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孩子人生中的头等大事。那么,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国家?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只有明白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书的困惑:你在为谁读书
小时候,当被父母告知我们要去上学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紧张,同时也充满了期待和欣喜。一边是对上学的憧憬,一边是离不开的父母。尽管幼小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但我们最终还是在父母的送别里踏入了校门。从那以后,我们的眼里就仿佛多了一个世界。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读书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开始对读书心生厌烦,觉得苦,觉得累。很多时候也会想:为什么要读书呢?虽然这个问题,老师经常讲“读书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父母也经常讲“读书是为了你的将来”,但是依旧很迷茫,或许祖国、将来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显得太过笼统,太过遥远了!
是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读书最大的迷茫就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谁而读书。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读书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因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需要内在的动力。
所谓内在动力,是指源于一个人内心的对事物的兴趣,以及做事之后带来的喜悦感、成就感。而这些感觉又会增加你对做事本身的兴趣,促使你产生自觉做事的意愿冲动。有了这种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主动,读书也是一样。
读书的内在动力来源于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读书“大则为国,小则为己”。作为读书人,心中一定要有抱负,效力国家亦是成就自己。正如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所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襟怀与宏愿。
张载是宋朝的大儒。他小时候就年轻气盛、思想开阔。20岁的时候,他准备投奔范仲淹,想随范大人一起行军打仗。
范仲淹见了他后,说道:“趁现在还年轻,你应该回去读书,把握好这积累知识的机遇。报效国家的机会有很多,先把书读好,慢慢来。”然后赠送了一本《中庸》给他,告诉他:“书中自有你的千秋伟业,自有让你驰骋的天地。”
于是,张载回去读《中庸》,从此放下一切杂念,专心求学,最后成了一代大儒。
老师常常告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的确,我们充满热血,心中也如张载那样常怀抱负:“祖国几千年来的文明需要我们去传承,祖国的未来等待我们去振兴。”但是如果不读好书,不学好知识,没有强大的本领,我们又怎能担当如此大任呢?
所以,读书的理想不能只是一时兴起,一味地高喊“为国而读书”的口号而缺乏行动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读书,还需要回归自己,即孔子所谓的“为己之学”。也就是说,通过读书,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激发自己内在的动力,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进而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另外,单纯从个人角度而言,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没有科学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就会寸步难行,甚至会被社会淘汰。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它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这些都是将来的谋生之本。可以说,没有当下的刻苦读书,就不会有美好的明天。从这一点来讲,读书,就是为了你自己!
不管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或者选择怎样的道路,我们都需要通过读书来武装自己。因为刻苦读书是改变人生的最好方法,知识是获得幸福的可靠保证。一个肯读书、乐于读书的人,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读书小贴士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和将来的就业,更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加自己的学问,建立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读书无用?别再相信这样的谎言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充分地描述了古代读书人的刻苦和志向。在古人看来,读书是唯一可以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当下社会,“读书无用论”时而盛行,给广大学子带来了负面影响。
“读书无用论”之所以会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我们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典型的成功代表。大到诸如大学选择辍学而创业成功的富豪比尔·盖茨,小到隔壁村的某某小学没毕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刻苦用功十几年大学毕业的某某却依旧拿死工资,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还房贷,等等。
读书,难道真的无用吗?
其实不然。从总体来讲,这样的成功者毕竟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有些成功与学历并没有关系。例如,一个具有写作天赋的人,只要后天刻苦写作并有人指点,那么他上不上学对他的文字创作影响并不大。所以说,不要说读书无用,无用的或许只是你自己。
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已经越来越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在一项针对富豪学历的统计中,得出的结论是:1999年,我国的富豪大多是“原生态”的小学或中学出身;到了2003年,百富榜上大专和本科学历以上的富豪占到57%;2008年以后,富豪们已经普遍开始向高学历、高起点迈进。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着社会,同样也改变着每一个人。以往不重视知识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会越来越少。读书对于青少年来说,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1.培养高屋建瓴的眼光
高学历可能带来不了高收益,这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读书从来都不是教我们如何发财,就像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写的那样,“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读书教给我们的永远不是功利层面的斤斤计较,而是一种需要细细体味的人生大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读书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说话谈吐,让我们看见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个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读书让我们见识了未曾涉及的领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从此我们的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
2.改变气质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富五车不是为了谈话时引经据典、卖弄才学,也不是为了换得一纸文凭,我们更看重的是其对个人心灵的陶冶。受过良好教育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思维方式、处世能力和思想内涵上都是迥然不同的。一个有学识的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中都展现出较高的修养。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就像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方能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
3.获取知识,改变命运
读书能获取知识,拥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是早已被证实的真理。无论是科学巨擘、财富新贵,还是学术精英、政界新秀,他们无一不是拥有高学历、丰富知识的人。他们能成功正是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正懂得读书意义的人,一定会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而不读书的人,往往借口“读书无用”而懒惰下去。如果我们想有所作为,就努力读书吧!
读书小贴士
读书本意不是教你发财,而是让你更有智慧,心智更成熟。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不光是读书,任何东西都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读书,你会发现自己内心荒芜,一片空白。拒绝阅读是心灵的癌症!
读书,给予你不断向上的力量
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能够让我们内心充实。在喜爱读书的人看来,似乎没有比读书更有魅力、更有力量的事情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不断向上的力量,而这股力量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自我。
读书的力量,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于民族来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无论是个人的提升还是民族的发展,读书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往往蕴含在书籍中,要想真正发挥读书的力量,就必须付诸行动。如果书籍只是躺在图书馆里或是书房中,那就不过是一堆废纸而已,只有将它捧起来阅读,认真领悟之后,才会变成我们的思想,才能带给我们力量。所以,书籍只有通过阅读才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书,书籍的生命正是被阅读激活的。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阅读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取决于他阅读的书籍,读什么样的书,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遇到挫折怎么办?就需要有人来引导,而这个最好的导师就是书籍。书中的思想会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力量。自古以来,有无数的学子在贫苦中因读书而获得力量。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由于家境贫困,童第周只能跟着父亲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直到17岁才走进校园。
虽然他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基础差,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在第一次期末考试时,他的各科平均成绩只有45分,但这并没有让童第周失去信心。
第二个学期,童第周开始更加刻苦地学习,每天晚上都到学校的路灯下读书学习。后来,老师发现了这件事,就关掉了路灯让他回屋去睡觉,他又悄悄地跑到厕所外的路灯下去读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得到了理想的成绩,他想:别人能做到的,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后来,童第周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资助下去了比利时留学,跟随一位著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从别的国家来的孩子,那时候,在国外很多外国孩子都瞧不起中国孩子。童第周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教授一直在做一项把青蛙卵外膜剥掉的实验。这项实验难度很大,既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教授也没有成功过,其他国家的孩子也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他的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布拉舍教授说:“童先生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
后来,童第周学有所成,毕业后回到祖国仍然不忘刻苦读书学习,从不松懈。就这样他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童第周在贫苦的条件下,仍不忘追求知识;在学习成绩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在被外国孩子看不起的时候,更加刻苦用功。在这些挫折面前,正是读书给予了他力量,这股力量让他不甘于现状,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他做到了。
读书不仅能给予我们力量,还能促进我们心灵的成长。读书或许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的长相,却能改变人的气质。外在的相貌难以改变,但人的精神世界却可以通过读书而气象万千。
作为青少年,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正所谓“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也就是说,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就会进行自我反省和鞭策,通过读书学习弥补不足,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其实,这就是一种让人不断向上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正是读书学习所激发出来的。
读书小贴士
读书的力量是无穷的,拥有爱读书、爱学习的家风非常重要,它可以培育下一代的美好品德。因此,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多读书,读好书,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这样的习惯一代代传承下去。
年少正是读书时,求学之路须早行
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可是由于书籍匮乏,家里实在难以找出几本书来,于是只好四处搜罗,只要是书,无论是什么内容,都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书籍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人爱不释手。
越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越是对读书有着极大的热情。这或许是因为,读书就像一粒生命的种子,我们期待它的未来花开。近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阅读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可见读书的意义。
作为青少年,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早成才,而要想早成才,就必须趁早读书。读书开始得越早,对智力的发展就越有禆益。尽早开始读书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形成科学的认知,而且还能丰富生活,发展个性,开发潜能。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的启蒙时期,也是形成是非观、价值观的时期,而书籍是最好的启智工具。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可见,读书可以启蒙思想,可以塑造灵魂。
之所以要趁早读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成年后,随着记忆力的衰退,学习起来就会有一种在沙上写字的感觉,再也不会有小时候的那种轻松、牢靠。
因此,青少年时期可谓是学习的最佳阶段,这个时期我们既没有各种纷扰,又有着清晰灵活的大脑,简直就是造物主为读书做的精心安排。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多读一些好书,多学一些知识,即使是不求甚解,也可以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孜孜不倦以求学,做一个早行者,才能让“书香中国”永续,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读书小贴士
读书要趁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孩提时代,我们能够怀揣一颗纯粹、明澈的心去看书中的世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敏感度对书籍的感受力就会慢慢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