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常州恽氏文学世家研究
- 许菁频
- 3077字
- 2021-03-28 00:22:04
绪论
探究世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近些年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陈寅恪先生在治史时就非常看重名门望族在历史变迁之际所特有的保存和传承文化的作用。早在1937年,潘光旦先生就出版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1]一书,对嘉兴地区九十一个世家大族进行梳理、论证。但对古代文学世家真正进行研讨则开始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三十年中,尤其是21世纪以来,学术界从家族角度对古代文学进行的研究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有令人欣喜的收获。但此种研究毕竟起步晚,时至今日,依然存在一些研究的空白和盲点,特别是在文学世家个案研究方面,值得研究的家族可谓数不胜数,常州恽氏家族就是其中一个。
“天下恽氏出常州”,从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的恽格,到清代中叶“阳湖派”创始人恽敬,再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均出自常州恽氏。均出自常州恽氏家族。明朝弘治年间,常州恽氏家族第五十六世恽巍进士及第,自此至清末,恽氏一门十二代共出十七名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世家”。作为以读书进入仕途而遗泽后世的典型代表,恽氏对读书的重视超乎寻常,而文学则成为家族文化活动的主体,明末至清末几乎代代有文学专集传世,文学世家的称号也因此当之无愧。恽巍的三卷《黄山集》开启了明清恽氏文学活动的先河,第五十七世恽釜的《溪堂集》标志着恽氏文学世家的诞生,第五十九世恽绍芳的《林居集》和《考盘集》则是恽氏文学世家崛起的象征。明末清初,第六十一世“三初”——恽厥初、恽本初和恽日初,以其丰厚的文学创作给恽氏在明朝留下了璀璨的一笔,同时,亦昭示着恽氏文学进入了兴旺发展时期。有清一代,清初的恽格与清代中叶的恽敬是恽氏睨傲天下的资本。前者以诗书画俱佳的才气征服天下,《瓯香馆集》是其诗列“毗陵六逸”之首的明证。后者作为“阳湖派”领军人物是恽氏文学鼎盛的标志,而卷帙浩繁的《大云山房文稿》则成为恽氏文学的骄傲。恽氏第六十七世恽炳孙的文采风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借《澹如轩诗钞附词钞》与《澹如轩诗续编》成为恽敬之后恽氏世家中最具个性的文学家。清末“五毓”——恽毓龄、恽毓嘉、恽毓鼎、恽毓珂和恽毓巽,在文学、史学、医学和书画方面的突出表现可视为恽氏在清代的收官之笔,但此时由于兴趣的广博而导致的文学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慰藉的是恽敬之后恽氏女性文学所散发出的流光溢彩。恽珠、恽亚芬、戴青等女性诗人在诗歌创作与诗集编纂方面显示的才华令人瞠目结舌。需要指出的是,女性文学群体的存在为恽氏文学世家抹上了亮丽的色彩,同时,也是其家族文学能代代相传的重要因素。民国以后,恽铁樵的小说创作与恽逸群的新闻写作同样令常州恽氏引以自傲,但本书的探讨仅局限于常州恽氏在明清两朝的文学表现,因而其不在本书的分析之列。
恽氏作为文学世家不惟体现在创作上,同样体现在典籍的整理、刊刻与保存上。恽氏文学专集的刊刻始于其明中后期第一位文人恽巍,对此第七十一世恽宝惠在其所编纂的《恽氏家乘》中有一段专门的论述:
先世之有专集始于东麓公,邑志列传称著有《黄山集》,后溪公之《溪堂集》则邑志艺文有著录,并曾有膴原公合辑会编,然两书皆不传。少南公之《林居》、《考盘》两集,原锓板藏于家,后书板久毁,存佚已稀如星凤。逊庵公、皋闻公之遗著曾付梓,有传本,而咸丰庚申劫后遂散佚无存。至膴原公之《知希庵稿》仅存钞本,尤兢兢,惟湮毁是惧。呜呼!世乱如糜,狂澜莫挽,山岩屋壁之。[2]
恽宝惠在这段文字中提及的恽氏文集有明朝东麓公(恽巍)的《黄山集》、后溪公(恽釜)的《溪堂集》、少南公(恽绍芳)的《林居》、《考盘》两集,膴原公(恽厥初)的《知希庵稿》,以及明末清初逊庵公(恽日初)和清代中叶皋闻公(恽鹤生)的著作。恽宝惠指出,这些文集中,《黄山集》、《溪堂集》,以及逊庵公和皋闻公的著作皆已亡佚不传,《林居》、《考盘》两集“存佚已稀如星凤”,仅有《知希庵稿》留有抄本。之所以散佚不传的原因很多,而咸丰庚申之乱是关键。咸丰十年(1860),江苏是太平军与湘军的主战场,且是年,江苏瘟疫横行,在此景况之下,专集的丢失在所难免。但笔者在翻阅国内图书馆之藏书时,发现上文恽宝惠所提及的文集,除恽巍的《黄山集》现藏于日本,国内学者无法阅读之外,其余文集国内现都有收藏。由此亦可见恽氏对文学典籍保存的重视。
作为文学世家,恽氏家族的变迁与其文学的发展密切关联。自五十六世恽巍起家之后,至六十一世“三初”,恽氏家族逐渐走向兴旺。通过修建家谱、宗祠,设置祭产、义庄、义田,开设义塾等形式,加强家族组织化管理,推广家族文化发展,使之在文学乃至书画上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淀。这不仅使恽氏文学在明末爆发了一个小高潮,而且直接孕育产生了恽氏家族中的一位文化巨擘——恽格。但明清朝代的更替对恽氏的破坏是在所难免的。在抗清斗争中,仅恽日初就痛失二子。因此,在清初的很长一段时间,恽氏家族都在休整中,恽氏文学也处于恢复期。这期间,第六十三世的恽骕和恽启巽双双中进士,这既彰显了恽氏已从清初对朝廷的抗拒转向了对清王朝的妥协和融入,也预示着恽氏文学的抬头。在第六十四世和第六十五世中,恽氏有三位金榜题名,这不仅使恽氏对上层社会的渗透更深入,而且使恽氏与主流文化、主流文学的融合更为紧密。第六十五世恽敬在文学上创下的佳绩,是恽氏家族兴盛的显现,也是恽氏文学兴盛的表现。正是家族自清初以来在人口、经济、政治地位等方面的长足进步,才会带来家族文化、家族文学在清代中叶的繁盛。恽氏家族在清朝后期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自六十六世至七十世共产生了八位进士,其中,第六十九世和第七十世分别有二位和三位进士。在科举上的斩获使家族赢得了功名利禄,先后产生了湖南巡抚恽世临、江西巡抚恽光宸和浙江巡抚恽祖翼等人,使家族成为常州地区真正的望族,且是文化望族。清代后期的恽氏在书画方面显示出了足够强大的实力,诞生的书画家占明清恽氏书画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恽源浚、恽焯、恽秉怡、恽元复等人,均能秉承家学,书画造诣精深,且女画家恽冰、恽珠等人亦声名远播。同时,恽氏在史学与医学、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后期恽氏在家族持续发展、文化呈现繁荣的同时,文学却走向衰落。此时,恽氏家族虽然对文学的热情并没有明显的减退,出现了恽炳孙、恽氏“五毓”等人创作的一批文学专集,但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却十分罕见。我们认为,正是恽氏家族在书画、史学与医学方面投入的精力过多导致了文学的衰落。聊可宽慰的是,恽氏文学在清末虽然走向衰落,但没有消亡,此种对文学的热爱一直延续到民国的恽铁樵、恽逸群,乃至现当代。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常州恽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恽寿平书画创作研究。此外,亦有一些论文对恽格、恽敬和恽珠的文学成就作了一定的研究,但至今未见将常州恽氏文学世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揭示明清时期常州恽氏文学世家数百年发展轨迹,探讨恽氏家族文学兴衰的原因;在对恽氏重要文人作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拓宽当今江南文学研究的视野;通过对恽氏文学交游的考察,还原明末至清末吴中地区、两浙乃至京城文学圈的概貌,探寻其文学交游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恽氏文化成就,昭示恽氏在江南文学世家中的历史地位。本书选取文学传承长达十六代的恽氏进行研究,既丰富了当今世家研究,也突破了以往文学世家研究多仅限于三四代的局面,更能体现“世家”的特色。相信通过对其长达十几代的文集刊刻和保存的研究,更能使人领略到世家文学传承的魅力。
[1]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 恽宝惠纂修:《恽氏家乘》前编“恽氏先世著述考略·后序”,光裕堂铅印本1949年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