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基础(第3版)
- 张建伟
- 6739字
- 2020-06-25 18:58:49
2.4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知识链接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主体改变资源的配置已不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或满足感,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的状态。
2.4.1 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1.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定义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市场中需求和供给的基本规律,即它们对价格变动反应的规律。虽然需求量与供给量都会受到价格的影响,但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无法独立地决定价格。市场价格的形成依赖于需求与供给的共同作用。
所谓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与买卖双方的成交量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买者与卖者都不再希望改变当时的价格与买卖的数量。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成交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画在同一张图中就会得到图2-9。从图2-9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注意此时的横坐标既表示需求量又表示供给量。
图2-9 均衡的形成
当市场价格为P1时,根据需求曲线,可知此时市场的需求量为Q1,根据供给曲线,可知供给量为Q2,易见Q2>Q1,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此时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生产者为把多余的商品卖出去不得不降低价格,这样,价格就有下降的趋势。价格的降低既减少了下一期生产者的供给,又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
当市场价格为P2时,可知此时市场的需求量为Q3,而供给量为Q4,易见Q3>Q4,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此时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消费者为了能买到他们希望购买的商品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生产者也发现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去,这样,价格就有上升的趋势。价格的上升一方面使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使现有的生产者因利润增加而增加生产或吸引更多的生产者进入这个商品的生产领域,从而增加该商品的供给量。
上述两个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商品价格为P0时。当价格为P0时,根据需求曲线,需求量为Q0,根据供给曲线,供给量也为Q0,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市场既不过剩又不短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数量不会改变,价格也没有变动的理由,于是市场均衡就达到了。
2.4.2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图2-10中,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D与S的交点为E,P0为原均衡价格,Q0为原均衡数量。
现假设由于消费者收入增加或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使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D向右移动到D1,D1与S相交于E1点,决定新的均衡价格为P1,新的均衡数量为Q1。此时,P1>P0,Q1>Q0,说明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需求的增加使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都有所提高。如果需求减少了(见图2-10中D2),则均衡价格(P2)与均衡数量(Q2)都会下降。
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图2-11中,S是供给曲线,D是需求曲线,S与D的交点为E,P0为原均衡价格,Q0为原均衡数量。
现假设由于产品成本降低或政策优惠等因素的作用使供给增加,即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到S1, S1与D相交于E1点,这就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P1,新的均衡数量为Q1。此时,P1< P0,Q1> Q0,说明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供给的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提高。若供给减少了(见图2-11中S2),则均衡价格(P2)上升,均衡数量(Q2)下降。
图2-10 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图2-11 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小案例:均衡价格的得到与变动
经济学中常用数学方法描述经济原理。在均衡价格的得到中,如果知道了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就可以求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具体如下。
若需求函数为Qd=f(P),供给函数为Qs=f(P),则均衡价格可由Qd=Qs得到。将均衡价格代回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就可以得到均衡数量。
如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100-25P,供给函数为Qs=40+5P,则有
100-25P=40+5P,30P=60
这样可得均衡价格P=2。
将P=2代入需求函数,则可求得均衡数量Qd=100-25×2=50。
若供给不变,需求发生改变,不妨假设需求曲线因替代品价格上升而向右平移,即需求曲线的横轴截距增加,新的需求曲线为Qd=130-25P,则有
130-25P=40+5P,30P=90
这样可得均衡价格P=3,均衡数量Qd=130-25×3=55。
可见,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也上升。
若需求不变,供给发生改变,不妨假设供给曲线因成本增加而向左平移,即供给曲线的横轴截距减少,新的供给曲线为Qs=10+5P,则有
100-25P=10+5P,30P=90
这样可得均衡价格P=3,均衡数量Qd=100-25×3=25。
可见,供给的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下降。
问题:新的需求曲线和新的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什么?
3.供给与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此时对均衡产生的影响就比之前分析的要复杂一些了。因为两者可能同向变动,也可能反向变动;每种情况又可分为变化程度相同与变化程度不同;进一步还要区别两者变化程度的大小。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在这里我们以供给与需求同时同向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为例进行说明。
在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均衡数量会上升,但均衡价格则需要具体分析:当供给增加幅度小于需求增加幅度时,均衡价格会上升;当供给增加幅度等于需求增加幅度时,均衡价格不变;当供给增加幅度大于需求增加幅度时,均衡价格会下降。在供给和需求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均衡数量会下降,但均衡价格则需要具体分析:当供给减少幅度小于需求减少幅度时,均衡价格会下降;当供给减少幅度等于需求减少幅度时,均衡价格不变;当供给减少幅度大于需求减少幅度时,均衡价格会上升。
课堂讨论
运用均衡分析法分析当前我国住房政策对商品房的影响。
2.4.3 价格理论的应用
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和价格的变化都会受到供求定律的支配,这也就是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价格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市场的供求量,而且可以调节需求与供给,并通过对供需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价格的上下波动最终会使需求和供给趋于一致,在供需一致时,生产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下面,我们运用上面几节建立起来的均衡价格理论来分析政府的价格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1.最高限价的规定
最高限价也称限制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高销售价格。在战时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往往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大米、蔬菜、食用油等)规定最高限价。
如图2-12所示,假定大米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供给曲线为S,在无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均衡点为E点,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若政府认为P0这一价格太高,许多人买不起,则规定大米最高限价为P1。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不变的条件下,最高限价会使市场中的大米出现短缺,缺口数量为Q2-Q1。在短缺情况下,市场实现的均衡数量是Q1而不是Q2。在价格为P1时,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为Q1,这样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
在长期存在短缺的情况下,市场上会出现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如消费者可能采取囤积的对策,以防止未来更严重的短缺(注意,这一反应的结果是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并导致更大的供求缺口)。消费者也可能愿意以支付附加费用的方法来获得短缺的商品,而这正是黑市得以产生的基础。排队、走后门等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在短缺情况下,供给者具有优势地位,从而可能导致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的降低,以及搭配售卖次货等现象的出现。
微课:地下肾交易
在短缺情况下,政府往往采取行政性的配给供应制,以票证的分配来维持基本生活品的满足。这种配给供应制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平均主义,但并不能消除短缺,也不能消除由短缺带来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要消除短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供给,也就是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13所示,如果能够将供给曲线移至S1的位置,短缺就可以被完全消除。对政府来说,给予生产者补贴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进口或其他方法增加供给来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后一种方法对大城市平抑物价可能比较有效,即可以通过从周边地区大量调集商品或增加进口来增加城市市场的供给。
图2-12 大米的最高限价
图2-13 最高限价下均衡的得到
小案例:象山县2017年春节前对部分商品进行价格管制
为积极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防止粮、油、肉、蛋、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保障城乡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宁波市象山县发改局决定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自2017年2月11日起,启动价格监测日报制度,落实专人做好粮、油、肉、蛋、蔬菜、液化气等34种民生商品价格的监测分析和报送工作,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二是保障市场供应。督促各大超市等商家和经销大户按照预定目标做好供货准备,增加民生商品平价供应点的市场投放量,确保商品不断档、不脱销,科学平抑商品物价。三是加大监管巡查力度。重点检查粮油批发市场粮油经营户的价格,农贸市场、大型超市、液化气供应站等单位的价格执行情况,对相关经营者予以政策提醒,坚决制止乱涨价行为,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变相抬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2017年2月13日的县价格监测数据显示,4家超市、2家农贸市场的17种蔬菜、猪肉价格总水平下跌5.71%,4家超市的27种副食品价格总水平下跌2.50%。在44个民生商品监测品种中,价格周环比下跌的有20种,上涨的有15种,持平的有7种,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问题:象山县发改局为什么要对粮、油、肉、蛋、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进行管制?其是如何对商品价格进行管制的?
2.最低限价的规定
最低限价也称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低销售价格。政府往往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做出最低限价的规定,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劳动市场上最低工资的规定。
图2-14 最低工资的规定
在图2-14中,假定劳动供给曲线为SL,需求曲线为DL。在市场均衡状态E点,均衡的工资水平为W0,均衡的劳动雇佣量为L0。但是,这样的工资水平(W0)对劳动者来说,可能低于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水平,因此,政府通过保证工人最低工资的法律或法规,使工资水平保持在W1以上。而在工资水平为W1时,劳动的需求量为L1,供给量为L2,供给超过需求,超额供给量为L2-L1。此时,市场上的均衡量是L1。与短缺情形类似,在非均衡状态下,市场均衡量是需求与供给中较小的那个量。在此例中,过剩的劳动者无法实现就业,因为找不到这么多的雇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农产品产生了一定剩余。按市场规律,供给多了,价格应下降,但这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为此,我国对农产品实行最低限价收购政策。旨在对农业进行保护与支持的最低限价政策被许多国家采用,但这必将带来农产品过剩这一问题。通常政府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限制耕地面积来限制农产品的产量;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农产品的用途;刺激农产品需求;由政府收购,储存起来将来使用或出口等。
数据库:政府定价政策信息
登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在“政务服务中心”—“政府定价”中有“定价范围”和“价格公告”两个链接,可以从中查询政府定价产品和相应的价格政策信息。
微课:定价范围
微课:价格公告
3.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成语,它描述了在丰收年份农民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这里我们运用价格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图2-15 谷贱伤农
丰收时,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由于天气好,土地收成好,能提供的农产品就多,表现在图2-15中就是供给曲线大幅度地由S1移动到S2。另外,由于农产品是缺乏价格弹性的,所以,其需求曲线比较陡峭。随着收入的增长,对食物的需求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需求曲线由D1向右移至D2。
供给的快速增长超过了需求的有限增加,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即从OP1E1Q1下降到OP2E2Q2。
4.对商品征收从量税(即按商品的数量,对生产的每一件商品征税)的影响
假定征税前卷烟市场的均衡状态如图2-16所示,由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所决定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现在政府决定对每包卷烟向生产者加征1元钱的税收,从而使得供给曲线向上平行移动1元钱的幅度,即由S移至S1。
图2-16 征收从量税的影响
即问即答
问:为什么政府对每包卷烟向生产者加征1元钱的税收会导致其供给曲线向上平移1元钱的幅度,而不会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变化?
答:这是因为从量税直接向生产者征收,即政府在生产者售卖的每包香烟中直接征收1元钱的税收,显然生产者为了保持征税前的利润,会通过每包卷烟提价1元钱的方法来将赋税完全转嫁给消费者。这相当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上升了1元钱,所以供给曲线会向上移动1元钱的幅度。另外,由于从量税不是向消费者直接征收,所以对消费者而言,他不会关注香烟的价格中包含多少税收,只会认为是香烟的价格本身发生了变动(厂商为了转移税收而提高价格)。故即使香烟的价格发生了变动,其需求曲线也是不变的(只有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需求曲线才会移动)。
从图2-16中可见,供给曲线上移的结果是,市场均衡价格从P0上升至P1,而均衡数量则由Q0下降至Q1。应注意的是,需求曲线并未移动,价格的上升只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从而使市场均衡数量下降。在新的均衡状态下,消费者承受了更高的价格P1,但消费者并未承受全部的赋税,而是承担了其中的从P0到P1的增量,即AB中的CB段。整个增幅AB中的另一部分即AC段则由生产者承担,即生产者每生产一包卷烟的收益从P0降到了P2。
微课:消费税下调引化妆品降价
知识拓展: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赋税的分担情况
事实上,消费者和生产者分别承担多大程度的赋税,取决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相对倾斜程度。在需求曲线垂直或供给曲线水平的极端情况下,赋税完全由消费者承担;而在需求曲线水平或供给曲线垂直的另一极端,赋税完全由生产者承担。当两种曲线的倾斜程度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变时,赋税也就逐渐地从完全由消费者承担转向完全由生产者承担。
5.蛛网模型
按照前面的分析,如果因为某种外力作用,比如供给变化、需求变化或者两者同时变化,破坏了市场均衡,那么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市场会再次达到均衡状态。然而,现实中却经常出现市场不能恢复到均衡状态的情形。蛛网模型对此从动态均衡分析的角度给出了一种解释。
微课:猪周期
蛛网模型的假设如下。
① 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
② 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
③ 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
这些假设表明,蛛网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
蛛网模型如图2-17所示。
图2-17 蛛网模型
图中D、S分别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P、Q分别表示价格和产量,下标为时间。经济初始均衡在E点,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
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比如丰收了,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Q增加到Q1。根据需求曲线D,消费者愿意支付P1的价格购买全部产量Q1,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P1。根据上述蛛网模型的假设,生产者根据第一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P1将第二期生产的产量减少为Q2。
在第二期,由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Q2较少,根据需求曲线D,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P2较高,而这一较高的价格刺激按照供给曲线S提供产品的生产者在第三期将产量提高为Q3。
在第三期,消费者愿意支付P3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3,于是,实际价格又下降为P3,如此循环下去。
由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不同,价格和供给量的变化可分3种情况。
① 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将逐渐减弱,市场趋于均衡,如图2-17(a)所示。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为“蛛网稳定条件”,蛛网向内收缩,称“收敛型蛛网”。
② 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波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如图2-17(b)所示。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为“蛛网不稳定条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
③ 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既不会远离均衡点,又不会恢复均衡,如图2-17(c)所示。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等为“蛛网中立条件”,蛛网为“封闭型蛛网”。
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这是因为,根据该模型分析,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预期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但在每一期,生产者只能按照本期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由预期价格所决定的产量。这种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的不相符,造成了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但是,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在现实中,生产者会根据经验逐步修正自己的预期价格,使预期价格接近实际价格,从而使实际产量接近市场的实际需求量。
延伸阅读:“生猪—玉米循环”模型
一些经济学家用蛛网模型解释生猪和玉米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及其波动,提出了著名的“生猪—玉米循环”模型。该模型认为:因为玉米是生猪的主要饲料,生猪的价格会影响到玉米的价格。当玉米价格发生变动后,会影响下一年的玉米产量,玉米产量变动后,又会影响玉米价格,玉米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生猪的价格,生猪的价格变动又影响生猪的产量,如此等等,直至趋向一个长期的均衡,即玉米和生猪的价格和产量相对稳定下来。
思考:现实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蛛网模型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