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服务的理念

农民工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为企业增强了竞争力,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军;一头连着农村和不发达地区,拓宽了农民就业的渠道,成为农民工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农民工恶劣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社会地位,与其做出的巨大贡献极不相称,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因此,新世纪的农民工政策,主要着力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

支持这种变化的因素,一是来自改革发展进程中农民工群体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群众实践;二是政府和社会各界认识的提高。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农民进城务工、跨区域流动,是城乡沟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搞限制性、歧视性的政策。200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我国政府承认了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和重要地位。为此,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改善流动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从总的趋势上更加重视农民工与主流社会的和谐关系,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改善农民工的社会文化地位,促进农民工与主流社会的整合,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第二代和第三代“农民工”与主流的整合。

这种转变体现了以下理念:

第一,体现了市场就业、统筹城乡、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时代性。[28]这一时期的农民工政策适应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农民工问题被放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战略的全局之中进行恰当定位。政府从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解决“三农”问题,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全局,肯定农民工的产业工人性质和地位的高度,认真解决涉及农民工利益的问题,力求实现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者和居民的民生改善和平等权利。1997年以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降,直到2003年没有一年达到“十五”规划提出的5%的增收目标。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到3. 23∶1,实际消费差距超过5∶1,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就业不足。积极进行农民工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中央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体现了突破城乡分割体制,共建共享的公平性。政府将农民工政策的重点调整到保障合法权益和创造好的就业环境上,力图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为此,政府完善政策和管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制,完善流动人口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三,政府职能的转变。2006年发布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体现了强化服务、完善管理、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公共服务性。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随即,中央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政策举措,转变政府职能,把农民工管理的重点由限制、管制转到服务和合法权益保护上来。2007年11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量身定制了就业、社保、居住、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的政策。2012年1月,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提出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整合延伸到社区的人口、就业、社保、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法律服务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调整工作力量,完善以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些都体现了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决心。


[1]白南生、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硏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陈彬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http: / /www. chinajob. gov. cn/DataAnalysis/content/2002-09/02/content_ 342379. htm。

[6]《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有所放慢》,http: / /www. ahnw. gov. cn/2006nwkx/html/ 200405/%7B6FE46A79-8B03-436D-BBFD-3CFF8ADF425F%7D. shtml。

[7]国务院研究室发布报告:《我国农民工正发生3大转变》,http: / /www. gov. cn/jrzg/2006 -04/16/content_ 255157_ 2. htm。

[8]王德文、蔡昉、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513页。

[9]《多重因素导致发达地区部分企业生存压力加大》,新浪网,http: / / finance. sina. com. cn/roll/20080515/07392219393. shtm,2008年5月15日; 《迁移,还是升级?“广东制造”遭遇“成长的烦恼”》,南方网,http: / /news. southcn. com/gdnews/nanyuedadi/content/2008-08/21/content_ 4555738. htm,2008年8月21日。

[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中国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究报告———我国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劳动》2009年第11期。

[11]崔传义:《论中国农民工政策范式的转变》,岳经伦、郭魏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刘志仁:《关于“民工潮”现象的深层思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1期。

[13]劳动部:《关于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58号),第11页。转引自宋洪远等编著《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374页。

[14]魏津生、盛朗、陶鹰等:《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15]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页。

[16]《国务院办公厅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1989年3月2日),《民政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1989年4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前进行户口整顿工作报告的通知》(1989年12月8日)。转引自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17][美]苏黛瑞著:《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18]卢迈、赵树凯、白南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200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554—572页。

[19]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60页。

[20]卢迈、赵树凯、白南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200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554—572页。

[21]江立华:《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

[22]崔传义:《论中国农民工政策范式的转变》,岳经伦、郭魏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王飞、刘文海:《部分地方户籍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24]李莎莎:《10城市全面废止暂住证持居住证落户条件不一》,深圳新闻网,http: / / news. sznews. com/content/2010-01/06/content_ 4308746. htm,2010年1月6日。

[25]1997年6月国务院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经批准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与当地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同对待当地原有居民一样,对他们的入学、就业、粮油供应、社会保障等一视同仁。对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各地方、各部门均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者类似增容费的费用。

[26]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培育劳动力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有序流动,1994年颁布了《劳动法》,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没有能体现于农民工的政策,具体政策并不是鼓励有序流动,《劳动法》当时也没有用于进城农民工。

[27]参见江文胜《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演变与前景展望》,陈晓华、张红宇主编:《建立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28]崔传义:《论中国农民工政策范式的转变》,岳经伦、郭魏青主编:《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