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变奏: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 马林刚
- 598字
- 2021-03-25 17:57:36
第一章 知人论世:丰富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
徐复观(1903—1982),原名徐佛观,又名秉常,湖北浠水人。1903年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8岁,他跟随做私塾先生的父亲读书,天资聪慧,成绩优秀。15岁,进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教员。1925年深得国学大师黄侃赏识,考入湖北省国学馆,开始研读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1928年,他到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开始接触并研读了大量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1931年,日本对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徐复观表示强烈不满并出现过激言行,被日方拘留,后愤然退学回国。之后,徐复观弃文从军,秉持政治救国的理念,做过蒋介石随从,官至少将军衔,1946年,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并毅然退役,1947年创办《学原》杂志。1949年,创办《民主评论》杂志。从此,在他的号召和组织下,以“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港台新儒家思想活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徐复观此后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涉猎学术研究的不同领域,发表了五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其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专门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和生命哲学的《中国艺术精神》和专门研究中国人性论的《中国人性论史》。在徐复观病逝后,现代新儒家的另一位大师牟宗三先生写了一对挽联,“崇圣尊儒,精诚相感,巨著自流徽,辣手文章辨义利;辟邪显正,忧患同经,谠言真警世,通身肝胆朝天人。”[1]这是他对徐复观一生学问和人格精神的生动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