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网
  • 凌逾
  • 7508字
  • 2021-03-30 02:12:42

三 大数据时代的创客未来

谁将是创客网络时代的导航者?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继承人、Google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还是中国的“马云、马化腾”?这些互联网业界的大腕,都在引领着创客文化的潮流。

凯文·凯利、克里斯·安德森被称为“技术狂热分子乐园”。他们不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大公司,而关注大的潮流和趋势。凯文·凯利被誉为网络时代的“游侠”(maverick),是美国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之一,写了不少预言未来科技发展的书,被人尊称为“预言帝”。

1994年,其《失控》指出,当前有两种趋势:一是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二是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他提出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角度看世界。预言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备自治力、适应性及创造力,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作者认为,这是美妙的结局。2010年出版的《科技想要什么》,把握科技脉动,分析其起源、规则、选择、方向,认为科技是一个生命体,能创造大脑,创造新生命。2016年新出的《必然》[8],总结几十年来的科技观察,预言未来30年的科技走向、创客目标、重大财富机会。三书结集为“观察·反思·展望”三部曲。尤为特别的是,《必然》的中文版先于英文版出版,足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看好未来中国的发展。

《必然》预言,未来将是“霍洛思”(holos)的世界。为了讲清未来,作者创设了这个新词,即所有人的集体智慧、所有机器的集体智能、自然界的智能整合而成,也就是说,全人类、计算机、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传感器等由网络而联结,这个全球级别的“巨无霸”,成为世界大脑、心智圈。希腊字“holos”,即完全的。类于粤语的“冚棒唥”(语音ham ba lang),该词还收入非正统英国单词hampalang,即“通通,全部”。以霍洛思为词根的术语是全息。全息即完全的信息。全息术(holography)能再现与物体极似的多维影像。这位先知预测,全球化心智的巨变时代即将拉开序幕。寒武纪曾有动物种群大爆发,如今则是智能技术突破、奇点突破的大爆发。物理学“奇点”描述边界,越过边界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他指明新时代变迁的12条道路。概述如下。

形成(becoming):机器技术会随时自我更新,不断升级,从层级化结构进化到网络化结构。集中式结构是层级结构,分散式结构是开放性、网络式结构。后者更有活力,激励人自由地创造。

知化(cognifying):人工智能渗入万事万物。过去一百多年,社会电力化;发展到如今,社会智能化。三大技术可以提升人工智能。一是神经元网络,通过模拟大脑神经元网络处理、记忆信息的方式,完成人脑那样的信息处理功能。二是GPU芯片,图形处理器、游戏芯片用在人工智能(AI)领域,高速、轻便、便宜。三是大数据,可以帮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智能手机之后的信息平台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人类想要的人工智能,不是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做人类完全做不了的事。2016年,王菲的演唱会通过VR技术来进行现场直播,粉丝可以付费观看。

流动(flowing):万事万物流动更快,从日清日毕转换到实时模式,实时播报、实时新闻、实时购买。这带来新力量,威力不在于复制品的数量,而是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突出、翻译、强化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进一步释放创造力。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可复制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而无法复制的东西具有“原生性”特质,不能被复制、克隆、仿造,其价值在交易时才能产生。在更加开放和自由流动的时代,获取财富更需要创造力和原生性。万物快速流行转换,这对传统文学、艺术创作有何影响?20世纪,长篇小说当道,21世纪,将是跨界的微文化兴盛时代。

屏读(screening):屏幕时代,所有书籍将互联、连接。屏读在开放、共享、互动优势下,以“万能图书馆”取代传统书籍文化。未来将有“无屏显示”,且有强大的互动性,可用手指、身体、表情、目光与屏幕交流,个人的情绪能操控屏幕,如皱眉,自动跳转;重读,自动标注。

使用(accessing):物品日益信息化、减物质化,变轻变小变薄,消费者多不再购买商品实物,而购买渠道,演变出新的消费习惯,如Kindle电子书。平台协同,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事物的使用比占有变得更为重要,租赁业将更为兴盛。在中国,租赁业确实越来越发达,如共享单车已经风行中国大城市,未来还有随时租借的共享汽车,目前广州已有运营试行。

新兴的服务业鼓励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更深层的关系:按需使用,即时使用,产品由客户来定,按需分配。货币去中心化,民众共有。当今手机多数分属两种系统。一是安卓系统,开源,共享意义最大化,既可下载安装第三方应用,也可自行开发应用,上传到应用市场里公用,但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苹果IOS系统,不开源,不认可其他软件,只能下载本系统软件,不够自由,但安全监管好。两方各有利弊,如能协调解决,更有利于共享。云端,电脑无缝对接,深度共享数据,成为新的电脑殖民地。

共享(sharing):免费共享,万物随时增值,赢取未来最大的财富。共享,也有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免费共享,反美国梦式的垄断追求,带来了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新可能性。产消者基于自愿立场,提供免费方案,成为“去中心化、平民主义”的先驱者,组成网络社区、论坛、公社,产生文化聚集效应。但是“共产、资产”中的“产”意义有变,聚集效应产生出其他的垄断方式。如果解决好各种可能的麻烦,也许“网络共产主义”可以实现。

过滤(filtering):内容越扩张,信息越海量,越需要过滤,以使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注意力经济有两个面向:一是让别人注意到,才有变现的基础;二是你注意到别人,才可能抓住“个性化”“订制化”的商机。传统过滤方法有:“守门人”,父母亲人屏蔽;媒介过滤,音乐和电影工作室方案被否定;管理者过滤,零售店和图书馆等过滤;品牌过滤,品牌选择;政府过滤,禁忌设限;文化环境过滤,朋友和自身过滤。新时代要探索更完美的推荐型过滤器:依据个人化数据库,进行个人订制化的过滤。过滤器的本质是赢取注意力聚焦。

其实,除了注意力经济,还有流量经济。尤其是娱乐圈有些流量小生、流量小花,一呼百应,赢取万千关注,如有些明星的一条微博可以引发上亿次或几十亿次讨论,因而身价倍增,这常常让人忽略:演技,才是演员最重要的标准。现在,甚至有些总统都在巧用推特的注意力经济、流量经济的力量,可见赢取眼球经济价值的威力。

重混(remixing):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拆解、跨界、重组、再利用,多元文化融合、碰撞,产生新的思想,具有增长与创新的能力,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未来30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组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如编制影视词典,可视化媒介具有可检索性、可回放性,将是动态领域的巨变。在界定原创与重混方面,主要看作品的素材是否进行了转化与提升,从而实现创新与升级。近年,电视剧抄袭案时有发生,新闻事件不少。

互动(interacting):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高仿真的虚拟现实更注重现场感和互动效果,实现人与人、人与机、产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人与设备互动,将设备植入皮肤,人与设备一体,记录身份密码,更增强全息体验。作者与读者互动,如清代书商为增加销量,给《水浒传》增加系列情节,如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征讨田虎、王庆、方腊等。再如当代的计算机互动小说、“代码诗歌”等,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形成了粗具规模的数字叙事。越高级的互动艺术,越能消弭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如电脑游戏、声音雕塑、互动戏剧等。互动领域大有发展空间,需要解决好“和谁互动”以及“如何互动”的问题。具体的互动艺术研究,本书将有专章论述。

追踪(tracking):跟踪技术日益进化、廉价,追踪无处不在。如未来的智慧列车、高铁动车组将有虹膜识别摄像头,检测司机是否正常工作。不平等追踪会衍生出问题,而双向监督会优化跟踪科技。自我追踪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我们会量化自我,写数字日记,创建生活流、个人数据库。这有利于个性订制,但也更容易泄密。人类是倾向于自我暴露的分享虚荣,还是倾向于自我保护的独享隐私,一直是两难的悖论问题。很多时候,人们热衷于在网络晒这晒那,源于孤独,渴盼寻找知音,心灵共鸣。波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之“爱情短片”深刻揭示了男女之间分享与独享争战所带来的情和性悖逆悲剧。

提问(questioning):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更能激励创新。机器给人答案,但是难以替代人类来提问。提问将是机器人学会的最后一样东西。全球万物互联互通,实现人类共享和实时互动,不经意间就有了全球意识,这将打造新的社会结构。人工智能创造了“答案语料库”,全球即时联通,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然而,人类知道得越多,未知也越多,于是,开始追求“完美问题”:不能让我们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可能有千百种答案、能创造新思维、能生出其他许多好问题的问题。

绝杀提问,激发创新,突破框框,点子喷涌。关于未来的问题,本书试举一些:衣食住行等物品何时从大众产品变成订制产品?手机何时能真正像电脑,完全整合电脑的功能?语音录入即时转化为文字,什么时候有更高的准确率?几千年前的口头文学传统是否重出江湖?口述文艺是否将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开始(beginning):全球化心智时代即将开启。人类主导的新平台不是乌托邦,而是传统自然社会的延伸。当然,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什么是必然?日益智能化的新世界是必然,网络免费共享是必然,霍洛思发展壮大是必然……全书讨论了未来的两大趋势。一是技术变革,如知化、过滤、重混、追踪等。二是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如流动、屏读、使用、共享、互动、提问等。有种奇点理论认为,技术发展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极大而接近于无限的进步,这是激变、突变的转折点。而作者凯文·凯利乐观地认为,超级智能毁灭人类,这种“硬奇点”不太现实,未来将是“软奇点”,即人工智能为人类所用,两相结合创造更大的财富价值,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大数据(big data)产业发展迅猛,云计算大有市场。据说,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有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市场发展趋势等。高科技发展为创客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空间,将有更多的创意产业随之诞生。其实,大数据不是神秘事物,Google、百度的搜索服务就是典型的大数据运用,根据客户的需求,这些搜索引擎实时从全球海量的数字资产中快速找出最可能的答案,呈现出来。信息时代的大数据增长依靠量(volume)、速(velocity)与多变(variety),道格·莱尼称之为“3V”。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深化发展,数据积累越来越丰富,可以淘取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如给每件品牌服装装个RFID码,记录试衣的地点、时间、次数、时长,可以更好地为服装生产销售提供决策。落魄作家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炒股,成为股神,这是2011年好莱坞电影《永无止境》展现的奇迹。大数据为网民提供航班的准点率,这也能有效提升各大航空公司的管理水平。保险公司运用大数据,更有利于概率评估,专门为人度身订制各类保险。

大数据可以告诉你与某人的匹配指数,低于匹配指数,需要慎重考虑,或者,未来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海选适配对象。根据基因图谱、各类身体数据,人们得知自己生命的倒计时数,像算命先生一样。数字化生存的结果,是计算机网络储存每个人的一切信息,让人的虚拟数据永生,仿佛灵魂不死。如果将之植入生命体,或者能实现死而复生。随着全球数据积累愈加海量,人工智能将会愈加智慧,接近甚至超越人的智慧。

全球网络文学创作和研究都谋求活用大数据。乔克思写过论著《大分析》[9],阐释大数据下的文学观察,对19世纪文学基因组进行可视化展现。数据库可用于词汇语法、语用语体、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言语识别合成等领域,还提供文学特征、概率数据、作品研究、文本比较、历史检索、频率统计等资料,作家和学者们可从量化到质性分析中,找到创意的新动向、新点子。网络文学作家少君写过一篇论文——《大数据时代的华文文学研究》[10],并多次在会议上呼吁:建立一个专业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数据库和分析软件势在必行,因为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若没有数据库,就无法知道时至今日华文文学大约有多少部作品,也无法计算作品的历史与分布,难以分析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文作家的数量、作品的数量、分布地域比例、作品语言特质、读者阅读范围,等等。在大数据时代,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因为跨国界、跨地域,尤其需要重视数据库的建设,研究方法的科技化有利于更新研究的手段和理念。

当然,高科技发展、创客运动、技术急速进化,所有这一切也存在隐忧。人类制造了无数的万物之后,会不会被自身制造的垃圾淹没?人类创造了超人超物、机器人军队,最终会不会反过来被驾驭?现在人们都热衷于追新逐奇,追踪非凡、传奇的事情,实现不可能的事,当有一天,所有的新奇都被穷尽后会如何?当有一天,所有人如果都选取智能机器作为伴侣,人类的繁殖如何继续?当人造心智能完成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任务,人类怎么办?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没有了,人类存在的价值何在?

《3生万物: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擎》一书谈及3D打印技术的消极影响。一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杀伤性武器生产更便捷。二是可能引发一系列盗版问题,电子设计很容易被拷贝或者复制,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很棘手。三是可能导致资源环境问题,3D普及,消耗大量物资,大量的设计产品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四是可能引起道德与伦理争论,透视扫描人体,复制自己、复制人类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五是可能产生审美疲劳,过多过度后,又想回归简约实用。六是科技用于邪恶用途,制造出人类难以控制的生物或者武器,导致灾难大片在现实上演。[11]

新技术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麻烦。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对今天问题的解决方案,又给明天埋下隐患。尼尔·波兹曼认为,每种技术既是恩赐也是包袱。网络让人越来越不爱思考,注意力更易分散,个人隐私更易泄露,不负责言论更易流传,更多网络诈骗、黑客攻击。英国迷你科幻剧《黑镜》系列,就照出了网络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痛苦、错误与代价。比如人肉搜索,有时能帮助发现真相,有时也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伤害,隐私误伤。2012年上映的电影《搜索》,陈凯歌执导,改编自获“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正是探讨网络时代的这类社会问题。

《必然》用极短的篇幅提及科技的负面因素:“负面事物同样会逐渐知化、重混以及筛选。罪行、骗局、战争、欺诈、折磨、腐败、垃圾信息、污染、贪婪以及其他不良欲望都会变得越来越去中心化,并以数据为中心。”“在本书中,我有理由不去关注这些负面的内容”,反之,作者认为“任何有害的发明都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契机,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有益事物”。“善与恶相互激发的循环加速,仿佛原地踏步,但每一轮循环后,我们都能获得前所未有的额外机遇和选择。这一点十分关键。选择的拓展(包括选择破坏)增加了自由程度,而更多的自由、选择和机遇是我们进步的基础,也是人性和个人幸福的基础。”不管如何,凯文·凯利都对未来持相当乐观的态度。

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指出,计算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将从四方面改变人类社会:全球化、分散权力、赋予权利、追求和谐。但信息科学是把双刃剑,技术越来越智能化,给人类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人类走向纯粹、抽象、高级的数字世界,人失去了神圣的光芒,失去了控制改造征服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什么是智能化机器难以完成的工作?如提问、创新能力、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如需要经验的育子工作,我们会花费越来越多的钱。人类心智的优势是弹性,能处理、整合不同的信息,并作出判断。电脑心智在于速度和正确性,而不是弹性。未来社会,决策比执行重要。机器智能化不断发展,所有可标准化、流程化、逻辑化、规律化的工作,不再需要人力,在这些方面,人类难以跟机器人抢饭碗。人类需要拓展弹性生存能力,如思辨、提问、创新、决断等能力,这对人类进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化世界会改变人性。智慧的联结,如果再进一步,就是心灵的畅通联结,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秘密,是否能抑制一些人性恶的因素?智能化让平凡变为超凡,超凡又变成平凡,直到有一天,世上只剩下“不可能发生之事”。超凡有利有弊。当凡事求“超凡”时,人类易于走向极端主义,引发贪得无厌的不满足状态,一如小说《蝇王》、迷你剧《黑镜》所再现的。人性善若被人性恶颠覆,将会如何?

但不管乐观、悲观,问题一直存在。人类有了“答案机器”后,将来是否会制造“提问机器”?如果人造心智学会了提问,人类会面临什么困境,哪些问题?当今社会的低头族涌现,人与人之间复杂多样的情感沟通是否会阻隔?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来实现情感交流?《必然》没有提到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的伦理问题。如果人工智能与人进行情感交流,那么,人和机器人就能组成家庭。当这类群体不断壮大,人的价值观念将会发生变化,正常的人类家庭将不断瓦解,此时,人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是否还适用?当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无法调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时,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之间会出现伦理问题,会产生分化,社会矛盾会激化。如果智能机器能帮助人类完成一切事情,人类还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当“霍洛思”主宰了一切之后,世界还需要人类吗?人类智慧有何意义?人类会不会质疑自己的人生价值,质疑存在的意义?人类该如何发现新的价值?人类将如何应对所有一切可能的麻烦?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会不会异化?克隆人、复制人、人机合体、人机人,人头马式的生物人,人造人,是否会导致“人将不人”?人的边界何在?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深思、警惕的事情,关系到地球存亡问题。如何面对,如何限制,如何与负面事物抗争,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任务。


[1] [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萧潇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2] 参见[澳]盖·兰道尔《创客时代:3D打印、机器人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未来时代的到来》,高宏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3] 参见刘川郁、陈晓华主编《威客力:从精英创意到大众创意》,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4] 陈根:《4D打印:改变未来商业生态》,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IV页。

[5] 李旭鸿、张东升等:《3生万物: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6] [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萧潇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7] http://www.szu.edu.cn/2014/news/3685.html.

[8] 参见[美]凯文·凯利《必然》,周峰、董理、金阳译,中国工信出版社2016年版。

[9] Matthew L.JockersMacroanalysis:Digital Methods and Literary History,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3.

[10] 参见少君《大数据时代的华文文学研究》,演讲于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暨第十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7—8日,北京。

[11] 参见李旭鸿、张东升等《3生万物: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8—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