了。这样一个著述数量,恐怕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朝、任何一个帝王相比都不逊色。
明代建文史籍编撰繁荣,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是补国史之缺。建文无实录,官书《奉天靖难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君臣又肆言丑诋,这引发了私人史家记录建文史的兴趣。
一是表彰忠义。在“靖难之役”中,建文朝臣民死难之多,死难之惨烈震撼人心,表彰忠臣,“使后之人臣,知事君死患,当终身不二,此其律令也”[1]。诸忠事迹,可以鼓励忠义,警世醒顽,这促进了建文史籍的编撰。
一是不满现实而怀念建文帝。明中期后,朝政日益败坏,党争与宦官专权日趋激烈,士大夫失望之余,同情怀念建文帝。于是关于建文帝的各种传说纷至沓来,不胫而走。
一是政策日渐宽松的结果。明成祖死后,即位伊始的明仁宗便对建文诸臣亲属发布宽宥令;天顺初,英宗复辟,又释放了被囚系五十余年的建文帝之子文圭;万历皇帝即位初尚未改元,即下诏令有司官员建祠祭祀建文忠臣,中期修正史时又诏复建文年号。这种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促进了建文史籍的编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