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佛教通史(第3卷)中国汉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6世纪
- 魏道儒 李利安
- 1380字
- 2021-03-29 18:44:35
一
汉代是域外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阶段。从传说佛教传入我国今天的新疆某些地区算起,佛教在汉代大约流传了300多年;从佛教进入汉代政治中心的可靠历史记载算起,也大约有220年。
汉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完备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调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结构,使中华民族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规模、新气象。两汉时期,制约、诱导和影响佛教发展演变的社会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对佛教发挥作用的强度和产生影响的力度并不完全相同。大体说来,汉武帝经略西域、董仲舒学说的提出和实施、“三玄”著作、方士之术以及中土固有的一些民间宗教信仰等,或者是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事件,或者是持久影响中国佛教发展方向和态势的关键因素。
在佛教到来之前,中国社会还没有以共同信仰为纽带,具有共同生活方式、修行方式和传教方式的社会组织。佛教在汉代的初期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宗教因素,彻底改变了中国宗教信仰格局和思想文化格局。
从汉代到隋唐五代,域外佛教的持续传入,始终是制约和诱导中国佛教发展演进的重要因素。汉译佛典的出现,也就是佛教思想中国化的开始。汉译佛教典籍中的思想已经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已经不能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思想。尤其是在佛经翻译的开始阶段,翻译工作被认为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解释、相互沟通过程,汉译典籍已经加入了中华思想要素。
在汉代,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是最主要的译经家,是他们把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小乘佛教禅法、大乘佛教的个别重要经典译介到汉地。当时人们还不能把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区分开,不能准确理解佛教整体面貌和主要精神。但是,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的业报轮回等基本教义,基础的戒律规定,小乘的禅修实践,尤其是与中国儒学、道学差别较大的一些教理内容,已经给予关注。在汉代传入的大小乘佛教思想中,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社会影响最为广泛。在佛教的修行规定中,禅法修行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安世高的禅法就形成了有师承传授的一派,并且持续流行。对佛像的崇拜也在汉代兴盛起来,大约到东汉末年,佛教造像已经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汉代佛教信徒规劝帝王和贵族最常用的说辞就是强调“好生恶杀”“省欲去奢”等,认为只有接受佛教的这些伦理观念才能获得佛教神灵的佑护。这些说法成为以后历代佛教徒规劝帝王的共同话题。
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最初认识佛教过程中,总是把佛教与中国本土的思想、尤其是把佛教与道家思想挂上钩,找出其中的共同点。中国本土人士在佛与道之间建立最早联系时,采取了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三教融通中一直采用。
东汉时楚王刘英的奉佛活动有着多方面的变革意义,他祭祀浮屠,标志着中土宗教文化格局开始出现巨变;他持守斋戒,标志着新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获得认可和接受;他供养居士、僧人,标志着佛教在中土获得了不断增厚的扎根土壤。汉桓帝有着把祭祀老子、浮屠和孔子结合起来的倾向,实际上为后世三教圣人的并列及三教融合开辟了道路。
汉代是佛教初传时期,是佛教的基本特点最初显露时期,是佛教与中华文化最初交融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与中国原有文化既有矛盾冲突又有相互融合,只不过在这种初期相遇阶段,彼此的冲突还不够激烈,融合还不够深入。初来乍到的佛教对中国社会、对中国原有文化从多方面做出了最初回应,可以说是以简单、朴素、直接的方式昭示了它以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大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