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政法社会卷
- 刘楠来主编
- 10094字
- 2021-03-28 18:15:16
中国政治学会成立30年与政治学科之发展
张志荣
水有源、树有根,新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得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成立中国政治学会和政治学研究所谈起。中国政治学会章程规定,学会是团结全国政治学工作者、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在政治学科的恢复、重建、广聚“天下”政治学贤才、培养骨干、开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日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的正式成立,为各高校重新开设政治学专业送去催生的春风。
本人1984年调入政治学研究所工作,20多年来,除了本职工作外,还一直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秘书长,亲历了中国政治学会五次代表大会;组织、参加过多次学术活动;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1980—2000)一书。现根据本人的所见、所闻,以中国政治学会成立30年来召开的七次代表大会和六届理事会的主要科研活动为主线,对政治学科发展轨迹作一回顾。
一 中国政治学会七次代表大会[1]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1980年12月)
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而奋斗!
政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有些高校设有政治学专业或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模仿苏联,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地用阶级斗争学说简单地认为政治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于是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取消了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应有的地位。原来在岗的一些教师和学生以及从事政治学研究的人员纷纷下岗,从事或改学其他专业。从此,政治学一词销声匿迹了近30年。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变成了“空白”。
“四人帮”垮台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地提出,把中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替代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需要政治学知识、理论给予回答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2]小平的“补课说”像一股强劲而温暖的东风,使沉寂了近30年的政治学界人士及其爱好者精神振奋、信心倍增,强烈希望赶快组织一个能团结、带领大家共同来“补政治学空白课”的团体。中国政治学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精心筹划、细心组织、大力支持是中国政治学会得以顺利成立,学科迅速重建的关键。
1980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等院领导就开始筹划成立中国政治学会等事宜,同年5月在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筹备会议,成立了以张友渔副院长为主任委员的中国政治学会筹备委员会。会议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会议讨论了筹备工作计划,决定1980年下半年召开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大会。
为成立大会做准备,中国政治学会筹委会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组编辑出版了《政治学研究通讯》和《政治学参考资料》两份内部刊物,对政治学科的重建起到了催生和启示作用。
1980年12月24日,中国政治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政治学界、有关部门一百五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资料90多篇。
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明确了目标,看到了困难,鼓舞了士气。张友渔主任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中国政治学会要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而奋斗。他说:“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并且要在经济上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团结的前提下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在这样重要的时刻,召开全国政治学会成立大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会议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为大会作了政治学的主题报告。胡乔木院长到会祝贺,他说:“政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政治学研究是错误的,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损失。目前我们人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研究到,建议首先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的其他的重要政治制度,不仅仅是政治制度问题。同时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也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希望政治学会提倡认真的科学研究。不要以制造舆论为主,而要帮助国家、帮助人民、帮助党提出积极的建议。”[4]三位院长到会祝贺、讲话,足见院领导对学会成立的重视和厚望。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政治学章程,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张友渔副院长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同时聘任了名誉会长和顾问。
张友渔会长向大会提出了五点要求:1.要保持群众性学术团体本色;2.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3.要讲求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树立良好的学风;4.加强团结,发现、培养政治学人才;5.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把国际学术交流提上日程。同时希望大家在研究工作上要知难而进,要有勇气、事业心、责任感和信心。
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关注。政治学界前辈,中国政治学会首届理事会名誉会长钱端升认为,正式成立中国政治学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举,表明我国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认识到政治学是一门很需要研究的学科。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重建开始起航。中央媒体新华社、《光明日报》以“政治学又获新生”为题予以报道。[5]同年底,美国政治学会向我会表示,希望中国政治学会加入国际政治学会。
(二)第二次代表大会(1985年3月)
确立阵地、迈出坚实的一步!
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85年3月在济南举行,一百五十多人参加会议。这是政治学界又一次盛会,会议主要议程是总结、评估学会成立四年多来的成绩、经验和不足,产生第二届理事会及领导。
张友渔会长在大会开幕词中说,学会在成立初期面临许多困难,政治学工作者队伍很薄弱,专业机构和教学单位寥寥无几,且草创阶段各种图书、资料都很缺乏,对国外政治学发展状况也不了解。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对政治学这门学科还很不重视,很不了解,或者对政治学还有所疑虑、甚至是误解。当时的物质条件也十分匮乏,不论是中国政治学会、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组都处于“居无定所”的状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党的思想、学术战线上一系列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政治学会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团结全国政治学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进行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友渔会长深情地说:“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确实可以认为,政治学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重新确立了自己的阵地,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中国政治学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6]汝信副院长在本次大会讲话中也指出:“1980年以来,在中央领导的倡导和关怀下,政治学科得到了恢复,并列入了全国重点学科,从无到有,取得很大成绩。希望这次大会成为政治学发展的新起点。”[7]
会议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张友渔连任会长;审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国政治学会章程》。
(三)第三次代表大会(1991年11月)
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树立信心,继续推进。
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政治学科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1985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正式宣告成立,完善了各种机构,聚集了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力量,创办了《政治学研究》和《国外政治学》两份刊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在张友渔的主持下正式启动,许多高校纷纷招收政治学专业本科生,设立硕士、博士点,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科研活动日见频繁,对外学术交流有计划地展开……这种势头大约持续到1988年。
经历了1989—1990年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后,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91年11月在西安举行,参会正式代表53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许崇德同志对学会1985年3月以来的工作作了汇报。他说,学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张友渔会长多次强调,政治学会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同时也要探索中外历史经验,不断扩大知识视野,注意知识更新,广泛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用新知识、新方法来丰富马列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基础,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和应用。本届理事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按照学会章程积极而慎重地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并且取得了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的效果。尽管这几年政治学领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影响较大,但学会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工作是严肃认真的,成绩是主要的,地方政治学会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
许崇德副会长在报告中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对政治学发展是充满信心的。要牢记遵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虽然遭到了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当前形势提供了发展政治学的机会,我们有责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放思想,进行开拓性的研究,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总题目,深入探索,力求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供系统的、科学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为建设和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作贡献。
大会选举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流为会长,推举张友渔为名誉会长,并举行了学术研讨,对政治学领域中的某些自由化观点进行分析、批判和清理。
为加强学会工作,第三届常务理事会首次会议决定:自1992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政治学会、地方学会(以后扩大到集体会员代表)联席会议。
(四)第四次代表大会(1995年5月)
不仅应有一席之地,而且应有所作为。
1995年5月,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汉大学举行。一百五十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听取、审议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换届选举;学术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吴大英代表理事会作工作报告。他指出,本次大会是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本届理事会成立不久,适逢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此为契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政治学会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中国实际出发,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积极而慎重地开展多次学术活动,把政治学研究引向更健康、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为此,吴大英副会长代表学会常务理事会向大会提出了政治学研究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反对”: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方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反对非意识形态化、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政治学研究指导地位的主张,必须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缺乏科学分析、随心所欲、食洋不化、生搬硬套、一知半解、故弄玄虚的不良学风,必须反对僵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大会选举汝信副院长为新一届会长。汝信会长说,政治学不仅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应该有作为。政治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动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以新的姿态进入21世纪。
(五)第五次代表大会(2001年12月)
抓住机遇,开创政治学研究新局面!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2001年12月在温州市举行,一百五十多人与会。会议议程有三:审议、通过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修改章程,换届选举;学术研讨。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一个重要时期召开的。世界已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国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使得国际、国内都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中国政治学会应该抓住机遇,组织和团结全国政治学同仁们共同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努力推动学科的发展繁荣,开创政治学研究的新局面。
几年来,理事会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学会章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政治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力求为祖国“四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学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本届理事会主要工作和活动如下:
第一,积极组织学术研讨活动:任期内先后举行了以“穗港行政体制比较”、“十五大精神与中国政治发展”、“基层民主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国两制”、“十五大与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等为主题的七次研讨会及每年一次的地方学会秘书长和集体会员代表联席会议。
学会秘书长张志荣代表第四届理事会,从学术活动、学会组织工作及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20周年等方面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说,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12月在深圳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大会发了贺电,汝信会长对学会20年来的成长和发展作了总结。他说:“20年来,政治学几乎从白手起家,能达到目前的队伍规模和研究水平,确实是不容易的。应该说邓小平同志交代的政治学要赶快补课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了。”[8]这次庆祝会为进入新世纪的政治学研究开创了新局面,起到了动员作用,也为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队伍建设工作。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治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按程序吸收发展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家高校有关专业(系)为集体会员,进一步加强了学会的凝聚力。
第三,大会选举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同志为第五届理事会会长。他对如何做好学会工作提出“四点意见”,决心开创政治学工作、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六)第六次代表大会(2006年12月)
政治学在学术殿堂中的地位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和广泛重视。
大会于2006年12月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全国一百多个单位的二百四十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听取、审议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及其领导;畅谈和谐社会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伟大意义;为11位政治学界资深教授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李慎明会长作了《坚持正确方向,勤奋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中国政治学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全文分回顾和总结、几点体会、建议和设想三部分,对本届理事会任期内的时代背景、学术会议、促进交流工作、壮大队伍、各地政治学会的活动、积极筹资,改善学会工作条件作了总结。他说,政治学在学术殿堂的地位受到各方充分肯定和广泛重视。政治学之所以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1.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2.发挥学会优势,服务大局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加强各单位之间相互联系,促进团结合作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报告对未来五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为开创中国政治学会工作新局面而奋斗。
(七)第七次代表大会(2010年10月)
中国政治学会蓬勃发展,进入更加成熟、更多更大贡献的新阶段。
第七次代表大会和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是于2010年10月在北京同时召开的。李慎明会长代表常务理事会,对中国政治学会成立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进行了系统而概括的总结。他说,30年来,学会严格按章程办会,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国政治学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不断推动政治学研究健康、顺利、深入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1.政治学体系基本形成;2.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3.研究领域不断拓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重视科研队伍建设,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些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6.经常组织学术活动,推动学术繁荣发展;7.加强学会建设,密切与政治学相关领域实际工作者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8.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人数不断扩大,实现了老、中、青相结合,集体会员到2010年达108个;9.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等。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基于:1.学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持中国政治学的正确方向;2.坚持以科研队伍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中国政治学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创新;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不断深化、扩展、提高学术研究质量和水平同时,积极致力于政治学常识的普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鉴于30年来中国政治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张友渔老前辈对政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学会首次设立“中国政治学会张友渔奖”,目的在于表彰先进,展示成绩,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促进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大会为荣获首届中国政治学会张友渔奖的专家学者、团体、研究成果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二 中国政治学会六届理事会的主要学术活动及其特点[9]
学会成立30年来产生了六届理事会,先后组织召开了40多次学术研讨会和20次地方秘书长及集体会员代表联席会议。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健康、顺利而深入地发展。其特点是牢牢把握政治学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紧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跟不同时期中国政治学面对的研究主题和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探讨,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科的发展。
第一届理事会(1980.12—1985.3)举办了关于政治学的定义、对象、体系、方法、目的,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行政学,如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如何开创政治学研究新局面等研讨会。1981、1982年,学会先后召开四次政治学界人士关于宪法修改讨论会,主办了首期全国政治学讲习班和比较文官制度研究班。
第二届理事会(1985.5—1991.3)先后召开了“政治思想史学术研讨会”、“政府职能转变理论讨论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讨会”、“改革中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协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等研讨会。1987年、1989年分别举办了钱端升教授、张友渔教授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1年举办钱端升先生遗著首发式。
第三届理事会(1991.11—1995.5)与地方有关单位举办了“改革开放与政治稳定”、“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行政体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等五次研讨会。
第四届理事会(1995.5—2001.12)与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讲政治”、“穗港行政体制比较”、“庆回归 一国两制”、“十五大与政治体制改革”、“十五大精神与中国政治发展”、“基层民主建设理论”、“加强改善党的作风建设”等大、中、小型研讨会七次。
第五届理事会(2001.12—2006.10)共召开了十一次学术研讨会:“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战略”、“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基本问题”、“加入WTO与中国政治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西方政治思想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全国第三届政治学哲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六届理事会(2006.12—2010.10)围绕服务大局和学术前沿,召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中国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30年”、“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基层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等研讨会。以学会成立30周年为契机,分别组织了“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政治学理论和方法”、“公共管理”、“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等论坛,对中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的经验、研究成果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获得重生。至今它已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按其发展轨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段
时间为1980—1988年,其标志是全国政治学会宣告成立,积极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政治学专业,培养政治学专门人才;确立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地位。1986年国家设立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也是首批受资助学科之一;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创刊了全国性的政治学专业刊物《政治学研究》和《国外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开始编写。政治学呈现出生气勃勃、快速发展的景象。
(二)从1989年一直延续到1995年《政治学研究》复刊,可谓是回顾总结、反思、调整阶段
它的主要特点是清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国内外大小气候的影响,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搞乱了的某些理论和观点;对政治学研究中出现的对西方政治学食洋不化、生搬硬套西方模式来解释中国的实际政治问题,对否定或怀疑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指导地位,对所谓的“新权威主义”等展开清理和批判。为保证政治学健康、顺利、深入发展,许崇德副会长、吴大英副会长分别在第三、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重申了政治学研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学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政治学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反对”。《政治学研究》和《国外政治学》在停刊整顿期间,都认真地进行了自查自清工作,还组织了一批分析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反映在政治学领域的文章,以及分析批判错误思潮的学术活动等。
(三)健康、顺利、深入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它的主要特点是:1.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等十分明确;2. 30年来,政治学人才辈出,老、中、青共同协作,在全国各级社会科学院、党校、高校、军队及相关党政部门已形成一支党和国家信得过的、有相当水平的科研队伍;3.已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促进政治学科健康、顺利、深入发展的基本经验;4.实现了学科研究手段的网络化,交流国际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努力争取我国政治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前几年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国的党政制度》白皮书和《中国人权》白皮书等就是有力的见证。
(四)学会、学科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中国政治学会成立以来的30年是不平凡的。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学科重建任务,学会领导集体带领、团结和组织全国政治学界同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克服各种困难,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白手起家开创了新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新局面。这主要得益于:1.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和李铁映等均在不同场合强调政治学的意义和价值。2.从1986年始,国家将政治学科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的名单,资助课题及经费逐年扩大。1993—2010年,政治学立项或资助的课题就有833项,其中有不少重大和重点课题。3.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自第一届理事会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政法片的副院长张友渔、江流、汝信、李慎明先后任各届理事会会长,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政治学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紧密团结、依靠全国政治学工作者共同促进政治学的健康发展。4.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是中国政治学会的挂靠单位。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学会没有人员编制,没有经费和办公地点,但学会的各种活动均在政治学研究所人员兼职、义务的条件下开展的,他们发挥了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政治学所主编的《政治学研究》和先前的《国外政治学》等为全国政治学工作者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经互通信息、交换观点,又锻炼、发现了人才。5.中国政治学界,尤其是老一辈政治学专家率先垂范、相互扶持、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也是推进中国政治学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学会成立初期,基本都是年龄较大的个人会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到2010年,中国政治学会集体会员已达108家,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政治学专业单位和部门,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的人数较以前大大增加,积极性很高。6.大多数省、市先后成立了政治学会,它们立足于本地区,结合各地党政中心工作及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当地党政部门及社会的重视与好评。它们与中国政治学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每年一次的研讨会和各地秘书长集体会员代表会议大多是在它们大力支持下召开的。它们是一支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张志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科研处原处长,副研究员)
[1] 中国政治学会七次代表大会资料均摘自每次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181页。
[3] 《政治学研究通讯》内部刊,1981年5月试刊第3期。
[4] 《中国社会科学汇编简史》(1977—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5] 《光明日报》1980年12月29日。
[6] 汝信:《新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1980—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7] 同上书,第118页。
[8] 《新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1980—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9] 中国政治学会六届理事会的主要学术活动,摘自历届理事会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