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网
  • 凌逾
  • 2183字
  • 2021-03-30 02:12:39

五 谁来做

第二个层面我们要考虑,人员(Who),谁在进行跨媒介实验?谁接受跨媒介文化?

新时代的受众是“产消者”,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创造了这个新词,将“producer”和“consumer”合成为“prosumer”,产消者,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结合,按消费者意愿直接订制产品。跨界创意人员方面,除创造者外,还有重要的考量因素,即受众。受众带目的来欣赏,具有参与意识。跨界创意更强调受众的互动参与。受众对媒介的参与程度,主要指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介入程度。受众参与程度不同,媒介创意效果也会不同。产消者将如何推动跨媒介文化建设?

跨媒介文化要在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流转,才能完成。这种流转不容易实现。跨媒介应时而生,号准了时代脉搏;也要随时而动,像太极图阴阳流转,处于动势才会有生命力;行走于潮头浪尖,先知先觉;而不是深陷流俗,后知后觉。阿帕杜说全球化有五种图景:跨国人种、资金、观念、媒体图像、技术流动[16],跨媒介要把握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文化流,在流动之河中打捞宝藏。不同领域、层级的文化流转能激发创意,詹宏志认为有三类:“一是异民族文化对本体文化的冲击,二是品味文化层级的流动与辩证性,三是次文化团体对主流文化的刺激。”[17]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各地区的异族文化渗透几乎到了看不见的程度,而且不同层级品味文化(taste culture)也在互化:大众的变成上层的,通俗的变成高雅的,青年、女性、特殊族群的文化变成主流文化。詹宏志和赖声川都是中国台湾研究创意思维训练的名家,值得关注。

有人说,跨界创作有种不可逆转性,因为在文理跨界的流转中,学理工医学者较容易向文学跨界,但是学文学者则不能或者很难跨越到理工科领域。目前跨界的作家很多,多从商界、医学界、新闻界跨到文学界。但是,从理工科特别是从 IT 行业跨到文学界的不多。而且,跨界进入文学界后,还留在原理工领域的作家则更少。美国有此类人才,但也不多。为什么有此现象?如何破此困局?未来艺术创作不再仅是个人独行,而有越来越多的集体创作,文理科创意者集结,取长补短,思维碰撞,跨越疆界,打通文理。

跨媒介创意,对创造者与接受者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中文系培养文学人才,但是真正成为名家、编剧、大秘、主编的,往往都不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的,为什么?因为名家往往都是杂食家,都是跨界者。成功的跨界者,有几个特性:知识结构的多重性、眼界的开阔性、语言驾驭的自由随性。要么是跨行跨业的从职者,要么是跨海跃域的移民群,要么是多才多艺的才子才女。跨界作家的多元经验、多重人格、人生积累、知识结构往往比专业作家、职业作家丰富,因此能有新的视点,不同的生活视角。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跨界者涌现。

具体而言,跨界者起码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一是博学:见多识广、职业多元,阅读阅历越丰富,受大众喜欢的人。知识经验越渊博,据点越高;越多才多艺,组合可能性越多,越有利于成就人的交叉思维,打通专业壁垒,激发头脑风暴,产生创意。

二是跨越:古今穿越,中西异地交流,跨时代、跨语言、跨民族、跨领域吸纳新元素,才能开拓新文艺风。后现代社会强调同时性、同存性,不同时空在同一立体面展开。中国香港很典型,容纳混杂人种、不同生活制度带来多元的消费观、价值观。多变多元的复杂社会,只有后现代时空展示法才足以涵括。

三是创造:见人未见,想人未想,敢为人先,脑洞很大,异于常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更容易实现独辟蹊径的跨界。文化缔造过程在于,从先知先觉经营者,到后知后觉跟随者,再到不知不觉消费者。在跨媒介转型路途中,要做先知先觉者。一是创造新术语。西西创设“我城”,成为香港符码象征,广为人知;创设“家务卿”术语,对应于“国务卿”,为家庭主妇正名。二是拓展新思维,如电影吸纳3D技术,或与电子游戏整合;微信、博客、微博影响网络文学;音乐剧歌舞艺术整合新变;体育小说、音乐小说、建筑文学、地理小说拓展空间叙事。跨媒介要求创作者具有广阔视野思维,具备高超的创作技巧;既需个人天赋,也需集体智慧、团队合作。若出精品,更需千锤百炼。

跨界创意挑战受众已有的赏读习惯,要求新型受众有新眼界、素养胸怀、开放心态、好奇心,敢于接纳新鲜尝试,才能挖掘新作品隐含的丰富元素,体悟到跨界艺术的奥妙和不足。当今文艺日益强调创作者与接受者互动。经典叙事学多从作者角度考量,研究如何表述作者意图;而后经典叙事学多从读者角度考量,考察如何全方位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阐释并接受文本的意义,强调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平等关系。

狂热痴迷的受众被称为粉丝。粉丝的沉醉、陶醉,被界定为沉浸。跨媒介叙事有“4I”元素: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vity)、整合(Integration)与影响(Impact)。沉浸和交互引导受众深度融入媒介叙事中;而整合和影响则将故事从屏幕向现实生活拓展。[18]瑞安构建沉浸诗学的三个类型[19]:空间沉浸,原文本构建的世界扩展;时间沉浸,叙事进程的流动;情感沉浸,移情效果,唤起情感反应。

跨媒介还可以继续设想各种跨界流转方法。一是艺人合作跨界法:舞者与写者、作家与画家、歌手与词手、作者与导演合作,既可以是个人多职多能,一人饰演多角色,也可以是艺术家跨界集体创作,或创作者与接受者互动创作。二是人与物跨界法:一人与多物,一人同时展示几种手艺,如手沙画;多人与一物,如男舞者或女舞者跳《四小天鹅》舞曲,产生出迥异效果。三是物与物跨界法:媒介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地理与文学、生态与艺术整合等。方法日益多样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