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东国家的伊斯兰经济实践

伊斯兰经济思想既是中东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思想源泉之一,也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能动反映。在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它基本适应和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经济政策、制度的创新和穆斯林的经济思想丰富了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并创造了辉煌的阿拔斯王朝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世纪后期,伊斯兰经济思想主要是在阐述和解释上下功夫。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传统伊斯兰经济思想受到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冲击。这一段时期(19世纪)被称为伊斯兰教的黑暗时期。从而出现了类似宗教改革运动的伊斯兰复兴思潮。二战后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大都奉行某种程度上的政教分离政策。这些国家都公开宣布以阿拉伯民族主义为基本国策,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以埃及为首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在与以沙特为首的泛伊斯兰主义抗衡的过程中占据上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泛阿拉伯主义声势渐衰,但大多数民族国家仍延续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促使伊斯兰世界兴起一场带有广泛群众性的宗教与社会运动,称为政治伊斯兰运动,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恢复伊斯兰教法,带有鲜明伊斯兰教烙印的金融业与各种经济实体在现代穆斯林社会应运而生,[11]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政治伊斯兰运动在90年代蔓延到北非国家才逐渐衰退下去。冷战结束后,由于国内外环境的改变,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经济调整,开始新一轮发展道路选择。然而,改革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东经济停滞不前。2010年“阿拉伯之春”如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中东阿拉伯国家,统治中东几十年的世俗主义政府被民众赶下台,伊斯兰主义再度甚嚣尘上,一度成为民选合法政府。然而,再度执政的伊斯兰政府依旧未能为积重难返的中东经济开出良方。

一 中东阿拉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实践

中东阿拉伯社会主义是伊斯兰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协调融合的政治社会思潮,经济上普遍实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政策,以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为核心内容。[12]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主导中东政治格局。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40年代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萌芽时期。泛伊斯兰主义奠基人哲马鲁丁·阿富汗尼最早将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认为伊斯兰教义所具有的公正、平等、义利统一和相对平均的观念就包含社会主义的精神和因素。此后的宗教理论家乌巴德拉·辛迪、希赫兹·拉赫曼·西赫瓦维都论述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和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更为丰富,渐成体系,并席卷伊斯兰世界。“社会主义成为时髦而又响亮的字眼,不同政治倾向的人竞相使用。”[13]如埃及、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就曾提出建立伊斯兰社会主义;巴基斯坦之父真纳提出以伊斯兰社会主义为立国根基。伊斯兰经济思想家们纷纷著书立说,系统论述伊斯兰社会主义,首推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领袖穆斯塔法·西巴伊的《伊斯兰社会主义》。他提出社会主义源自伊斯兰教义,某些主张与埃及纳赛尔政府的经济政策相符,因而颇受埃及官方欢迎,成为纳赛尔主义在国内推行“土改”和企业国有化政策的理论依据。该书于60年代在埃及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于伊斯兰世界的权威之作。在政府鼓励和压力下,爱兹哈尔大学的一些宗教学者纷纷阐述伊斯兰社会主义,为国家政策作注解。与此同时,一些民族国家如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宣布自己是某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领导人和领导集团的思想路线差异,各国推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埃及纳赛尔实行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更具有民族主义特点,利比亚卡扎菲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民众革命”更具宗教色彩和反西方色彩,阿尔及利亚实行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总体上看,它们的经济主张大同小异:都以伊斯兰教义为其理论根源,鲜明地打出社会主义旗帜;都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有计划的经济政策,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无计划性,也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行土地改革和国有化,但又维护有限私有产权,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反对剥削和贫富差异悬殊,主张劳资合作,通过互助友爱解决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各阶级都能发挥有效的职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改革是在世俗权威政府或领导人的强力推行下执行。

20世纪80年代以后,如日中天的泛阿拉伯主义思潮和运动声势渐退,阿拉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冷战结束后,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以埃及为代表的国家逐步放弃阿拉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转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指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走上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发展道路。阿拉伯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目标未能实现,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经济机制效益低,并未实现国家现代化,广大人民群众依然非常贫困。第二,计划经济限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第三,官僚体制引发腐败盛行、贫富分化严重,人民怨声载道。第四,主观上追求“民族主义发展”而导致偏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轨道,也给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第五,阿拉伯社会主义一直受到以沙特为首的传统伊斯兰主义和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宗教激进主义的批驳与抗争。

二 复兴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

复兴社会主义萌发于20世纪初,以阿拉伯民族统一和复兴为历史使命,以先进阿拉伯知识分子为中心形成的中东民族主义政治思潮。复兴社会主义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和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伊拉克战争萨达姆的垮台标志伊拉克复兴社会主义的失败。2010年底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蔓延到叙利亚,巴沙尔复兴社会主义政权岌岌可危。

复兴社会主义以西方社会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来源。它认为,复兴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的本土化,它继承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思想,即民族独立、阿拉伯统一、社会政治民主化、经济文化发展和世俗化。[14]但最主要的是阿拉伯世界统一和阿拉伯民族独立,具有强烈的反帝反殖和反西方色彩。1969年伊拉克复兴党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和“宪法源泉”,以《古兰经》中的反对剥削以及穆斯林皆兄弟的思想为公正和平等原则来解释社会主义。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阿弗拉克认为社会主义是公正合理的经济制度模式,可以防止剥削和内部冲突,实现工业化和阿拉伯民族进步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主义。复兴社会主义通过复兴党建立民族国家的方式,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在经济方面实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其中包括石油国有化、农业改革、土地改革、工业化战略和福利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伊拉克石油国有化后,石油收入大增,土地改革也使农民受益,提高妇女地位,福利政策为伊拉克人民带来免费医疗和教育,并立法保障最低工资和养老金政策。此举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并扩大民众支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在复兴党领导下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并未实现预期的社会主义目标,尚未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呈现传统与现代混合的二元性特征,官僚队伍膨胀及腐败严重。中东民族主义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动员、国家整合和文化认为三个方面,而民族主义的经济功能则比较薄弱。[15]复兴社会主义的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经常受到民族主义政治指向的影响,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就曾高举民族主义大旗打响了8年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对伊拉克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联合国的经济制裁令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雪上加霜。萨达姆以“阿拉伯统一”为借口,谋求和推行地区霸权,在阿拉伯世界失去号召力,加上其反美反西方的行为,从而招致杀身之祸。复兴社会主义者掌权后都选择了集权、专制的铁腕统治手段。他们既希望通过变革和现代化发展来实现强国之梦,又无限眷恋和崇拜凌驾于万民之上的个人权威。这成为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运动中的种种失误与弊端的渊薮。[16]例如,叙利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就一直处于衰退之中,失业率高达20%。出于政治需要,叙利亚经济仍在国营与私有、计划与市场的两难中徘徊。经济发展要服从政治需要,尤其是服从于复兴党巴沙尔政权的利益阻碍了叙利亚经济发展。“阿拉伯之春”运动及西方国家的强力干预对叙利亚复兴党政权带来严峻挑战,内有“伊斯兰国”崛起,外有西方经济和外交制裁,叙利亚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三 泛伊斯兰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

泛伊斯兰主义是指“二战”后形成的以民族国家为基础、旨在加强伊斯兰国家间团结、互助、合作的泛伊斯兰思潮和运动。泛伊斯兰主义兴起的第一个标志是伊斯兰世界大会的常态化。1962年同样是由沙特牵头成立的伊斯兰世界联盟是泛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另一个标志,其初衷是沙特等君主国家抗衡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国家。泛伊斯兰主义的侧重点是加强伊斯兰国家在对外关系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合作,其中尤以经济领域的互助合作更为明显,意图形成集团化、区域化的经济发展态势,希望建立类似欧共体那样的伊斯兰国家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推进经济合作的国家是海湾伊斯兰富国以及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地区经济大国。由于沙特在伊斯兰国家经济合作中财大气粗的主导作用,其成为泛伊斯兰主义的旗手。巨额石油收入是沙特泛伊斯兰主义对外政策的物质基础,石油美元是启动泛伊斯兰主义外交的杠杆。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发展双边关系,实现预期的外交效应,是沙特泛伊斯兰主义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作沙特“里亚尔外交”(里亚尔是沙特阿拉伯的货币)。为了在经济上和财力上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沙特政府于1974年倡议成立专门的伊斯兰开发银行,并承担90%左右的份额。沙特还以政府名义和发展基金形式向其他国家和组织提供援助或建立伊斯兰银行。

泛伊斯兰主义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一体化。例如,1945年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成员国之间先后签署多个协议促进贸易和投资,包括1998年正式启动的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但由于阿拉伯各国在本国利益上难以妥协,政治议题占据了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起色并不大,阿拉伯国家至今仍未建立关税同盟。海合会国家的一体化建设相对成功,但前景也不甚明朗。海湾货币联盟计划在运行伊始就不被看好。此外,阿拉伯国家在银行和证券市场领域的整合步伐也非常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给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带来机遇,2009年举行的首届阿拉伯经济峰会强调继续推行经济一体化,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并在2020年成立共同市场。目前,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仍面临诸多其他挑战,包括国家利益博弈、地区局势不稳定、经济发展不均衡和政府管理体制僵化等。

四 伊斯兰现代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政治伊斯兰运动如火如荼,遍布西亚北非地区,称为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西方称之为“宗教激进主义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8年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成立。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宗教理论家赛义德·库特布《路标》是系统阐述其宗教思想的著作。毛杜迪创建并领导的巴基斯坦“伊斯兰促进会”是另一支伊斯兰现代主义力量。他们认为只有遵循伊斯兰的原则与方法,才能有效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70年代末伊斯兰现代主义乘势而上。1978—1979年,伊朗爆发由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将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并迅速蔓延到中东地区,形成声势浩大的政治伊斯兰运动,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消退下去。

“唯有伊斯兰能解决”是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响亮口号,也是其政治总纲领。它从宗教理论上指出只有伊斯兰才能解决当代伊斯兰国家、社会及个人所遇到的问题。伊斯兰现代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反对世俗政治体制。因此,必须在实践上通过“输出伊斯兰革命”,在本国、伊斯兰世界甚至全世界建立神权政治,以伊斯兰教法治理国家,实现安拉的绝对统治。霍梅尼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提出了“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为此,霍梅尼在伊朗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推行伊斯兰化。凭借强大的宗教力量,伊朗在革命后保持了政治稳定,但伊朗社会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尤其集中在经济领域: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官僚体制腐败盛行、工业生产不足和低效、农业发展滞后以及不断涌入城市的移民潮。由于单一石油经济结构,油价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伊朗经济,财政入不敷出,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令伊朗经济雪上加霜。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使伊朗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传统伊斯兰主义的死对头。霍梅尼死后,拉夫桑贾尼就任总统,奉行经济发展优先的务实路线,重视国际合作而非输出革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摆脱国际孤立。然而由于伊朗自身经济制度和政策的问题,拉夫桑贾尼执政期间经济发展并未取得多大成就。此后的继任者们也未能解决伊朗经济发展问题,在保守派总统内贾德任职末期,经济陷入崩溃边缘。2013年改革派人物鲁哈尼上台,调整国内外政策,优先解决经济问题,并利用美伊核谈判,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空间。2015年伊核全面协议达成,2016年初美国、欧盟、联合国取消对伊朗制裁,伊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在“法基赫的统治”的神权政治体制下,伊朗经济发展仍具有不确定性。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说明“白色革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不可持续性,从而探索伊斯兰现代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由于缺少正常的发展环境,探索并未取得成功,伊朗经济停滞不前。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导致伊斯兰势力上升,甚至一度执掌政权。然而,再度执政的伊斯兰政权依然无法提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和治理国家的良方,无法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从而难逃下台的命运。

为什么中东国家的伊斯兰复兴道路一次次遭受挫折?为什么中东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依然坎坷?为什么中东国家经济依然落后,沦落为全球化的边缘地带?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两大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下面本章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中东国家的伊斯兰经济实践为什么没能取得预期目标,反而被全球化远远抛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