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7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3—2005年9%以上的高速增长以后,能不能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8%之间,是各方面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此作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建议》提出,200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既积极又稳妥的指标。鉴于“十五”期间我国GDP 年均增长可达8.8%,如果“十一五”末GDP总量仍按过去设想比2000年翻一番,那么“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只需5.6%即可达到,这显然是低了,不切实际。根据这次《建议》提出的目标,则“十一五”人口自然增长率按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年均为8.8‰(2001—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年均为6.4‰),按人口平均GDP翻一番,则GDP年均增速要达到7.4%(2005年假定为9%)。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和近十年来的经验,这个指标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属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范畴。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比如,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 上升到这两年的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看,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1%的煤炭、30%的钢材。特别是能源消耗高,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一直是在1以下,1981—1990年为0.44,1991—2000年为0.2,而2001—2004年达1.29,其中2004年为1.6。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表明已难以为继。因此,《建议》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确定“十一五”的经济增长目标时,特地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重要的,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实现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增长转变,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流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型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经验表明,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拥有较多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服务,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反映了当前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要增加科技投入,使研究与开发投入从2004年占GDP的1.35%提高到2010年的1.5%以上和2020年的2%以上,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目前全世界20个创新型国家研究与开发投入均占GDP的2%以上。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等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除了要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能源资源的方针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以外,必须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第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政府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但不能因此就自认为是经济活动的主角,主导经济资源的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企业。“经营城市”是政府职能的大错位。2003年以来,主要是地方政府为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和建设形象工程,大搞开发区和市政建设,个个都要工业立市,铺摊子,上项目,引发经济走向过热。在很多情况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地方政府盲目扩张经济的行为,因而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政府改革和转换职能已成为今后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二,深化财税改革。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因为这样GDP增速快,财税收入高。今后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制;财政资金不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要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规范土地收入管理办法,将土地收入和专项基金等预算外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管理;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等等。

第三,深化价格改革,重点是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地价低,水价低,能源包括电价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前提下逐步提高价格,促进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第四,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此外,深化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和利用外资的质量等,都将促使我国经济运行逐步转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轨道,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原载《财贸经济》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