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业的命脉。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村很多地方的农业,如果没有很好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可见,农田水利设施可以说是中国农业的命脉。

蔡晶晶博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合作治理的制度安排》一书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教授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及公共资源治理的制度理论为逻辑原点,结合作者近年来农村实地调研的数据资料,融合了对复杂性科学和社会—生态系统观理论的理解,从适应性治理和促进内生性灌溉合作行为的视角出发,综合应用数理统计、基于主体建模、社会网络分析、制度分析等多学科方法,梳理了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治理的制度变迁、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和制度机理,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内生型的灌溉合作治理框架以及合作治理的阶段类型,并指出了如何从初级合作到高级合作形态转变的可行路径。

该书是作者继其博士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和应用奥斯特罗姆教授思想的努力成果,也是将我的治道变革、治理之秩序维度理论应用于对中国农村灌溉事务的探索和尝试。

从秩序角度来看,传统中国农村的灌溉事务是属于国家秩序的事情。农民要出工出力,以大干快上的精神建设好农村公共物品,这样的计划经济秩序以行政为抓手,能够在百废待兴的社会里较迅速地集聚资源,短期内集中办好村庄公共工程。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很难找到大量有如此工作热情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进一步收紧,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

在这一秩序里,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财政支出专项化与项目化成为行政科层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水利基金项目管理的形式按一定的指标分年度划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得到的项目资金多些,没有排上议程的就得不到财政补助,灌溉难题就突出些。能申请到多少项目资金,用水协会和乡镇领导、村委干部、水利局等部门间的关系很重要,领导人的人脉和社会关系网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扩展的社会秩序里,用水户自身就是一个专业社会,可以形成多中心的内在专业秩序。邻里关系、亲朋好友等的社群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用者可以自行组织起来制定符合本地社区用水习惯的灌溉制度,惩罚不合作的“搭便车”者,制定纠纷解决机制,选举领导班子组成用水协会。协会可以和外界非营利组织、社团合作,也可以代表用水户开展水权交易,进行多角化经营。

扩展的市场秩序,是多中心、扁平化、结构化和动态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灌溉水资源将实现供需满足,投资、生产、服务供给、融资等,都将结构化,并在结构化动态的市场里,实现其价值。

当前中国农村的灌溉系统,还是以计划经济和官僚为中心的秩序,市场和社会只是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问题的核心还是权力没有转变为权利。权力是简单化的治理结构,会让民与官的关系越来越简单,以适应官僚化运作的需要。权利则是复杂化的内生发展的治理结构,会让市场越来越复杂,从而让官僚无法干预,凸显出人、社区的作用,甚至凸显出投资者、管理者、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权力的秩序结构应转变为利益的、权利的秩序结构。在这个权利结构里面,用水户的权利和责任,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部门的权利和责任,都需要思考。思考权利而不是权力结构,会更好地厘清新的治理结构的生长机制。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合作治理结构应从外源型合作转变为内生型合作,提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内生型合作的治理框架,这些都是对上述基于权利的农田水利内生发展机制的探索。

当然,由于本书是由若干份相对独立的研究报告组成,各章还带有明显的独立成篇的痕迹。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从中国实际出发,有一定研究发现和知识贡献的专著,值得一读。

毛寿龙

2016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