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雅言
  • 项穆
  • 10565字
  • 2024-11-02 21:45:05

“飞白书”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缺墨的枯笔写成,别有一番风韵。这种特殊的书体,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发明的。蔡邕,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他的隶书结构严谨,点画有俯有仰,富于变化,素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美誉。

书契〔1〕之作,肇〔2〕自颉皇〔3〕;佐隶〔4〕之简,兴于嬴政。他若鸟宿芝英〔5〕之类,鱼虫薤叶〔6〕之流,纪梦瑞〔7〕于当年,图形象〔8〕于一日,未见真迹,徒着虚名,风格既湮,考索何据。信今传后,贵在同文;探赜〔9〕搜奇,要非适用。故书法之目,止以篆、隶、古文〔10〕,兼乎真、行、草体。书法之宗,独以羲、献、萧、永〔11〕,佐之虞、褚、陆、颜〔12〕。他若急就、飞白〔13〕,亦当游心,欧、张、李、柳〔14〕,或可涉目。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初规后贤,冀追前哲,匪曰生今之世,不能及古之人,学成一家,不必广师群妙者也。米元章云:“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自画〔15〕固甚。”又云:“真者在前,气焰慑人。”畏彼益深。至谓:“书不入晋,徒成下品。”“若见真迹,惶恐杀人。”既推二王独擅书宗,又阻后人不敢学古,元章功罪,足相衡矣。噫!世之不学者固无论矣,自称能书者有二病焉。岩搜海钓〔16〕之夫,每索隐于秦汉;井坐管窥之辈,恒取式于宋、元,太过不及,厥失维均〔17〕。盖谓今不及古者,每云今妍古质;以奴书为诮〔18〕者,自称独擅成家。不学古法者,无稽〔19〕之徒也;专泥上古者,岂从周〔20〕之士哉?夫夏彝商鼎,已非污尊抔饮〔21〕之风;上栋下宇,亦异巢居穴处之俗。生乎三代〔22〕之世,不为三皇〔23〕之民,矧〔24〕夫生今之时,奚必反古之道!是以尧、舜、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大成;史、李、蔡、杜〔25〕,皆书祖也,惟右军为书之正鹄〔26〕。奈何泥古之徒,不悟时中〔27〕之妙,专以一画偏长,一波故壮,妄夸崇质之风。岂知三代后贤,两晋前哲,尚多太朴〔28〕之意。宣圣曰:“文质彬彬〔29〕,然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审斯二语,与世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谓之曰天之未丧斯文〔30〕,逸少于今复起,苟微若人,吾谁与归?


【注释】

〔1〕书契:文字。书写的文字和刀刻的文字。

〔2〕肇:开端。

〔3〕颉皇:仓颉,黄帝使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4〕佐隶:即隶书。《晋书·卫恒传》:“鸟迹之变,乃惟佐隶。”

〔5〕鸟宿芝英:鸟,鸟书,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乌入室,以二祥瑞作鸟书。宿,转宿篆,《史记·宋世家》:“宋景公时,荧惑失度,公惧,修德,荧惑退舍,于是司马子韦作转宿篆,象莲花未开。”芝英,芝英书,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6〕鱼虫薤叶:鱼,鱼书;虫,虫书,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亦曰雕虫篆书;薤叶,薤叶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鸟虫书,所以书幡信(符节之类)也。”清代段玉裁注:“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鸟亦称羽虫也。”春秋战国时已有此种文字,多用于兵器。汉代瓦当、印章中亦有发现。东周时多刻于兵器上。秦书八体中有“虫书”,新莽六书中有“鸟虫书”,用于旗帜、符信,也作印章文字。

〔7〕纪梦瑞:记叙梦中的情景或获得的祥瑞创造文字。唐代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之四十五》:“蛇书者,鲁人唐终梦蛇绕身,寤而作之。”《宋书·符瑞志上》:“燧人氏没,伏羲代之受《龙图》,画八卦,所谓‘河出图’者也,有景龙之瑞。”

〔8〕图形象:指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明先天八卦。

█〔晋〕王献之《东山松帖》

王献之行书《东山松帖》为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9〕赜(zé):深奥、玄妙。

〔10〕古文:古文字,这里是指狭义的,篆书隶书之前的各种文字。

〔11〕羲、献、萧、永:四个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萧子云、智永禅师。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萧子云(487—549年),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26岁写成《晋书》,善效钟元常(钟繇)、王逸少(王羲之)之书,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智永,王羲之第七代孙,本名王法极,字智永,号“永禅师”,书宗王羲之,学书30年足不出户,学成后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广为流传。

〔12〕虞、褚、陆、颜: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颜真卿。

〔13〕急就、飞白:《急就章》和飞白书;《急就章》是章草的代表,飞白书,相传为蔡邕所创。

〔14〕欧、张、李、柳:欧阳询、张旭、李邕、柳公权。

〔15〕自画:自我禁锢。

〔16〕岩搜海钓:在岩石上搜求,在海上钓鱼,比喻喜欢猎奇的审美癖好。

〔17〕厥失维均:其失误都是一样的。

█〔唐〕欧阳询《张翰帖》

行书《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隋〕智永《千字文》

该《千字文》真、草两体各自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古意盎然,用笔道劲,结体端庄,点画起止,提按分明,富有虚实变化。

〔18〕诮:讥嘲。

〔19〕无稽:稽没有根源,没有文化渊源。

〔20〕从周:《论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指的是遵守周朝的典章制度,比喻那些尊重历史文化的有识之士。

〔21〕污尊抔饮之风:古代掘地为坑当酒樽,手捧酒喝。《礼记·礼运》:“污尊而抔饮。”郑玄注:“污尊,凿地为尊也。”孔颖达疏:“凿地污下而盛酒,故云‘污尊’。”

〔22〕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23〕三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具体是哪三个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

〔24〕矧(shěn):况且。

〔25〕史、李、蔡、杜:史籀、李斯、蔡邕、杜度。

〔26〕鹄(gŭ):箭靶的中心;也指目标、目的。

█〔宋〕李邕《法华寺碑》

此碑为李邕17岁时所书。传世仅何子贞藏宋拓孤本,以刀法验之,实是宋人刻本,非唐刻,且似木刻。

〔27〕时中:随时做到中庸。出自《礼记·中庸》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8〕太朴(piáo):原始质朴的大道。

〔29〕文质彬彬:《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中庸的审美理想,要求君子既能够富有文采,又能够保持质朴善良的品性。

〔30〕天之未丧斯文: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匡地。因匡人曾受鲁国阳货的杀掳,而孔子的相貌又像阳货,故遭到匡人的围攻。《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宋〕米芾《三札卷》

三札皆系米芾50岁后的晚期作品,神完气足,炉火纯青,个人风格已十分成熟。

文字书法起源于仓颉,简便的隶书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兴盛发展起来。其他书法诸如鸟书、转宿篆、芝英书,鱼书、虫书、薤叶书之类,或者是记叙在梦里见到的文字或祥瑞符号,只是短暂的传说,没有人见到真迹,只是留下虚名,风格也湮没无闻,考证也没有方向和材料。能够传递到现在或将来的,最重要的是文字的统一,只是收罗奇特深奥的文字,于现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说书法的分类,只是分成了篆隶古文,还有楷行草书。书法的宗师级人物,只有王羲之、王献之、萧子云、智永禅师,以及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颜真卿。其他比如章草书、飞白书,也应当留心欣赏,欧阳询、张旭、李邕和柳公权的作品也可以看看。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刚开始可以学习当代的名家,然后再追摹古人。不是说生在今天就不如古人,也不是说学成一家,就不必再广泛地学习。米芾说:“因为有时代限制,所以不能高雅古朴。”这是严重的自己禁锢。又说:“古人的真迹摆在眼前,气焰慑人。”这又是对先贤的过度畏惧。他还说:“不符合晋人格调的书法,其品第是低下的。”又说:“如果见到古人的真迹,就会感到万分惶恐。”既然米芾推崇二王为书法最高原则,又阻挠后人学习他们,他的罪过和功劳,实在是相互抵消啊。唉,世上不学书法的人就不必说了,自称有书法才能的人常有两种弊病:喜欢偏僻生涩的人,常在秦、汉书法中寻找书写方法;视野狭窄的,便永远按照宋、元的书法模式。前者走得太远,后者却又不够,他们都有错误。认为现在不如过去的人,总说现在的书法妍媚,古人的书法质朴,讥嘲模仿他人的人,又独成一家。不学习古人法度的人,自然是无知之辈;只会学习古人的,难道就真的是尊重历史的有识之士吗?饮食器具发展到夏彝商鼎的时代,完全改变了之前凿地代替酒器、用双手捧着喝的风气;居室建筑发展到上栋下宇的时代,也完全改变了之前在巢穴中生活的习俗。生活在夏、商、周的人,尚且不沿袭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风俗;既然生活在当今,为什么要返回古人的老旧道路?所以尽管尧帝、舜帝、大禹、周文王都是圣人,却只有孔子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史籀、李斯、蔡邕、杜度都是书法的宗师,却只有王羲之是书法的正宗代表。怎奈何那些泥古不化的人,无法领悟随时代迁移,而时刻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只是把某一撇某一捺,说得如何有气势,如何雄壮,来虚夸自己崇尚质朴的风貌。岂不知,尧舜禹三代之后两晋之前的贤哲,尚且保有饱满的质朴之风。孔子说:“文采与质朴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范。”孙过庭说:“学习古人而不与时风相悖,学习时人而去除他们的弊端。”仔细研读这两句话,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规矩都要随心而动,目的只是要达到了中庸平和之美,就是所追求的最高原则啊。现在王羲之能够重新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可以说上天没有灭亡我们的文化传统,如果不是王羲之这样的人,谁又能和我同道而归呢?


【延伸阅读】

殷商以后,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十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宋〕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此帖行书行间宽绰而字间紧密,所以笔画多取横势,结体欹侧,左低右高,有峭拔之态,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小行书的特点,为其代表作品。

虞世南,浙江余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81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元〕赵孟《洛神赋卷》

此卷为赵孟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充分表现了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无不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收入《四明丛书》。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卷八以为虞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阳询、虞世南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宋代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欧阳询(557—641年),唐代书法家,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初唐四大家之一。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和之致。”宋代《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他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一方面继承“二王”真传,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代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陆柬之(585—638年),唐吴人。武周时期宰相陆元方的伯父,虞世南的外甥,张旭的外祖父。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陆柬之最初书学虞世南,又学欧阳询,晚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草书笔意尤为古雅,终于成为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与欧、褚齐名。隶、行书为妙品,草书为能品。李嗣真《书后品》称其:“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最为独特者,火气全无,功纯神清,一种平和恬静之气度令人神往。张怀瓘《书断》云:“柬之世南之甥,少学舅氏,……晚习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故暴露瑕疵……虽为时所鄙,回也不愚,拙于自媒,有若达人君子。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


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扬州江都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70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名重一时。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境界。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29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去世,年88岁,追赠太子太师。

█〔元〕赵孟《昔寻李愿诗》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符章,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王文治称赞他“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自称“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宋〕米芾《珊瑚帖页》

█〔明〕祝允明《刘君文威听泉记》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征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芾的书法中取得启发,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黄门令史游作。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如《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篇》流传下来。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则每句押韵,以便诵习。

篇中分章叙述各种名物,如姓氏人名、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服饰、音乐以及宫室、植物、动物、疾病、药品、官职、法律、地理等,不仅为识字而设,还有传布知识、以应实际需要的意思。原书可能是用隶书写的,东汉时章草盛行,书家喜用草书书写。魏晋时期钟繇、索靖、卫夫人、王羲之都有写本,但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三国时吴国皇象的写本流传下来。此字书旧分三十二章,相传皇象写本为三十一章,宋太宗所写为三十四章,不同传本文字也略有异同。由于分章的原因,也有人把它称作《急就章》。《急就篇》能完整流传下来,唐代颜师古功不可没。颜师古改正了《急就篇》流传中出现的讹误,系统整理,并精心为之作注,使这部令初学者博闻广识、开拓视野的重要典籍得以流传至今。

█〔明〕傅山《临大令帖》

飞白书,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缺墨的枯笔写成,别有一番风韵。这种特殊的书体,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发明的。蔡邕,汉末著名女诗人蔡琰,即蔡文姬的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隶书,结构严谨,点画有俯有仰,富于变化,素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美誉。相传蔡邕见到一个工匠,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宫墙,由于笤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浓,所以刷完的墙一道黑一道白的,突然有悟,回到家里仿照笤帚的式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笔,经过几次刻苦练习,就创造出这种点画中有一丝一条的露白的书体——飞白书。之后历代书法家都擅长这种书体,其中尤以两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出现了上至皇室帝王、当朝卿相,下及书坛名家、僧道平民皆竞相逞能,万般喜爱飞白书的局面。但自南宋起,元朝、明代,飞白书就快速衰落了,清代到民国就更少,现今正统书法家均不习此书体,它也逐渐流变为民间工艺性、装饰性的,不入艺术堂奥的工艺品。


【名家杂论】

文字在起源时代,总是多彩多姿的,富有生命力和生活气息,人们根据身边的事物,创造着理想中的文字。但是经过了历史的筛选,总是那些实用简洁、优美流畅的文字,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喜爱。特别是加上当时秦朝政府的推动,使得文字得到了系统的整理以及再创造,以此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传统审美范式,绵延到后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总之,文字还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理结构。

本篇作者沿着首篇书统的思路,继续就王羲之的书学统治地位加以论证,尤其是通过对宋代米芾的批判,指责他变乱古法,偏离了文质彬彬的书学大道,还故意地阻碍人们去学习晋唐古风,这其实也有些苛刻和不够公允了。当然作者也认识到了,古质而今妍是无法阻挡的历史规律,所谓“两晋贤者,尚多太朴之意”,如果崇尚高古,为何不回到篆、隶甚至甲骨呢,项穆举例说,孔子是在伏羲、黄帝、尧、舜、禹、文王之后的圣人,他虽然不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创始人,但他是集大成者,所以成了儒家正统;而王羲之也是如此。这就避免了人们对崇古派的思辨诘难,富有思维辩证的机巧和意趣。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饱读诗书,善养天地之浩然正气,故可以做到不慕荣利,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以世道人心之纯正素朴或浮华虚荣为社会治乱兴衰的关键因素,所以他们每时每刻不遗余力地劝导世人,甚至统治集团的最高层,希望社会各个阶层克己复礼,善待家人,善待社会,彼此照顾关切,合理分配利益,和睦相处,从而保证社会井然有序。他们希望对内调解矛盾,激发活力,做到自强不息;对外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从而对外保证民族国家的安全,对内达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民族永续兴旺的终极理想。这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需要继承的高贵品质。

█〔明〕朱瞻基《书上林冬暖诗》

明宣宗朱瞻基的书法成就往往被他的画上的成就掩盖,本幅为宣德六年(1431年)赐给郎中程南云的作品,结字近于赵孟,反映出明初以来书法风尚,但运笔较为快速,起笔收笔不加修饰。

但是他们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也使得他们对破坏世道人心的事物高度敏感,以至于达到风声鹤唳的程度,项穆就是这样的代表。实际上,宋代的书法家,尤其是苏东坡、米芾是非常注重对二王书法的继承和学习的,只是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勇敢地创造出了新时代的艺术风格、审美范式。这种新风格、新范式都是传统书学精神内核的合理表达和延伸,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自我激励和弘扬,这其实应该是每一代书法艺术家都应该学习的榜样,实际上在后来的历史中,能够特立独行的书法大家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人物。作者反过来进行批判,甚至给他们扣上了败坏世道的帽子,其用心虽然广大纯正,令人敬仰,然结论仍需要深入讨论。至于说米芾“既推二王独擅书宗,又阻后人不敢学古,元章功罪,足相衡矣”确实也有失公允啊。

█〔宋〕米芾《淡墨秋山诗帖》