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环境作用:环境的存在与妙哉

理解文章的全部,就不能不对其中的环境和人物做切实的思考。这两者放在一起,主要是考虑到: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环境之间有着一种相互的关系,这种关系既表现为一种依存关系,也表现为一种紧张关系——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更多的要表现人和环境的紧张关系。只有一些自然主义的作品如《瓦尔登湖》当中,作者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和谐。而在另外的自然主义作品如《寂静的春天》当中,作者意识到人对自然的破坏已达十分严重的地步,故而强调这种紧张。人在特定的环境当中,既要生活在环境之中,也有挣脱环境的欲望,尤其是在环境处在一种紧张关系时。同时,环境成就了人自己,令他生成了独特的、迥异与人的个性特点;而环境脱离了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时常扮演人物的“心相”——暗示、衬托、象征着人物的真实心理和品格。

不少青少年在阅读作品时,有意无意地忽略其中的环境描写,在有些人眼中环境的刻画就像人身上的赘肉一样无用。原因也许是一旦作者着墨对环境的刻画,整体的行文节奏往往下降,刻画令一贯的叙述节奏变慢了,贪快的读者往往受不了。尤其面对一些古典文学中冗长的大段刻画,时常略过。其实,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刻画,时常扮演的是人物的“心相”——它往往能暗示、象征、衬托着作品中人物的特定心理,这对我们深入人物的心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散文和小说当中,这种环境的刻画,往往有着相似的一面。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莫顿·亨特。一文当中有两段写环境的句子: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另一段)暮色苍茫,天空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在这样的对暮色、天空、悬崖的刻画当中,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紧张的、胆怯的、焦虑不安的,你看:作者意识到“暮色四合”的环境变化,就给人以一种周围的环境在收紧的感觉,其实在收紧的是作者紧张的心。

在散文《散步》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莫怀戚。当中,一家三代四口人去散步,作者的笔触很快写到了“南方初春的田野”,见到了“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样的景色令作者感受到“一样东西——生命”。作者上有老母亲,下有小孩子,这个阶段的人最容易涌起对生命意识、责任的感受,而散步中的春天环境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气息,完全契合作者心中对美好生命的珍惜,对幸福的小心翼翼的守护。

而在托尔斯泰的《穷人》选自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托尔斯泰。一文当中,作者对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时,对以她为中心的家庭和窗外的大海等做了细致的刻画: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等等。这样的环境所表达的首先是他的妻子桑娜勤劳、安贫的品格。

 

二、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时常预示着情节的未来走向,代表着人物的命运前景。

人物和他生活的环境关联密切,作者从环境着手的刻画,是为人物的命运服务的——这里的命运不单单是生死这样的极端命运,也有人物的心情、情绪等思想意识的状态。在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作者在第一段中说: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样的话语体现出当时斗争环境的残酷,生存其间的人的命运可想而知,注定是异常危险的。

当然环境也有社会(人文)环境的刻画。比如毕飞宇老师在分析蒲松龄的《促织》一文时,对文章的开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着十分精彩的分析。他说:作者一起手就是一个大全景:大明帝国的皇宫之中,崇尚促织之戏。而岁征民间则把小说从天上拽进了人间。的确,这样的开篇,对文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几乎是决定性的,没有这样的人文环境,人们不会生活的那样苦。

环境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效果

3.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的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普适效果。

当我们跟人聊天时,一个话题的告一段落,而在另一个话题尚未出现之际,我们经常四目对视,眼中露出笑意,说:“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哈。”听话的人会意,常常附和一番,也说:“是啊!天气确实很好,难得的好天气。”两人在两个话题之间谈几句环境,在这种日常对话中看似废话一般,但并非没有意义。不同的语境下,它的意义甚至是很不同的。有时是打破话题中的尴尬,以较为得体的方式结束一个话题,而很快又进入一个新的话题;有时,是谈话愉快而自然延伸出的一种过渡,从而为另一个话题的出现做一种短暂的停留。这都是容易理解的。而在文章和小说当中,环境的这一作用也得到悉心的使用,或过渡或推动旧话题的延伸、跳跃,或为新的情节的出现实现一种过渡。总之是在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

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很简洁的一句环境的交代,便对后续情节的展开——孔乙己的再次光临咸亨酒店做了铺垫,或者说实现了孔乙己的故事的继续向前发展——当然这拥有我上面说到的第二个作用,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但你要知道:孔乙己在故事中的命运须以后续的情节发展来展示,所以这也是在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要知道:在许多文章、小说当中,两段情节之间不是直接衔接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作者安排的一种延续关系。然而在两段情节之间要想有一个好的衔接,时常需要环境的过渡,这种过渡性的存在,对整体情节的衔接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根本的要点:文章、作品中的环境的存在,主要是为人物角色服务的。当然,不排除有些环境的刻画,是出于对故事发生背景的交代,以令读者清楚知道当时的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