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的名义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到现在,摄影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尤其是数字影像技术的发明,更让摄影进入了最普及、最无边界、最难预想、最辉煌灿烂的时期。无论你是用于纪录还是创作,再现还是表现。若从表现的角度来说,无疑:表现的形式越丰富越好,表现的方法越多越好,表现的手法越有个性越好。

今天,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给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且妙趣横生,相机的多重曝光就是其中之一,让你的表现又多了一种独特的形式。

有的人,总是喜欢反对各种先进的技术技巧,总觉得新东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叫抱残守缺。

事实上,技术技巧并没有对错,好与不好仅在于你的使用是否得当。

特别是在艺术摄影领域,中国传统审美的一个至高境界就是——大巧若拙,天衣无缝——我想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技术技法都是要去努力研学、都是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失败,需要去踏踏实实摸索与实践的。这本书对于广大影友算不算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呢?

这本书,横跨了陈建强行走28年、历经数十个国家的摄影感悟与创作,以独到敏锐的摄影之眼,将丰富庞大的世界观引入多重曝光的表现形态中,打开了漫漫旅途中沉淀下的最具代表性、最具艺术性的视觉盛宴。

他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与你侃侃而谈,教你摆脱教条式书籍的沉闷。用“由浅入深式”的结构、“图文并茂式”的实战案例,简洁明了地告诉你,如何走出思维的局限,突破瓶颈,将预想的画面变成现实,变成可以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让你变成“神笔马良”。简短准确的图像内涵及技法的描述,甚至可以让对多重曝光一窍不通的你迅速掌握其精髓所在,在色彩变幻的画面中读懂一张作品背后的情绪,从细节之处发现多次曝光的独特魅力,唤醒影像表达的多维度境界。

当然,最终的结果到底如何,还在于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于“度”的把握,在于你自己的格调与境界。

鉴于新闻、报道、纪录类图片以准确的再现为圭臬,又见高琴女士为其专著《人文之道》写的序《以人文的名义》,模仿一下,这篇序言就叫作《以艺术的名义》吧。

杨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