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我国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一定独特性。源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特别是自改革开放后实行“梯度开发战略”以来,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大局,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标志着地处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提升实力、缩小差距恰逢其时。西部大开发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10年的发展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总结;下一步,西部大开发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10年,民族地区未来美好而壮丽的建设图景需要科学筹划。正是基于此,专门针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凸显出来。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是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八个”民族地区机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组织的综合性系列研究报告。本研究报告的总报告由李克强根据各分报告整理而成,第一章由王飞、刘红执笔,第二、三、四、五、六章分别由舒飞燕、杨松武、冯彦明、史锦华、侯超惠执笔。《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旨在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使用数量化方法为主、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现代经济学方法,全面展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现状,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探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大体走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情况看,本报告属于创新性研究范畴,因为如此系统深入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报告在满足政策实践需求的同时,也旨在填补此项理论研究的空白。

“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模糊概念,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使用中存在多重含义。本报告中所使用的这一术语,是指涵盖内蒙古、宁夏、广西、新疆、西藏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三省的广大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域。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它们惯常被称之为少数民族“八省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多共同点,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集中代表。本报告即选取“八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同时在民族地区总体层面和八省区层面展开宏观研究与横向纵向对比研究,以揭示民族地区总体以及各少数民族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其规律性。

报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系统研究,主要从民族地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民族地区工业化程度、民族地区城市(镇)化程度以及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度等几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的研究成果即为一个专项研究报告,数个专项报告密切关联,又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总报告相互呼应,共同构成本报告的主体逻辑架构。

在研究方法方面,报告偏重于数量化方法的运用,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对科学性的追求是本报告的突出特点。由该特点所决定,报告将带有明显的资料性、学术性和决策参考性等特征,同时可以服务于广大学界同仁和政府职能部门,希望能够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有所裨益。作为系列研究报告的第一卷,因时间匆促、数据浩繁,同时作者尚缺乏成熟经验,故存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界同仁和职能部门专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