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
- 汤舒俊
- 1272字
- 2021-03-30 02:20:08
三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书是在借鉴西方马基雅弗利主义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工具的基础上,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探索进行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系列研究,包括质化探索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期典型的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构建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内涵结构并编制问卷,探讨特质与情境因素对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影响,剖析两难情境下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与道德的冲突,并进一步采用ERP研究来探讨马基雅弗利主义者执行两难任务的脑机制,最后从中国文化中找出抗体尝试探讨其对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抑制,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真正的本土化研究,这是由中国人主持进行的,以中国人为被试,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反映中国人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的研究,对理解东方文化下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文化价值。
(二)实践意义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总体要求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社会突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很显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根本,和谐社会全面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突破口。毫无疑问,厚黑学的价值主张背离了和谐社会的要旨,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绊脚石。而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厚黑学热”,加之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益诱惑增多,制度建设整体滞后,国人整体道德水平滑坡,现实社会中的厚黑个案显著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厚黑学,在研究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解决之道,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本书的创新点
第一,跨文化地对西方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和东方的厚黑学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抽象出社会转型时期人性恶的价值观表达。
第二,探讨本土文化下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内涵与结构,并编制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问卷,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第三,同时考虑了影响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情境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并将这两类变量都糅合进了模拟情境中,以实验的方式来考察其对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重要影响和可能作用。
第四,针对典型被试创设典型情境,特别通过调查座谈产生的两难情境,关注马基雅弗利主义与道德的可能冲突,并关注其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可能影响。
第五,在研究手段上,不仅采用行为学指标,同时也关注电生理指标,对两难情境下马基雅弗利主义进行生理溯源分析。
第六,研究关注因果报应观念启动和社会道德启动对于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抑制作用,试图发现一些对实践更有启发意义和更具有针对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