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研究
- 钱力
- 2842字
- 2021-03-28 18:31:07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历史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中国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2011年达到6977.29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比1978年增加10.63倍,比2000年增加2.20倍。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0降为2011年的40.40,下降27.30个百分点。[1]
但是近年来,受到资本、技术、市场供求和耕地面积的限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绝对额甚至有所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现象比较突出。扣除价格因素后,可以将1978—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状况总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为快速增长阶段,虽然实际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渐下降,但这一阶段年均增长达到10.90%;1990—2000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增长幅度变化不明显,年均增长4.27%;2001—2011年为增长回升阶段,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仍然缓慢,年均增长7.45%。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收入分配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个人因素差异,以及收入来源多样性和要素分配多元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距的扩大,其中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程度远大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镇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幅。从图0-1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最大值地区与最小值地区的收入差异趋势总体是先急剧上升后缓慢波动,20世纪90年代以前差异上升速度较快,90年代中期差异出现最大值,到了90年代末又趋于缓和,从2000年开始差异缓慢波动,但到了2004年差异又开始急剧上升至2006年出现较大值,2006年以后差异呈现缓慢递减趋势。从极值差率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性较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波动特征。
图0-1 1978—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最大值与最小值地区差异
注:极值差率DR=Xmax最高收入/Xmin最低收入,DR越大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12)》、《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相关资料计算整理。
威廉姆森(J.G.Williamson)的倒“U”形理论[2]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收入差异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从长期看区域间收入倾向于趋同。不排除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长期也遵循这种趋势的可能性,但由于非必然因素即经济发展中所派生的、人为的因素以及经济短期波动性的存在,导致差异的变化短期趋势不可控,影响了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宏观看,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扩大,不仅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而且还影响到国民储蓄和投资;从微观看,当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使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时,全体居民的消费倾向便会随之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扩大,导致了区域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投入的不均衡,制约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快速发展。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导致资金和人才流失,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缓慢,使欠发达地区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又是在欠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而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是构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是否合理,这种差距会不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而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是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差异表面上是收入来源和收入增长的问题,实质上是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不仅包含着对区域差异水平的判断,还包括对高收入区域发展经验的总结和低收入区域发展问题的诊断。因而,对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实践发展角度来看,目前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由于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和二元转型双重转型时期,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导致现有研究成果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情况。双重转型要求经济社会运行中多变量协调发展,而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实现转型的一个关键,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区域差异的缩小是实现农村地区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环节。能否科学了解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情况,应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全面深入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成为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区域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购买力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距过大造成了消费需求的断层,低收入区域消费需求受到制约,市场出现萎缩,导致国民经济下滑。因此,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实施积极措施将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农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收入在收入构成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通过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农村居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扩大,容易给低收入区域部分农民带来相对剥夺感而产生心理失衡现象,从而激化宗教、民族和社会矛盾,导致农村社会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秩序和农民的生活、生产。维持低收入区域农村的稳定,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缩小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只有差异缩小了,才能调动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带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2]威廉姆森在1965年将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描述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形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分析,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