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流概念、分类及相关理论研究

一 物流概念与思想演变

作为现象,物流活动是与经济活动相伴随的。就人们对物流的认识而论,物流思想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演变大概经历了物资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logistics)和供应链(supply chain)三个发展阶段[1]

美国市场营销学学者Shaw(1915)初次论述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他认为,市场营销中发生的重大失误往往是由于创造需求和物资实体分配两种活动缺乏协调造成的。Clark(1929)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纳入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之中。1935年,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把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资与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20世纪50年代,日本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从美国引入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译为“物的流通”,并在1965年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随着分工深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物流集成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加深,“后勤”(logistics)物流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后勤”(logistic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在生产、分配和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军事方面的一个术语,是指将战时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和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服务更好,是军队为维持战争而开展的对所需人员和物品进行保障的战时物资保障系统。战后,继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将“logistics”作为新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技术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之后,“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使后勤的外延推广到生产和流通等领域。Logistics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先“后勤”的范畴,其内涵也比physical distribution更为丰富。1974年,美国物流管理学者鲍尔索克斯(Bowersox)和莫斯曼(Mossman)出版了LogisticsManagement一书,对“logistics”做了较全面的研究。面对物流的快速发展,1985年,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改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并给出了物流(logistics)的定义:为满足顾客需求而规划、实施以及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地高效、低成本流动及存储的过程。该定义反映了现代物流(logistics)概念的发展趋向。

20世纪80年代,物流的发展(如多级库存控制与物资供应)引起了供应链管理的兴起,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现象的出现,使得供应链概念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历史地说,供应链管理理论原本是物流研究发展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促进了物流研究的发展。Langley(1986)、Kent和Flint(1997)等研究论述了物流概念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到logistics再到supply chain的演变。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概念重新定义,将供应链管理理论融入其中。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组织制度创新性发展,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时代。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目前物流概念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在1981年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和配送等主要活动过程。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质就不能移动。

二是欧洲物流协会(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在1994年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三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年后已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1998年对物流概念的重新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始点与消费地之间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与逆向流动和存储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活动。目前,这一定义较具代表性,被广泛采用。

另外,我国关于物流的定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并且其后也在引进的欧美教科书和管理思想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和发展。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对物流概念的这些定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分,只是在内涵和外延上稍有不同而已。日本物流概念注重企业整体的作用,将企业置于流通中考察,强调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而欧美的物流概念则侧重于以消费者为核心,强调物流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并不强调为了满足企业的利润。我国的物流概念是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进程中参照国外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政府考虑更多的是推动基础设施发展,让物流从宏观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因此,中国的物流定义更多地侧重于从宏观着眼的思想,并且缺乏管理维度的内涵。

二 物流分类

基于各种特定的需要,人们根据物流活动领域、组织方式、物流主体和业务对象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流的种类加以划分。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需要,对分类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有差异。就本书主题而论,笔者无意于对这些差异进行区分和说明,将本书的物流含义仅限于以下分类范围内使用:

1.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这是以企业为参照,根据物流系统涉及的领域不同来划分的。社会物流是指在流通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的物流活动,它是以一个社会为范围来考虑,以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大物流或者宏观物流。其内容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情况等。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活动,从购进原材料,经过一定工序的生产加工,然后对产成品进行包装、储存、运输,对出现问题的产品实施召回或者对废弃物加以回收等,这一系列过程中涉及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物流的组成部分。企业物流必须通过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的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实现其总体功能,是具体、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2]按照企业性质还可以把企业物流分为生产企业物流和流通企业物流等,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物流内容结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流通企业物流中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仓储企业和配送中心的物流业务与生产企业物流业务的组织决策问题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关于自营、外包还是物流联盟等结构和形式的决策问题。因此,本书使用生产企业物流来代表这类物流组织。这样,与生产企业物流相对应的就是为他人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了。

其实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我们还可以再分出不同行业的物流,这是因为不同行业中商品的交割方法、包装、运输和配送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运载工具也有不同的要求。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可能是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领域却能够互相协作。不过,本书并不涉及行业物流问题,而是把行业物流归入社会物流进行考虑。

2.自营、外包与物流联盟

这是根据物流组织方式不同所做的分类。自营物流是生产组织利用自己的相关资源来满足自身物流需求的一种组织方式,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对货物和作业的直接控制,满足组织自身的物流需求,以及保守商业秘密等,但其代价是占用企业资源,而且运营成本较高。物流外包是指货主企业自己不组织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其他组织提供的物流服务满足自己的物流需求。这样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自己的核心业务,以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但这一做法也存在着诸如物流外部供应商不能很好理解本组织物流需求而造成某些损失,并且有商业秘密流失的风险等问题。物流联盟是企业在无力自营物流或考虑到自营物流成本过高的情形下,为回避物流外包的风险而进行的一种组织创新。物流联盟的组建就是为了使联盟企业实现功能倍增、协同共进的效果。但物流联盟也并非全无问题,其本身是由多个自治实体组织组成,联盟内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因而比单个组织更难以管理和协调。为此,想要获得物流联盟预期的合作效果,就必须对联盟企业进行协作集成,这样物流联盟才能有效地运行且发挥其应有作用[3]

3.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

这是按照物流提供的主体不同进行划分的。第一方物流(1PL)是生产组织或流通组织自身做仓储、货运,自己提供物流业务以满足其物流需求。第二方物流(2PL)是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或交易的需要,由供货方提供的物流服务。这是一种功能性的物流服务,它可以是作为供货方的生产厂家、原材料供应商和批发商等自己提供的物流服务,也可以是供货方委托某一储运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3PL)是指由物流的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的专业物流服务,亦即由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以签订合同的方式为其委托人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的物流服务。第四方物流(4PL)指的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商,即物流咨询、集成服务提供者,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协调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4]

顺便指出,除了以上物流分类以外,还有根据物流活动空间范围不同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根据研究范畴不同分为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和微观物流;按照物流特殊性分为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按照物流客体分为粮食物流、钢材物流、烟草物流和医疗医药物流,如此等等。

三 物流理论研究

物流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块或三个研究领域:一是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二是物流工程理论研究,三是物流经济理论研究。下面分别作简要评介。

(一)物流管理理论研究

物流管理理论对于物流组织的研究处于极度分散状态,相关理论知识零散地分布于对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物流绩效和物流外包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并没有对物流组织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在市场营销研究中广泛涉及物流研究。美国营销学者Shaw(1915)提出市场分销中存在着创造需求和物资实体分配两类活动,它们在市场分销中是互相平衡、互相依赖的,他初次论述了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市场营销学专家Clark(1929)将流通机能划分为“交换机能”、“物流机能”和“辅助机能”三部分,进一步将物流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范畴之中。Converse(1954)指出应重视和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真正从战略高度来管理和发展物流。1965年,物流需求计划(MRP)创始人、美国IBM公司专家Orlicky博士提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并指出订货点法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只适用于独立需求物资,而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相互之间的需求则是一种相关需求,应当采用MRP技术。Scharmann(1984)指出,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生产和财务活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应把物流提高到战略高度。Brundage(1995)等[5]研究了一些特定职能如财务、生产运作、市场营销或者物流等的整合对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业绩和成功的重要性。

关于物流成本方面的研究,Lewis和Culliton(1956)第一次将物流总成本导入物流管理分析。据此,他们认为尽管航空货运运费较高,但它节约了在库维持费和仓库管理费,因此应从物流费用总体上来评价运输手段的优缺点。美国著名经营管理学家Drucker(1962)通过销售物流来阐述商品价格中的流通成本管理问题,指出消费者所支出的商品价格中约50%是与商品流通活动相关的费用,因而认为物流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最后领域,强调应当高度重视物流管理。Lambert(1976)对在库评价的会计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库费用是整个物流活动费用中最大的一部分。

关于物流绩效研究方面,Bowersox、Daugherty(1995)等[6]提出了测量物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业绩关系的方法。Ballow(1999)研究指出,许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Eckert和Fawcett(1996)等[7]研究了物流与企业的绩效关系并提出了物流活动的测量模型。Fawcett和Clinton(1997)通过研究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制造企业,发现库存管理(包括库存水平、位置和周转率等)、客户服务柔性以及物流战略是企业中最关键的物流能力。Ellinger等(2000)对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营销和物流跨职能部门合作进行研究,应用了五个物流绩效测量维度来分析企业物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Maltz(1994)等[8]通过研究第三方物流发现,企业通过外包它们的物流功能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他们也强调了个性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重要性,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得出:第三方物流的使用估计可以降低7.8%的物流成本,将减少21.6%的物流资产,订单周期从6.3天降到3.5天,客户满意指数从64.8%提高到69.0%。Daughterty、Stank和Elinger(1998)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在建立客户满意度时,物流能力尤其是配送能力被看作比产品质量和价格更重要的因素。

关于物流组织的研究,Brooksher(1999)认为,物流外包和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很强的协同影响。Kroll(1999)等[9]提出,为了使在线交易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准确抓住订单,把货物交给顾客,监控库存水平,捕捉支付信息,并且对顾客的咨询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处理。如果企业无法做好这些工作,将失去顾客。所以这些企业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帮它们解决问题。Huppertz(1999)等[10]的研究表明,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新的物流网络需要有处理小而频繁的订单的能力。Karpinski(1999)研究了物流组织需要具有将正确的订单在正确的时间发送到正确的地点的能力、与客户交流载运信息的能力。在物流实践中,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颁布针对运输业放松管制的一系列法律,包括1978年颁布《航空规制缓和法》、1980年实施《斯塔格斯铁路法》和《汽车业法》、1984年实行《航运法》等。这些法律都使得物流活动的经营环境更加宽松,运输市场实现自由化。在此背景下也激发了一些关于物流组织的新的理念和思想,比如,Kraljic(1983)和Shapiro(1984)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1985年,波特提出了价值链概念[11]等。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物流管理理论乃直接基于企业管理实践,从各功能环节发展到物流一体化、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对物流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指导。然而物流管理理论立足于管理实践的事实使其主要从具体的管理层面就事论事地进行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缺乏历史分析的视角,不能辩证地分析物流组织的发展。

(二)物流工程理论研究

物流工程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工程学方法来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现和运行乃至管理等问题。物流工程研究最早起源于各自独立的工业生产活动:一是工业设计部门和起重运输行业对生产领域的物料流和物料搬运,面向生产企业将原材料变成产品的制造过程的设计、研究与生产;二是物资流通部门的物资流通和分配的规划、运作以及研究工作[12]

物流工程研究方法的起源,或可追溯到早期制造业的工厂设计。斯密(1776)提出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的理论,通过劳动分工以设计一个生产过程,能使劳动力得以有效使用。18世纪末,美国发明家惠特雷将生产过程划分成几个工序,使每个工序形成简单操作的成批生产,提出了“零件的互换性”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成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泰勒研究了工厂内部生产组织问题,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当时工厂设计的活动主要有三项:操作法工程、工厂布置和物料搬运,分别研究工人的活动[13]、机器和场地的合理配置和物流控制等。工业工程和科学管理创始人之一吉尔布雷斯在建筑工作中提出的动作分析和后来的流程分析就带有物流分析的性质。“二战”后,工厂规模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大,工厂设计也由传统的较小系统的设计发展到大而复杂的系统设计,对工厂设计提出了更多的理论方法要求,运筹学、统计学和概率论等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管理科学、工程数学、系统工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系统分析的广泛应用,为工厂设计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创造了条件。加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工厂设计和物流分析逐渐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和系统分析方法。在此期间,爱伯尔的《工厂布置与物料搬运》、穆尔的《工厂布置与设计》、廖瑟的《系统布置设计》和《物料搬运系统分析》等专著的出版,为工厂布置设计和物流系统构建积累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在物流系统分析中,人们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方案比较和优选,进行复杂系统的仿真研究,包括从原料接收到仓库、制造、后勤支持系统的仿真,仓储系统运行分析、评价的仿真等;进行设施设计的动态、韧性问题的研究;利用图论、专家系统、模糊集理论进行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物流工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人们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制造系统和现代管理技术等进行物料搬运和平面布置的研究,物流系统研究也随之从以实物配送为主的研究扩大到从产品订货开始直到销售的集成物流过程的研究,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体化物流已经逐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21世纪以来,集成物料、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迅速,在这些领域,除了企业内部跨组织边界整合问题,人们开始关注突破体制束缚,考虑跨企业、跨区域(跨部门)和跨国界的物流资源整合问题,既有微观物流系统的整合问题,也有宏观物流系统的整合问题,诸如交通枢纽规划设计问题、物流设施布局与设计问题等[14]

我们可以看出,物流工程理论研究了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它提供了物流实践领域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为物流管理提供决策信息,属于技术性操作层面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而物流管理理论和物流经济理论对物流组织问题系统研究的缺失使得物流工程研究丧失了方向,从而只是在局部和模糊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设计,本书所做的物流经济组织理论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三)物流经济理论研究

物流经济理论是从经济学角度对物流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类文献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别:一是研究物流产业或者物流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15];二是研究物流本身的发展问题[16];三是研究物流组织问题[17];四是关于电子商务、物流网络构建和发展问题[18]。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物流经济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第三节内容存在交叉重复,故本部分文献叙述内容详见第三节,这里只对物流经济理论研究进行一个简单评述。

物流经济理论的上述四类主要是研究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物流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然而总体而言,物流经济理论的研究仍十分匮乏,尤其是关于物流经济组织的研究更是少见。总体上来说,物流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从分离到整合、从个体到整体、从同质到异质的发展过程,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然而尚缺乏经济视角的能够历时地把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对物流经济组织研究的统一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