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
- 尹可丽 尹绍清 龙肖毅
- 2844字
- 2021-03-29 18:56:43
序二 民族团结心理研究的一项创新性探索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除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共有汉族12.26亿人,少数民族1.14亿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有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和蒙古族;人口在100万—500万的有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哈尼族、黎族、哈萨克族和傣族;人口在10万—100万的有畲族、傈僳族、东乡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仡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撒拉族、布朗族和毛南族;人口在10万以下的有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和塔塔尔族。除此之外,还有60多万未识别的民族人口。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何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确保国家的统一,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民族团结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一个事关中国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增进民族团结的措施,如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种类;坚持民族平等,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状况,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中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加以巩固和提高。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利益成为一些人处理问题的唯一标准,难免影响到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出现一些过去没有碰到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干扰破坏,使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仅需要国家继续执行过去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更需要在全社会开展对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态度和行为。为此,国务院从1988年开始,先后6次举行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对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鼓励。1988年召开的第一次表彰大会共表彰1166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04年召开的第二次表彰大会共表彰1255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表彰大会共表彰1254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05年召开的第四次表彰大会共表彰1318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09年召开的第五次表彰大会共表彰1488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14年召开的第六次表彰大会共表彰1496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对构建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取到了关键的作用。教育部从1990年开始多次发文部署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2008年正式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和《民族理论常识》审订教材已投入使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1990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算起,我国对青少年开展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已经历时25年,迫切需要有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中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以便更好地开展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原则、方法、内容上;或者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上。事实上,要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只有把心理学、教育学和民族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才能完整地反映我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就、经验和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令人高兴的是,尹可丽、尹绍清和龙肖毅合著的《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一书从心理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的综合视角出发,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彝族、藏族、佤族、傈僳族、白族、傣族、壮族、哈尼族、苗族、纳西族等民族的10967名中小学生和1270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传记法和测验法等多种方法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团结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该书采用自编问卷对云南省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整体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内容广泛涉及中小学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实施和作用,重点探讨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内容、活动现状、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对正确评估当前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该书从理论上对民族团结心理概念做了界定,并采用自编问卷对11个民族的青少年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族际交往、族际冲突以及影响民族团结心理的因素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对民族团结心理的界定和研究,打破了学界用某一个与民族团结有关的心理学概念解释民族团结问题的局限,创造了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学概念。这对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再次,该书采用心理传记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对还健在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字代表方有福(哈尼族)进行了研究,生动地再现了民族团结先进人物的人格特征及心理成长历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由参加“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的26种民族(或族群)的代表于1951年元旦按照少数民族盟誓文化的仪轨所立的一方石碑,素有“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美誉。作者对该碑签字代表方有富所做的研究,为民族团结心理研究提供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心理个案,也为全书严谨的量化氛围增添了一丝灵动的气息。
最后,该书在对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的发展规律做了抽象和概括,并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这些规律和建议对进一步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尹可丽、尹绍清和龙肖毅合著的《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一书是对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问题研究的一项创新性成果,值得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研究的学者学习研究,也可供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韩忠太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二〇一五年八月十五日
[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