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恽氏始祖考略

恽氏为常州望族,至2010年已经十四次修家谱,但其始祖是谁?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出自芈姓,是春秋楚成王熊恽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清人张澍撰《姓氏寻源》记载,春秋时楚国楚成王熊恽的后人,有的以祖名恽为姓,称为恽氏。恽姓早期生活在湖北一带,后逐渐向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汉唐之际在江西和江苏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武进县和鄱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恽姓主要在江南地区扩展,尤以江苏常州一带为主要聚集地。

第二种认为出自郓姓所改。据《姓考》载,恽氏本姓郓,后改为恽姓。

第三种认为出自杨姓,西汉大臣杨恽之后,以祖名为氏。此种观点影响最大。

《恽氏家乘》最早修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8),嘉靖三十八年(1559)首刻,前有马垸序云:“鄱阳恽氏世居毗陵(今称常州),自其远祖子冬之前俱不可考。”子冬,后人疑为汉梁王左相,是西汉司马迁女婿杨恽的儿子:

其始祖贞道公讳子冬,为汉梁王左相。按汉司空伏恭志其墓,言大父讳伊,父讳应炎,不详世系所自出,相传为汉杨恽之后。明初,学士吴沈纂集天下军民姓氏,谓杨恽被刑,子孙隐讳,以名为姓。理或有之,无可考证,当从缺疑。又鉴昔人攀附远祖之失,并祧伊与应炎,不复追序。本别子为祖之义,断自迁祖贞道公,称毗陵恽氏第一世始祖。由贞道公以下一世再世,阅汉迄今凡六十五世,皆能守家乘,无残缺,事迹昭然,文献是征,非臆说也。[3]

此序作于崇祯九年(1636)恽谱第四次修纂时。从上文可知,最早提出恽氏始祖是杨恽之子子冬的是东汉司空伏恭,他在《汉梁王左相恽公贞道墓志铭》中率先提出了这种观点。明初学士吴沈又一次强化了这种观点,他纂集天下军民姓氏,谓杨恽因故被汉宣帝降旨腰斩,其子远迁毗陵黄山(今属常州市新北区孟城一带)避难隐居,以父名恽为姓。自此,世上有了恽氏。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能够找到足够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佐证,但恽氏不少子弟,以及一些学者均赞同此种说法。清朝恽敬《黄山寺碑记》中云:“吾恽氏第一世汉梁相贞道府君,自安定来居毗陵,殁窆县西北之黄山。”[4]清学者张惠言、缪荃孙亦同意此说。张惠言在《封文林郎恽君墓志铭》中称:“恽本杨氏,汉平通侯恽,其子违难,以父名为氏,是曰贞道。为梁相后迁于毗陵之黄山而葬焉,子孙世为毗陵人。”[5]光裕堂版《恽氏家乘》世系简表亦以子冬为始祖。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恽氏子弟怀疑这种说法。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第五次修谱时有李塨为《恽氏家乘》作的序,内云:

恽子鹤生考其先世族谱而为之辨曰:恽姓自明初《千家姓》,始见常州《武进县志》。宋有进士恽讳文,盖恽姓之鼻祖也。明则科第蝉联矣。成化间作谱,乃有东汉始祖墓铭(按:即司空伏恭所撰《汉梁王左相恽公贞道墓志铭》),先叔祖南田尝语鹤(即恽鹤生)云,此未可信,今考之历世官衔地名,皆舛不为考正,则冒昧本原,恐滋世俗议讪。愿先生赐序,以启牗焉。[6]

李塨是清初哲学家,颜元学说最得力的继承者。恽鹤生是恽氏南分第六十四世,因交李塨得睹颜氏遗书,自称私淑弟子。恽鹤生因曾听先叔祖恽格说,恽氏始祖为杨恽之子说不可靠,且从明朝的《武进县志》看,恽氏鼻祖当为宋代进士恽文。因此也对此说提出了质疑,并请李塨为家乘作序。明时崇尚修谱,人们剽窃史乘,攀附前贤之举甚多。恽氏旧谱,亦难免有此之嫌。李塨认为伏恭所撰墓志铭在明成化年间才被收入家谱,此前该文并没有被人提及,因此当为伪作。恽鹤生将李塨此语载之于谱前,可见对此说是认可的。道光五年(1825),恽氏第八次修谱时,前有清朝嘉庆四年(1799)状元姚文田序,对梁王左相说亦持否定态度,其云:

考《汉书·百官表》,诸侯王仅置一相,并无左右。《志》(按:伏恭之墓志铭)首云:“梁邸富甲诸侯,居天下膏腴之地,招四方豪杰之士,无旷日。”此全录《汉书·梁孝王传》。又云:“梁邸恃后妃之密,骄恣不道,相禹不能正其非,而事干中冓,欲据国,偕罔。”“相禹”二言据《汉书》,乃梁王立事,距孝王已八世矣。自孝王之孙平王襄,以事削五县,至王立时,国益削,不应牵连始封时事。然其称后妃者,谓景帝太后也。言“偕罔”者谓警跸,疑天子也。则似仿指孝王。下云:“又三年,新室篡逆。”前后相距百六十年,甚为舛误。《原姓篇》又伪为梁王永,则更在莽篡之后,时代皆不合。谷永未尝为太傅,江都国自武帝时已改广陵,方王立与翁主乱,因怨望。为相禹奏事,并发有司,请诛之。赖大中大夫谷永疏,得寝。以《志》文校之,无一吻合,其为伪作,灼然无疑。然谱前已七修,未见纠其误者,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存之,殆后人慎重之意耳。更有为齐司隶校尉平江路总管者,司隶之官,创于汉武,废于晋。平江路至元时始有,皆非齐官,疑亦为传写之误。[7]

姚文田从汉朝诸侯王梁王并没有左相一职开始驳斥,直至批判伏恭墓志铭中将元时才有的“平江路”写为齐官,错误百出,并得出结论,此墓志铭当为“伪作,灼然无疑”。但姚文田也认为,在前面所修的家谱中,七次都没有纠正该错,是“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存之”,是慎重的表现。诚然,对恽氏而言,有一个梁王左相为始祖是光荣之事,且始祖一直可追溯至汉也是贴金之举,因此轻易不愿废除。但同时,家族中人也或多或少看到了该墓志铭的可疑之处,恽日初《续修恽氏宗谱述》中曰“所自出相传为汉杨恽之后,学士吴澂谓因刑改姓,然无可考”[8]。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份怀疑,姚文田的序才被收入家谱之中。

综上所述,常州恽氏鼻祖在西汉之说实不可信,而宋朝恽方直为始祖一说有可能更为真实一些。但由于《恽氏家乘》十四次编修均采纳了这种说法,并以此计算恽氏世系,认为恽方直已是恽氏第四十四世。且恽氏自刻家谱以来,能世守家乘,及时续修,珠联绳贯,未有散佚,实属罕见,可仰可敬!本书为表示对常州恽氏家族的尊重,依然运用此说排列恽氏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