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深层含义:转化思维很关键

我们读文章、读故事、读小说,读各种各样的材料,也许每个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学习,有的人为消遣,有的人为兴趣,但不管哪一种出发点,从文本中得到意义,其阅读才有价值。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得到情节——这固然是一大看点,然而成熟的读者总是渴望得到故事背后的东西——深刻的寓意、内在的哲理、无穷的意味,等等。这些东西都可称之为深层含义。对深层含义的思考、追问和探寻,是我们摆脱浅阅读、摆脱消遣性读书的一种更高的追求。

一篇故事、一篇文章就像枝繁叶茂的古树一样令人着迷,而小说等大部头作品更像一片森林。大树的枝繁叶茂不是一天造成的,它们是在丰富的养料、阳光、雨水等条件下逐渐生长、逐渐繁殖的一个结果。我们要探寻其内在的奥秘,必须透过枝枝叶叶,去认识它的虬枝;同时去探究它扎在底下深处的根。

体会深层含义才能更好读懂原文

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最大的深层含义是它的主题。即使如《小红帽》这样的童话故事,也蕴含着十分深刻的主题思想。小红帽作为一个还不具备善恶等分辨意识的小女孩,大灰狼在他的眼中也没有邪恶的一面,她甚至会平静地和它交谈,混然不觉它心中渴望吃掉她和奶奶的恶意。然而故事的情节是作者安排的,猎人的及时出现不仅令大灰狼的企图最终化作泡影,还让它丧失了生命。作者的用意是深远的,富含启示、意味和智慧的,令读者在教育孩子时会说:决不能跟陌生人说话。并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反复叮咛,促使他逐渐形成了辨别的意识和能力。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许多的启示,还能明白如何以善制恶,从而保护自己的安全。

一篇散文常常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体现出特定的主题。朱自清的《背影》给人留下父子情深的感触;杨绛的《老王》一文,通过对在底层生活中的老王的日常生活的叙述,表达出一个普通劳动者待人忠厚、任劳任怨、舍己为人的思想品格,体现出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充分关注、同情和敬佩。不管是《背影》还是《老王》,我们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并深入到文本创造的语境当中,深深体味到和作者一样的思想感情——即使有时我们在概括这种感情时不能脱口而出。

任何文章,不必是优秀的文章、传世的佳作,在文字的背后都有作者的内在含义,这是文本本身特有的属性,即使作者的手段不甚高明,也是可以被分析者分析出来的。一个初学写作的儿童,当他写道:我们蹦着、跳着时,我们也能看出他内心的快乐,而“快乐”便是他们蹦着、跳着的内在含义;当一个作者写到自己泪流满面、潸然泪下时,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悲伤、无助、无力等精神状态,而这也是表面文字的内在含义。

充分理解作者的行文技巧、表现方式等,有助于我们读懂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常见的技巧方面,有几个较为特殊的手法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一、形象化表达背后的抽象内涵。

青少年写作当然也应在文学的范畴之内,我们每天所学的“语文”,其中的“语”是语言,“文”便是文学。不论是文言文、古诗词还是各种白话文章,其实都在文学范围内。如果我们留意语文书的目录,你会发现,他们的作者不论中外、不论古今,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作家。鲁迅、老舍、萧红、托尔斯泰以及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当然都是作家,他们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

而在文学的范畴内,其主要的语言表达都是形象化的表达,抽象的东西到了文学家的手中,都会以形象的语言写出来。但作为读者,我们须读懂其背后的抽象内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故事,一个老人坚持出海80多天,在长久的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最后终于带回一条大鱼——只不过在和它搏斗的过程中,这条大鱼最终成了一堆鱼骨,然而在这形象的故事背后,老人圣地亚哥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却得以深入人心。如果海明威不是一个作家,不具备创作故事的才华,那么这样的故事便只能以一句话说出来——然而抽象。

所以,当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我们的收获来自于透过形象化写作背后的东西,就是我们在字里行间中读到的抽象内涵。故而,阅读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一番思维的转化,海明威不肯直接告诉读者:我们要坚强地面对人生——虽然他说了“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这样的话,但这也是非常形象的话,不是抽象的语言。同时,更主要的是:他会把这样的内涵体现在老人出海的整个故事当中,融入作品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情节当中,从而创造出令人沉思的主题和意义。

 

二、象征。

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伴随着好的写作手法。作者在写作时未必是首先想到作品中的故事、句子、段落的内在含义再动笔的,作者会在一个整体构思的基础上,施展文学的魔法,有意无意地把很多东西融入都故事中。而其中的几种常见的手法是值得我们格外认识和学习的,这就是象征、隐喻、暗示等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对我们领略全文、整个故事有非凡的价值。

象征是以物示意,隐喻是以一事物暗喻另一事物,暗示是含蓄而不明说,需要读者的参悟。这些手法的存在和使用,既有含蓄行文的考量,也有不便直说的情况,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文学技巧的高扬。过于直白的东西,其分量会显得轻薄,难以给读者“言有尽意无穷”的韵味。一块手表可以成为时间的象征,一颗红豆可以作为友谊的象征,一棵白杨可以成为北方农民挺拔不屈的精神象征,一颗松柏矗立在严冬中可以成为精神不倒的象征——时间、友谊、精神都是抽象的东西,直接刻画它们会令文章浅白无深度,无妨拿具体的东西来赋予其中。

 

三、结构中的深层含义

读懂文章的一大关键,是摸清各种结构范式的作用。当你明白了一种结构手法的基本作用时,便能结合着具体内容而找出其内在的含义。这意味着:结构中的深层含义,须联系到具体的内容才可以。比如一条题记的存在,作者有什么深层次的思考?首先,题记是非常简单的一种结构手法,它出现在文章正文之前,其作用常常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它不仅可以创设情境,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还能令读者明白文章何以缘起;然而有时,它因为和正文内容的高度呼应,而在暗示点什么,唯有当我们读过全文,才能对题记的存在得出确定性的认识。

再者,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有些段落之间说的不是同一话题,就像运动员在弯道出现的急速转弯一样,这时需要一个平滑一点的转弯,对文章而言造成段落之间的很好连接。倘若不这样做,一篇文章便不像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两段、多段不同的内容拼合,给人的感觉是割裂的。——当你意识到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存在时,对你理解上下文之间的转换,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你懂得了作者的思路在这里发生了“弯道超车”,他的话题转到了另一个上去,或者对原有话题的纵向延伸,而在这种过渡当中作者的思想也时常进入另一重境界。

铺垫性文字也是如此,是作者在结构上的一种考量,往往能令作者在后文当中更好地发力。文章的线索、伏笔和照应等都是常见的结构手法,在我们阅读过程中,这些典型的结构标志,随着我们阅读经验的增加,我们会变得一目了然,以更轻松地读懂作者的用意。

关于结构,下一节我们将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